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我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悠久,历经了一个个辉煌的时代。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我了解了中国灿烂的艺术文化,体会到工艺之间的相通性、互补性。使自己的木雕构想与创作拥有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工艺美术 创作 审美
我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悠久,历经了一个个辉煌的时代,在七千余年的发展进程中,拥有了各类著名的工艺品种。近三十年来,我一直从事制作红木微缩园林景观,古建模型,以及一些红木小件的雕刻。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使我了解了中国灿烂的艺术文化,体会到工艺之间的相通性、互补性。使自己的木雕构想与创作拥有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影响之一:造型与结构
观赏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无论从器型、纹饰、还是制作工艺,都让人产生一种神秘感。于是我开始揣摩它的造型,以及其抽象的艺术表现,从中了解这些器皿具有的时代烙印。例如商代的“后母鼎”,其散发出的庄重、大气以及至高无上的神韵,曾给了我创作的灵感。随着工艺枝术的发展,有些纹样不再是在制模过程中完成,而是通过刻画、镶嵌、鎏金等枝术来完成,这些纹样显现出来的流畅与绚美,使我在雕刻上的走线有了很好的范本。记得有位朋友要我制作一红木佛龛,佛龛是需要一种大气稳重效果的,因此我在佛龛的基座花了很多心思,后母鼎的庄重以及青铜器的纹饰造型启发了我,于是着手查阅了资料,构建图样,各种元素的综合之下才得以完成这件作品。
宋代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存天理,灭人欲,故工艺美术方面不重视华丽,而追求素雅,纹饰简朴,色调深沉,只在造型上进行变化,富有理性美。因此我在处理一件宋代建筑模型时,运用人字形的斗拱,竖条形的窗格,这样就能充分体现宋代建筑的特点。明式家具的最大特点是造型稳重素雅,比例适度,线条简练,不加雕琢,挺拔,轻巧,充分体现出木质的本色和纹理的美感,达到结构与造型的完美统一。当时我想感受一下明式家具的美感以及榫卯结构的科学性。于是动手制作了一套红木微缩“厅堂类明式家具”。完全严格按照比例微缩以及厅堂摆设,它由南官帽椅、带托翘头案、四出头官帽椅、束腰罗锅方桌、花几以及一些小摆件组成,传统手工完成。
清代工艺美术具有纤细、精巧、华美的特色,它集结于所有的技能于一件作品中,这些历史传承下来的工艺特点为我古建模型的创作所运用,我创作的古建模型中广泛运用的有亭、台、楼、阁、廊、轩等。创作全晋会馆古戏台模型时,再现了原来的戏台风貌,充分体现出清代工艺特色。戏台边围上了弓形的“吴王靠”,台前缀有双凤朝阳、二龙戏珠、金狮蹲柱、牡丹怒放;台四周布满戏曲人物浮雕;台上左右两边成“出将”、“入相”上下场门;正中上方是穹隆藻井;戏台两旁相连的包厢式庑廊为耳楼。戏台飞檐翘角,华美精致,融入了北方粗犷豪放的风格和江南玲珑典雅的特色。
影响之二:色彩与装饰
多年前,我受邀园林博物馆制作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响廊”,原建筑位于灵岩山馆娃宫遗址,春秋时期的建筑至今已经绝迹,只能凭一些传说和遗址的发掘,对它有一些大致的了解,因此要完成这件作品难度很大。传说中的“响廊”是春秋时期宫女们表演的舞台,据说当时宫女们跳舞时廊下会发出美妙的节奏。五代齐己曾有《折杨柳词》:“馆娃宫畔响廊前,依托吴王养翠烟。”据史料记载在修建“响廊”的过程中,地基与廊板之间用成排的陶缸隔开,这样宫女们等于在琴弦中跳舞,因而能发出共鸣之音,让人感觉非常奇妙。为此在制作“响廊”的过程中,我特意到宜兴定制了成批的陶罐,放置于廊板与地基之间,确实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初步的设计基本到位,可这是一件仿真制作品,非常讲究色彩与装饰纹样的真实性,运用怎样的色彩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翻阅学习大量的工艺美术史料,发现汉代漆器中的红与黑的运用就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而且春秋战国的漆器制作,是我国古代第一次生产高潮,装饰多用黑色和红色彩绘。从汉墓出土的漆碗、漆奁、漆盘、漆案等来看,均为木胎,大部为红里黑外,并在黑漆上绘红色或赭色花纹。因而我觉得完全可以大胆地将漆器中的色调运用于“响廊”中,于是我把漆器中的红色用在了梁柱上,眉板上的装饰纹样用上红黑相间的蟠螭纹,整个宫殿盖上了金黄色的琉璃瓦。
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前夕,我设计过一款中国馆模型礼品,因为是礼品,毕竟不能等同于建筑,要适合于把玩观赏,所以必须要修改原来的馆顶,但是又要充分体现中国的特色。我在主题上运用了原来中国馆的大红色彩。馆顶的设计上,一开始我用玉器的雕刻作为顶部,效果一般,和红色很难结合在一起。后改用原木制作,但是效果也不理想。直到最后定夺运用中国瓷器瓷板风格,纹样为青花色,图案选用中国六大建筑流派的四种,中间设计一方红色印章“吉祥如意”,这样感觉合拍多了。至此,感到中国元素才有穿越之感。
影响之三:表现形式与审美
我的微缩园林景观作品皆取材于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苏州古典园林运用一“隔”字,来表现其深沉含蓄的审美效果。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写道:“园林与建筑之空间,隔则深,畅则浅,斯理甚明,故假山、廊、桥、花墙、屏、槅扇、书架、博古架等,皆起隔之作用。”苏州著名的网师园就很好地利用了这一审美特点,其园不大却园中有“园”,突破了空间局限,使其园景更丰富。网师园中部的彩霞池,连接于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间的长廊,透过长廊中的漏窗,殿春簃组景即能一览无余。当按比例制作彩霞池红木微缩景观的时候,既要表现出彩霞池的独立性,又要体现出彩霞池是网师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图纸,在月到风来亭后长廊上设计了一月洞门,濯缨水阁前铺以一些造型石。这样彩霞池就成为了一件可观赏的独立作品。
苏州园林还通过借景构成的园外有“园”,表现出其园林意境的审美特色。拙政园引北寺塔入景,可谓园外有“园”的典范之作,在拙政园的“别有洞天”半亭之上,可见北寺塔淡淡的塔影耸立天际,拓远了园林的空间,它的倒影荡漾在园内碧波之中,相映成趣,也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景观的内涵。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1苏州沧浪亭石柱上的这幅对联,是渗透了审美想像的楹联,给人无限的启发与思考。我的微缩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创作,无不受到苏州园林审美元素的熏陶。
我国的工艺美术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完整、敦厚、庄重、淳朴以及特有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工艺文化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它是我创作生涯中取之不尽的源泉,古代工艺的精致与完美,不仅是工匠们智慧的体现,也是一种精神审美的体现。
作者简介:
卢军,1968年出生,江苏苏州人。工艺美术师,毕业于苏州化工职业学校。致力于制作红木微缩园林景观,红木古建模型,红木小件的雕刻,以及传统雕刻艺术品的修复等,获得全国、省、市多类奖项。多件作品为苏州园林博物馆、苏州中国戏曲博物馆收藏。受聘于苏州园区五中“创意设计”兼职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