【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及重要性,目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状态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扬州刺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怎么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扬州刺绣。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扬州刺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为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浓厚的文以化人的礼乐作用,是先辈在劳动、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虽然随着族群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带带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但对遗产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是始终不变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保护,不仅仅因为其价值和欣赏性,更因为其具有难以代替的作用。
虽然一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个别接触的传承人所传承和船体的,但是要补充指出的是,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庙会、歌会、节庆、游艺等,其传播和传承,也通常也许并非全部都是由某一个传承人所为,而为尊提所习得,群体所传承,甚至变成了集体潜意识行为。如此反复,代代相处,流传不惜。及至近代以来,社会进步了,文明发达了,以文字记录的或媒体传播的社会知识范围扩大了、信息量增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传承方式也在慢慢地发生着或快或慢的变化,但我们确定地说,今天所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依然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播和传承的产生与发展于农耕文明条件下的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集体的创造。集体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显著、最重要的特征。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口头语言形态的,肢体表演形态的,还是手工技艺形态的,文化空间形态的,都不例外。其原始雏形,都是由某些杰出的社会成员个人创造出来,然后经社会群体在漫长的历史时间段里的传播和传承,并在传播和传承中由多人的参与,不断琢磨、切磋、修正、补充、提升,从而形成某个相对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和项目。
在漫长的传播和传承过程中,个人的作用常常被遗忘了,个人的名字常常被历史湮没了,在群体中通行并被社会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镌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某个种类和某个项目上的“著作权人”,是群体,是民众。鲁迅先生说:“旧文学衰颓时,因为摄取民间文学或外国文学而其一个新的转变。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更进一步指出:”出自英法两国下层人民阶级的新的散文和诗作将会向批判表明,即使没有批判的神圣精神的直接庇佑,下层人民阶级也能把自己提高到精神发展的更高水平。民众的文化与精英的文化之间的这种关系,大率就是社会文化发展于变化的一条规律。
这样说,并非是要抹杀杰出人物在传承中的突出作用。相反,接触的任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和传承延续中是有重要作用的,虽然杰出人物的出现和发生作用是带有偶然性的。任何接触的任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和发展延续中的作用,都是要服从于社会经济发展这个基础的,如果社会经济基础没有为其提供发挥作用的机会,那他的作用就会无由发挥,甚至在历史发展中无声无息地归于泯灭。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年代,非物质的无形的遗产更加重要,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蕴藏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我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是掌握全国及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情况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普查所得的资料和数据作为全面分析国情的重要资料之一,是国家或地区主管机制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国策的重要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基础。
扬绣素有针画之美誉,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熔画理与绣理于一炉的艺术风格在扬绣作品中的到了充分的体现。2006年扬州刺绣技艺被省批准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近几年,随着世界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升温,大家对其关注和热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门槛越来越高,审批程序日益严格。扬州刺绣研究所所长张志群表示,非遗保护注重的是精神内涵和突出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不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体现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并有重大影响。2006年2月底,我们得到联合关于哦教科文组织关于可以申报的认可。目前,我们正在做各项资料的准备。此次申报世界级非遗项目比省级更加真实、严谨,包括文本、录像等。张志群表示,此次申报由省文化厅牵头,为打赢这场申报战,扬州联合省内其他五个城市共同申报,如:扬州写意绣、苏州平绣、南通仿真绣、无锡精微绣、常州和镇江乱针绣,可谓是集各家所长。其中,我市准备了十余幅精品力作,如《八怪精粹》、《捧花老人》、《太白醉酒》均为既稀且精的刺绣作品。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几大名绣,其近古传人也大多是有名有姓的。如顾绣,明代的代表人物是顾寿潜妻韩希梦,清代起奉顾儒、顾世为师祖。苏绣,清代最著名的传人为裘曰修之母王氏、于氏、卢元素、丁佩、沈寿。粤绣,以眉娘为祖师,湘绣,第一位开创湘绣作坊的是清人胡莲仙。世界非遗的申报结果于2012年揭晓。这次包括扬州在内的江苏六市,以苏绣项目代表中国申报世界非遗,申报成功以后,扬州拥有三项世界级非遗项目的历史终于被改写。
时过境迁,经济的发展,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和柏油马路,许多传统文化被冲淡,被人遗忘在城市的角落,甚至荡然无存。诸如木偶戏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虽然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这些传统古老的技艺,如果找不到人来传承接班,也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注意先进文化建设,国务院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至此,我国已经有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标志”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地促进作用。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创作和传承之路都很艰苦,个人觉得国家在这方面应该多做宣传,多做报道,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工艺。当然国家不可能了解到这么全面,所以就需要各个乡县逐级上报,建立民间艺人的资料库,了解各个地方和各个角落的文化,只有这样才便于宣传和报道,才有助于文化传承。这是一个长期的规划项目,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正想这些工艺一样,是需要祖祖辈辈来共同保护的。
作者简介:
谈启明,1970年出生,工艺美术师、任职于吴晓平刺绣工作室、扬州名师工作室。从事刺绣工作32年以上,其作品曾多次在国家级、省级博览会上获得重要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