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美术留青竹刻的教学方法论- 留青竹刻的传承与创新思路

[日期:2018-08-02]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前人已做过的,代表我们的过去,他们未曾涉足的,则代表我们现在和未来。探索、发现未知规律,比传承已知规律更重要。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发现的能力,从历史文献(包括图形资料)的研究,深入未知技法的发现、概括及视觉表述。透过样式寻找技法,寻找发现还没有被发现的技法和规律。


       关键词:观念 突破 灵心 突现


       在传授传统工艺美术留青竹刻的时候,可能需要重新思考一个观念: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是不是一定要强调传承?现代竹刻艺术发展显示:单纯的传承不能培育大师;所有的大师都是在对已发现的规则的颠覆和未知规律的独创性发现中构建起自己的艺术大厦。探索、发现未知规律,比传承已知规律更重要。不管是哪种艺术,肯定存在众多的已被发现的、被人们重复使用、创造无数次的规律。在竹刻艺术领域,这些被发现使用无数遍的规律,经过古代竹刻家的非常个性化的杰出创造,演绎为风范不同的竹刻艺术样式。这就是我们的绚烂多姿的竹刻竹雕发展史。但是在已发现的美丽视觉世界之外,一定还有很多潜在的规律和技法,是还没有被发现的,它们隐藏在冥冥之中,隐藏在浩渺的表象世界之外,等待我们去发现。

      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发现的能力,从历史文献(包括图形资料)的研究,深入未知技法的发现、概括及视觉表述。透过样式寻找技法,寻找发现还没有被发现的技法和规律。我们不仅要关注古人做过什么,发现过什么。更加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发现古人没有做过什么。前人已做过的,代表我们的过去,他们未曾涉足的,则代表我们现在和未来。

       以通讯为例。从古至今,人类通讯经历了烽火、马车、电报、电话、传真、互联网等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进步都是革命性的,都是探索一种全新的可能性。换言之,每一次科技革命的飞跃性进步都是在不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另辟蹊径。如果说一定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再去创新的话,那就没有质的变化和飞跃性的进步了。比如“狼烟报警”时代,以“在传承基础上创新”思维作指导,那你就研究燃料如何燃烧,怎么让烽火烟雾更浓、升腾更高、持续更久,不会去想别的替代工具。到了“飞马传檄”的时代,你只会考虑怎么把马养得更加强壮,日行五百里,跑得更快,这是“在传承基础上创新”;有电话了,那只想电话怎么更加的清晰和方便,电报怎么改进才会更好,不会想到后来的传真、互联网,这是“传承基础上创新”的思维定势决定的。怎么样另辟蹊径呢?就是摄影把胶片变成数码,跟胶片完全没有了关系,材料工具思路都不一样!艺术创造的原理是一样的。不同的科技领域隐藏着无数多的规律,如果这些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规律的原理被发现,就有可能开发创造出全新的科技产品,形成一种革命性的行业变革,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甚至改变整个社会。

      可以推断,在传统工艺美术领域,跟自然科学一样,也同样还有无数多的未发现的规律。这些未发现的规律,如果是原理性的,我们可以发现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把它开发转换为艺术产品,变成一个视觉作品、样式。

      古代的竹刻家每一个人都在探索。成功的竹刻家就是这样发现了他们前辈没有发现的规律,发现以后,把它们图形化,演绎为竹刻的形式、风格、样式。如果他们是原创的,他们发现对了,大家都跟着他学,他就是开宗立派的大师。规律没有穷尽,也不可能穷尽。还有无数多潜在的规律,等待我们去发现。所以我们在一而再、再而三倡导“在传承基础上创新”这个口号的时候,是不是要考虑一下,传承之外,我们是否也应该提倡“在不继承基础上创新”、“在反传统基础上创新”?要不然,很多艺术规律,可能要千秋万代永远“冬眠”了。

      对已有的优秀文化,其实我们应该提倡的是要保护,要让它继续服务社会。但“保护延续已有文化”,不能人为地和“探索发现未知文化”对立起来。我们口号应该是“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创我们的现代文化。”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一定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再去改造”,这样的话等于把我们自己的手脚捆住了。因为所谓的传承就是已有的,已有的是有限的,而未来的、未知的等待发现与开发的才是无限的。如果只在已有的轨道上走,那必然是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发展,拓展度是极其有限的。所以艺术人才的培养,要立足科学的训练。竹刻人才的培养,同样如此。要让他们掌握科学的规律,懂得发现规律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探索那些未知的规律。在未知规律的探索上我们行进一点点,就可以演绎出一片崭新的竹刻艺术创作新天地。传统的教学强调“继承传统承古开新”,这是在传统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原始直观教学思维模式。我们现在需要进行反思、改进,以期和我们的时代相适应。

      一个社会的进步,教育应该走在前头。同样,一种艺术要发展,教育必须走在前沿。因为未来的艺术都是人创造的。你这个时代创造的艺术行不行,你创造的艺术的前进幅度有多大,实际上这是从艺术成效的层面,来检验你这个时代的竹刻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怎么样。如果说这个时代的竹刻艺术开创性很差,说明了这个时代培养的人不行;这个时代的人不行,说明我们的传授观念和方法都不行。所以,竹刻传授方法对竹刻艺术文化的发展来说太重要了。

      这里我想顺便谈谈对于早期竹刻艺术的理解。一个经典作品摆在我们面前,它有很多维面。我们面对竹刻作品,可能首先看到的都是样式。留青竹刻有留青竹刻的样式,嘉定竹雕有嘉定竹雕的样式,宝庆竹刻有宝庆竹刻的样式。样式是直接诉诸于我们视觉的形式语言,是这个竹刻艺术家智慧的直观体现。这是第一层次。样式背后隐藏的是技法。技法是这个艺术家自己通过实践探索出来的。技法是看不见的,我们看到的只是样式,但样式的背后隐藏的一定是技法。技法随着人的死亡已经消失了,“无所质问”,没有办法对质了,但是我们可以去解读它,通过形式语言可以解读其背后隐藏了什么技法。所以说第二个层面就是从技法的角度去理解它,有什么样的动作,怎么用刀,什么角度等等。第三个层面是观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技法,因为有想法、观念在其中。观念是技法的来源,技法是形式的来源,“观念突破”对于竹刻家的技法开拓和样式创新至关重要。没有新观念就没有新技法,没有新技法就没有新样式。这里的“观念”,实际上就是深藏的未知艺术规律在我们思维中的某种体现。未知的艺术规律是隐藏于冥冥世界的玄理,它的显现一定是通过我们生活和艺术实践中的某种敏悟。竹刻史上无数成功的先例,都是以其在艺术观念层面的“灵心突现”而不期然而然地撞开艺术创造的大门的。阿里巴巴的神奇之门一旦打开,里面的珍宝粲然盈瞩。那时候想收也收不住了。


作者简介:

       谭文如,1966年生,江苏常州人。工艺美术师,现工作于常州文如竹刻工作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