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介绍并概括了苏绣针法的演变及发展,在论述过程中系统梳理了各个时期苏绣的发展特点,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针法时期 变化 个人体悟
苏绣行业在近些年正蓬勃发展,勤劳的当地人以灵巧的双手绣制出一幅幅灿烂美丽的绣品,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览者带来了美的享受,令他们对精美绣品深深赞叹。而这项饱含历史底蕴的技艺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往前间也发生着自己的变化,这些变化令人好奇,令手艺人庆幸的是,直到今天,沉淀的技艺仍散发着光彩。
在商代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刺绣,锁绣是已知的最早的针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商至战国)锁绣也是唯一的针法,湖北江陵马山楚墓、湖南长沙烈士公园战国墓出土的绣品都只用了锁绣针法。西周时期出现了平绣针法中的齐针,秦汉时期出现了纳纱绣和打籽绣,北京市丰台区汉墓出土的娟绣残片与蒙古诺因乌拉墓出土的东汉绣品中均发现了打籽绣的痕迹。一直到唐代,针法及题材都达到了完备的状态,可以称唐代为刺绣针法的形成期。
接针、抢针、套针、滚针、切针等平绣针法,以及盘金、平金等针法逐渐发展起来,取代了锁绣的主导地位,成为当时的主要针法。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红罗地蹙金绣随棒真身菩萨佛衣、敦煌石室唐代绫地花鸟纹绣袋、吐鲁番阿斯塔那322号墓吉庆如意荷包、新疆阿拉尔北宋刺绣双鸟纹包首、瑶台跨鹤图等绣品都十分精美,显示了唐代刺绣品的高超技艺。到宋代,针法有了新的创新,出现了实用刺绣与欣赏刺绣的区分,奠定了刺绣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
宋代的针法已形成体系,其针法体系涵盖表现点的打籽,表线线的接针、切针、滚针、钉线等,表现面的抢针、套针等,贴绣、纳沙、锁绣、盘金等特色绣法。宋代崇尚书画,由此出现了用以欣赏的画绣。此后,刺绣便沿着实用品绣和欣赏品绣两个方向发展。元代绣品《十八尊者组图》及女画家管仲姬绣的《观音像》等都是欣赏品刺绣的佳品,针法丰富,造型丰满,尽显宋元时期的画绣技艺。
实用品刺绣继续发展,更加复杂精细,各个地区刺绣技艺有不同的发展,苏州虎丘塔发掘的4块宋代刺绣经袱、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发现的1件贴绣褡裢均显示了这一时期苏州地区刺绣针法丰富、精美细腻的特点。内蒙古右前旗元代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的刺绣夹袄及河北隆化鸽子洞元代窖藏中发现的织绣品均示了这一时期北方刺绣繁复浓艳的特点。
明代的吴地文化艺术空前发达,十分推崇绘画。出现了以绣画著称的“顾绣”,延续了宋元刺绣手法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对苏绣“精、细、雅、洁”的地方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
至清代,刺绣进入全盛期,成为极富盛名的地方绣种,其风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界定。当时的刺绣艺术大师孙佩用“平、齐、细、密、匀、顺、和、光”来概括苏绣的特点。除苏绣外,粤绣的构图饱满、浓郁鲜艳;湘绣的线条精准,色彩鲜明;蜀绣的结构简单,用针工整,使它们名誉四海,与苏绣并立为四大名绣。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被打开,西方的意识形态随之传入,由于中外工艺文化的交流,海外市场的开辟,使得我国的工艺美术明显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苏绣也不例外,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清朝末年的苏绣大师沈寿最早将西洋美术的审美特色吸收和融化到中国刺绣艺术中来,在传统刺绣的基础上融合西画用外光来表现物体明暗的手法,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仿真绣”;将西方的透视原理应用到苏绣,使苏绣面貌焕然一新;改良了传统刺绣的丝线及绣法,创造了旋针这一新的针法,使得绣出的图案更富有立体感和质感,更好的表现刺绣作品的艺术效果。
民国初年即1911年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爆发的20多年的时间,国家变革、军阀战乱,民间刺绣学习及从事刺绣工艺的风气已不如从前,但即便如此,苏绣针法也有了创新。杨守玉受西方油画的启发发明了长短交叉、分层加色的“乱针绣”。乱针绣以原理类似素描的新的线条组织形式,通过对画理的把握,表现层次更丰富、色调更浓郁的视觉效果,表现出西方油画的艺术效果,为中西艺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新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历史新阶段,苏绣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针法也有了新的创新。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任嚖闲。任嚖闲从师著名艺术家杨守玉,她进一步丰富了乱针绣技法,创造了虚实乱针绣,并开创了双面异色异样绣的先河。虚实乱针绣结合了乱针绣和传统刺绣的特点和技巧,根据画面的需要,运用丝线的虚与实来表达颜色的明暗和深浅。
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推动着苏绣这一项古老技艺的发展,苏绣各类针法也不同风格作品间有着更好的发挥。苏绣艺术在经历了老一辈刺绣艺术大师的努力实践之后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吴冠中曾说,“粮食与果子能酿出美酒,艺术是无中生有”,而在这从无到有的艺术孕育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经历四个阶段:学、仿、创、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四个阶段是不停循环往复的。苏绣针法经历时代的变迁仍然保留着精髓的基础的技艺,不断应对时代的发展带来的审美的变化,有创新亦将发挥至极致,离不开一代代手艺人勤恳的付出。整理以上的苏绣的针法演变,如有不合理之处,敬请指出。
参考文献:
【1】 林锡旦《苏州刺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4.
【2】 孙佩兰《吴地苏绣》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2.
作者简介:
王向红,女,1969年生于苏州镇湖,从事刺绣工作近三十余年。2006年获工艺美术师中级职称,现任苏州高新区镇湖王向红刺绣艺术工作室艺术总监。作品《丁香花》获第八届江苏省“艺博奖•银针杯”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