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艺术品修复

[日期:2018-09-3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传统艺术品门类繁多,许多传统艺术品迫切需要关注并进行专业修复,使之不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毁坏甚至灭失。多年的工作经历有幸接触到许多有价值但残破的古代物件,我想如果利用这些残件加以修复,完全可以让它们复原,焕发其原有的生命力。


      关键词:古代艺术品 残件 修复


       中国历史渊源流长,传统艺术品门类繁多,包括漆器、玉器、瓷器、木雕、牙雕、竹雕、砖雕等,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数艺术品受自然风化,人为因素等影响,遗失,损坏众多,许多传统艺术品迫切需要关注并进行专业修复,使之不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毁坏甚至灭失。

      近三十年来,我一直从事制作红木微缩园林景观,古建模型,以及一些红木小件的雕刻,并经营着一家古玩店。这样我就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古代的艺术品,我把买来的红木老料和红木艺术品残件,都作为创作微缩园林景观的材料。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收藏意识的提高,流出的红木残件越来越稀少,使我重新来审视手中的残料,突然发现这些残件依然散发着其本真的美丽,我想如果利用这些残件加以修复,完全可以让它们复原,焕发其原有的生命力。从此我决定不再做减法,一定要做加法。

      传统家具的修复

      中国传统家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其强调的是线条,是抽象美。中国家具到了明清两代达到鼎盛时期。“举其大者,传统家具结构有下列几个特点,它们主要集中表现在明及清前期的家具上:以立木作支柱,横木作联结材,吸取了大木构架和壶门台座的式样和手法。跟房屋、台座一样,家具的平面、纵的或横的断面,除个别变体外,都作四方形”四方形的结体是可变的、不稳定的,但由于传统家具使用了攒边装板、各种各样的枨子、牙条、牙头、角牙、短柱及托泥等等,加强了结点的刚度,迫使角度不变,将支架固定起来,消除了结体不稳定的缺憾,同时还能将重量负荷,均匀而又合理地传递到腿足上去。各构件之间能够有机地交代联结而达到如此的成功,是因为那些互避互让、但又相辅相成的榫子和卯眼起决定性的作用。”1 了解了这些知识,对于传统家具的结构也就越来越清楚,看到某些残料,马上就能分辨出它是家具上的某一部件,从而对修复家具起到关键的作用。于是修复传统家具最早的动机开始萌芽。

      一些传统家具非常漂亮,只是已经缺胳膊少腿,可能的话我就把它买下来,根据多年来制作园林微缩景观和古建模型的实践经验(家具起源于建筑的框架结构),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便着手开始修复。记得十多年前年我正在设计制作红木古戏台,当时正好缺些红木材料,朋友正好要卖掉一口厨,那些木料想必我能用上的,缘分之下我前去买了下来。当我买回来,放在家中准备拆料的时候,却发现了它的不寻常处。原来这是一口明式方角红木书柜,只是几乎散架了,但是抚摸那些红木面板的时候,我感到惋惜,感到不能就这样让它消失,如果我能修理一下,应该能恢复它原来风貌,可当时我感觉还没有把握修复它,有些胆怯,毕竟那是个大件,于是我就把它闲置一旁。日后的岁月,我不断地修复着一些红木小件,小家具,从中悟出些门道。如选料的匹配,拼接时木纹走向的一致,开裂处木屑填充后的修补,整体修复后的做旧。从中也领悟了很多有关家具的知识,真可谓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后来终于鼓足勇气着手修复闲置了多年的大书柜,首先在整体家具上每个部位做好编号,然后按顺序拆开每个部件,有规律地铺放于一个大平面上,清理好每个部件。榫接部位的缺损部分,修好后,缺失的部分用相同的材料制作完成后再配上,然后按拆开时的反顺序逐次拼接,最后在明显的色差部位,适当做旧。这样就做到了修旧如旧的效果。

       竹牙砖雕的修复

      有一次,经朋友介绍为香港著名大收藏家张宗宪修复一对挂屏,这是一幅漆器嵌牙十八罗汉的挂屏,因为对前人的修理不甚满意,所以需进行第二次修理。它是集牙雕、漆艺、木雕、染色于一体的作品,修复较为复杂,且物品也很名贵,因此在修理前反复对其进行审视,拍照留样、画稿、定材料、选颜料、最后决定制作的顺序。当时我的修复原则是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到细微处,重点在不破坏原件的基础上,真正做加法,不做减法的。

       当时有一组建筑上的楠木落地花窗裙板需要修理,共四片,尺寸40*60厘米,修理前首先对花窗进行了考证断代,因不同的年代,人物造型有不同的风格,人物的开脸装饰都带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断定是清代的物品。这组裙板历经过文革时期,裙板上人物的头颅已经全部灭失,根据清代时期的人物特征,一一修补。

      放在我眼前的是一堆尺寸各异,年代各异,支离破碎的红木镜箱。首先我先要了解这些镜箱归属于那个地区的流派,因为当时红木制作工艺的区域性非常强,就我们南方地区就有苏派、浙派、徽派等,于是我要把它们整理归类,根据不同的纹样,找到相同的地方。经过仔细归类,修复,一堆红木料修成了几十个大小各异,形态不同的镜箱。

      有一次打开一堆红木棒,把玩了一会,发现有可能是一散架的宫灯。于是我查阅了资料,终于找到它的原形,根据榫卯结构原理,尝试了多种拼接方法,最后在层次先后的顺序下拼接,完成后配以玻璃。从前的宫灯内衬是用纸糊的,我创新了一下,上网买了四张素雅的窗花,贴上后发现还是蛮般配的,于是悬于梁间,古典的美便扑面而来。

       在一次牙雕笔筒修复中,也同样遇到些难题,这一牙雕笔筒是清晚期广作风格,它集漏雕、线雕、浮雕于一体,它的精细处超过了我们的想像力,特别是漏雕中的金钱纹,细如发丝,我现有的工具没法操作。于是想办法制作了一些合适的工具,用一块相同网格纹的牙料,粘接在缺损部位,进行第二步操作。手工雕刻时,象牙的硬度有点难以把握,于是借助现代高速雕刻机完成。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砖雕上。一块破损的砖雕,经过了几百年风雨的侵蚀,污垢的堆积,人为的破坏。那么我们首先要去掉污垢,恢复原来面貌。有些污垢要用坚硬的工具去除,工具的硬度掌握就非常重要,比如竹刀、木刀,小心使用的金属铲刀,去除污垢后再观察整体面貌,研究它的图案造型,时代的雕刻风格。然后找到同材质的砖块残料。打碎碾磨,过滤杂质后,和上特定的胶水,把它粘接到缺损部位。彻底阴干后,进行画稿,最后雕刻完成。

      如今,古代艺术品的修复,已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不断修复的过程中我渐渐领悟到,生命的美丽是能够延续的,曾经生动地闪耀过的生命,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依然闪耀。


作者简介:

      卢军,1968年出生,江苏苏州人。工艺美术师,毕业于苏州化工职业学校。致力于制作红木微缩园林景观,红木古建模型,红木小件的雕刻,以及传统雕刻艺术品的修复等,获得全国、省、市多类奖项。多件作品为苏州园林博物馆、苏州中国戏曲博物馆收藏。受聘于苏州园区五中“创意设计”兼职教师。获得“2013苏州古建营造修复技术人才培训班”结业证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