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代核雕艺术的创新

[日期:2018-08-0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核雕艺术起源于微雕艺术。历代微雕创作者将这种技术不断充实发展,创作出了许多材质、题材各异的核雕作品。作为新时代的核雕艺人,不能吃老本,而是要在继承中发展创新。本文论述了当今新时代核雕创新的必要性和核雕创新的题材与技法。


       关键词:新时代    核雕艺术    创新


      一、传统核雕表现形式

      核雕是在废弃的果核上雕刻出花、鸟、鱼、虫、人物、景致、核舟等艺术品的雕刻工艺。核雕艺术起源于微雕艺术。微雕艺术源渊流长。历代微雕创作者将这种技术不断进行充实发展。明末散文家魏学洢的一篇《核舟记》,记述了常熟人王毅雕刻的核舟。王毅用果核镌刻的核舟,成为明末以来核雕之楷模。此后,雕刻家纷纷效仿,创作出了不同材质、题材的核雕作品,如民国时期吴县舟山村人殷派雕刻创始人殷根福也曾创作核舟。殷根福原习牙雕,后转核雕,并开创了殷派十八罗汉。后来,他的徒弟又在殷派的基础上开创了须派十八罗汉。由此两大派别发展壮大,形成了现当代历史上著名的雕刻之乡---舟山村,并薪火相传,孕育出了几代雕刻艺人,如今村里的核雕,名声远扬。

      二、时代呼唤着核雕创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吴地灿烂辉煌的历史与文化,是世代吴地先辈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作为新时代的核雕艺人,我们不能吃老本,而是要在继承中发展创新。明朝核舟,代表着当时的印记。罗汉、弥勒佛、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印记。那我们当今艺人,要为现今时代留下些什么呢?怎样成为将来看这个时期的印记呢?一艘船,一尊罗汉是我们前辈留给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但我们不能止步不前,以模仿为主,理当要留下点符合当今时代印记的作品。于是,一种使命感在心中油然升起,我门一直思索着该为这个时代的核雕留下点什么印记?经反复思考,我们想,首先要在创意和技法上创新与突破,为传承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找准方向,为做好创新工作而奋斗树立文化自信,立志把作品做精做好。2018年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这40年,我们经历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跨越,波澜壮阔、激情澎湃。我们作为这个新时代的手艺人,见证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艺人今非昔比,受人尊敬、地位上升。经常让我们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提升文化知识,激励我们不断创新。

       三、核雕创新的题材与技法 我们都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舟山人,从业已近30年,对这门技艺有深厚的感情。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深知只有把传统学会、学精、学通了,才能更好地去传承传统及开拓创新。把握时代脉络,积极向上,创作出有正能量,高层次的形、意、美的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我们从模仿到创作、再到创新,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成长过程中掺杂着失败时的懊恼,成功时的喜悦。庆幸的是,通过多年刻苦练就的雕刻技艺,汲取前辈艺人精华的同时结合自身努力,近年来我们终于创作出了一系列受到人们关注与好评的作品。如:《老子出关》、《芭蕾舞的女孩》、《姑苏园林》、《钟馗嫁妹》、《风景十八罗汉》、《八仙庆寿》、《虎溪三笑》、《和合系列》、《盆景系列》、《梅花主题系列》、《寻色江南》,《文人八爱》、《盛世太平瓶》等等。其中,有三件作品是比较典型的: 例 一,核雕《八式核雕苏派盆景》。在创作此作品前,我们多次进园林,入展会,去观察与学习盆景造型,并通过与盆景专家们的交流,对盆景深入了解。又多次揣摩图片资料及实物,心中有框架才实施开始创作。画了几十款草图,经过几次修改调整逐渐勾勒出最终八款盆景样式。中国盆景艺术分五大流派,有岭南派、川派、苏派、海派、杨派。盆景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与核雕一样也属于传统艺术,传递的也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气息。由于接触的大多是苏派盆景,所以我把此次创作的题名为《八式核雕苏派盆景》。由于首次创作盆景所以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挑战,虽然之前做了一些功课,但实施起来还是比较难的。既然是苏派盆景,那么苏派特征要有,诸如直干式:盆景主干挺拔直立或略弯曲,要有一定高度才有分支。斜干式:是将树木植于盆钵一端,树木向另一端倾斜。曲干式:是将树干自根部至树冠顶部加蟠折屈,使树干扭曲似龙游状。悬崖式:一般基部垂直,从中部开始向一侧倾斜。枯干式:又称枯峰式,经过风吹日晒雨淋,遭过多次砍伐。树干部分逐渐变得枯朽斑驳,露出穿洞蚀空的木质部。裸根如爪,似一座嶙峋的枯峰。虽然核有它的局限性,但以上这些众人皆知的常规样式,在作品里必须有所呈现。用圆雕的方式把立体形状,镂雕出有致的造型,再以平刀的锐角雕刻出松针及细节部分,处处用心,凝神定气的雕琢了一个月,这件作品终于完工了。在2016年12月,《八式核雕苏派盆景》荣获江苏民间文艺“迎春花奖”。这是对我莫大的鼓励。

      例二,核雕《文人八爱》。这是以古代八个文人典故为创作题材,以书画并茂的表现形式,在八颗橄榄核上反映出八个历史人物,构成一组系列核雕。中国传统美学讲究创造美的意境,需要创作者通过艺术构思和形象塑造将自身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体验、感受而产生的某种思想情愫在作品中充分表达出来。使之产生一种动人的文化意界,使“画有尽而意无穷”。以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名人陶渊明,唐代诗人李白、卢仝,北宋周敦颐、米芾等为主角,配以风景诗文,采用高浮雕、浅浮雕、镂空雕、微雕、线刻等技法,再静心、憋气地以刀代笔,或疾徐,或顿挫,或凝重,力求一气呵成,微刻八个文人的八首诗文。此件作品也是我人文风格,诗画结合的代表作之一。 例三,核雕《寻色江南》。这是继园林集锦升级版的作品,利用两种材质巧妙组合雕刻而成的。下面是用一片竹雕刻的底座,与上面同样是竹子雕刻的姑苏园林里常见的苏式墙面上下呼应。粉墙黛瓦的苏式墙下一扇雕刻精致的六角冰裂纹花窗,几片随意飘洒的银杏叶点缀其中。看到银杏叶就想到深秋一抹难忘的金色,给作品添加了一份灵动及无限的想象。透过花窗里面呈现的就是一颗八大姑苏园林集锦。核虽有局限性,但利用高浮雕和立雕相结合的技法把曲廊、幽亭、飞檐,细细雕琢,让人一眼就能清晰分辨出哪几个著名苏州园林。这就是我想达到的效果。所以我画稿、雕刻每一步都丝毫不敢马虎。透过苏式花窗看到的那颗园林集锦,让人好似看到了整个江南风景,苏州韵味。这是我首次用竹片与核雕二种材质结合成一个题材,相互衬托、互相浸润、共同成就。这件作品在2017年荣获了“苏艺杯”优秀创意奖。

      上述三件作品,大致分别代表了我们近年来的创作特色:一、坚持练习书法把书法艺术融入核雕艺术创作中。二、尝试核雕与不同材质相融合创作。三、创作的作品立体情景化呈现。我们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机会一定会眷顾有准备的人。近年来,我虽然获得了一些荣誉,也受到了收藏界的青睐,但这只能代表过去,我将一如既往不断学习、虚心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向更高的艺术殿堂攀登!


作者简介:

      任敏华,1972年出生,苏州市舟山村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在20多年从艺实践中不断传承与创新,以刀代笔橄榄核上将绘画和书法表现技法与传统橄榄核微雕高度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工艺美术精品奖。

      过静艳,女,1974年4月出生,苏州市舟山村人,从事核雕技艺20多年。作品以圆雕为特色。代表作品有《知足常乐》、《开心弥勒》等,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工艺美术精品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