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本文采用记叙的方法,描述了无锡惠山泥人的生存现状。通过多年在泥人制作行业的的经历,指出惠山泥人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在无锡地方上后继无人,发展堪忧;在外省市乃至国外却得到一致好评。在同质化和假货泛滥的市场的冲击下,有着深厚功力和文化沉淀的泥人大师们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并尝试着对当下惠山泥人的现状从人文和文化层面做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惠山泥人、城市文化名片、传承、精品文化
一、 前言
惠山泥人作为无锡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已经历经四百多年的传承,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形态体系,蜚声海内外,就连著名作家金庸老先生也在其作品《射雕英雄传》中也对无锡的泥人表现出了对其的喜爱之情。因此惠山泥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而现今这门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的技艺,却因传承乏人,作品销售不容乐观等问题,让这门古老而又美丽的技艺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却遇到了瓶颈。
作为一个从事泥人行业几十年的工作者,我对这项传统技艺的人才储备匮乏,缺少在行业内有凝聚力管理型人才,感到非常痛心疾首。民间技艺的形成是一个地区在特有文化背景下,当地百姓和匠人在经过历时的积淀和文化熏陶产生的民间艺术结晶。如果产生传承的断层,甚至失传,那将是对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重大损失。
在多年的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我想通过对现阶段的无锡惠山泥人的发展状况,以及还在为发展惠山泥人的做着默默做着贡献的各位同志们的生活现状的分析来阐述一下惠山泥人的发展和生存困境。
二、 惠山泥人的现状
1、劣质货充斥市场,精品一货难求
惠山泥人在几百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由“搓、揉、挑、捏、印、拍、剪、包、压、贴、镶、划、板、插丝、推、揩、糊”等塑形工艺,并通过“上彩、开相、打蜡、插须、装銮”等修饰工艺对作品进行修饰加工。最终成品又有“粗货”和“细货”之分。创作素材基本都来源于当地传说和历史故事。最终成品要么线条简洁流畅、大气,意境表达到位。要么刻画细致,身形兼备,是难得的艺术精品。
但是在市场销售的所谓惠山泥人多为外来民工,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根据惠山泥人原有的传统造型依葫芦画瓢,销售价格价格从十几元到一两百元,最终成交价格又能给个不错的折扣,这样的市场表象给人以惠山泥人是价格低廉、粗制滥造,没有任何可以欣赏和收藏的价值。最终被人认为惠山泥人“骗小孩”的玩意。
反观真正的惠山泥人制作的工艺大师,其作品基本由个人通过创意、打样、修改、制作和上彩,整个过程都由本人亲手制作,所以制作周期长、产量非常有限、制作成本高昂,最终的成品基本被各地博物馆收藏仅有少数的作品被专业私人藏家收藏。在市场上基本没有行进销售,就连作品的照片和资料都不会出现在普通老百姓的视线。这已经脱离了现今社会的市场经济的运作体制,导致了大家对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了解,不重视。
2、后备人才缺失,传统技艺面临断层风险
无锡惠山泥人原为无锡惠山脚下的村民在务农之余捏来补贴家用的小工艺品,那时的泥人谈不上捏制的技法和工艺,全凭村民自己的经验来制作。随着这门技艺近百年来的发展,泥人的制作也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大众审美的提高发展出一套复杂的制作体系,再也不是从前的农民用来补贴家用的副业,而是形成了从泥矿的加工、打样、造型、彩绘的完整产业链。
由于泥人行业在国内知名度不高、入门学习时间长、全手工劳动生产率低以及一般技术工人收入少等问题使得很少有人愿意进入这个行业,就算是有些了解和喜爱泥人的,由于收入不高和行业前景不明朗,使得在入行不久也选择放弃自己的爱好转投其他行业。
经统计无锡从事惠山泥人经营的单位虽然有近百家,相关从业人员上千人,但是总产值却只有区区几千万。总体呈现出从业人员少,行组织松散,产品鱼龙混杂,缺乏有效的经营,对于品牌的保护也存在许多的不足。
在人才培养方面虽然2007年在市政府的关怀下,由王南仙、喻湘莲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招收了九名拥有较高学历的弟子,由各位大师轮流教授这九位弟子泥人制作的全套流程。学徒学习期为三年,三年期满可以通过考核成为制作泥人工艺师,还要通过2年的在岗学习才能真正参与到作品的创作和设计工作。但是对于整个泥人行业来说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还是杯水车薪。
3、创新、融合、惠山泥人需要出去走走
现阶段惠山泥人在发展的道路上,缺少从传统的工艺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审美观的创新,只有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新时代的流行元素相互融合,并向其他成熟运作的艺术文化产业学习成功的经验,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大道。要把我们传统美丽的精品文化推向全国乃至走向世界的舞台,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扩大这城市名片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来认识了解和喜爱。
三、 总结
无锡惠山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和困境时毋容置疑的,从社会影响力不足、技艺的传承方面,由于收入低、学习周期长、对美术功底的要求高、和生产率低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习。导致后继无人;而功力醇厚的大师最年轻的都已近70岁的高龄,这名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从市场的销售来说精品价格高昂,普通百姓难以接受、现代机械工业化的冲击,假货和仿冒产的热销对于惠山泥人的打击更大。
我个人认为,造成惠山泥人困境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对传统观念和传统工艺的转变和升级不及时造成的。我们应该在中低端市场对大众需求予以满足,再由高端精品为领头,打响无锡泥人这块名片。让做泥人的工人增加收入,有时间有精力用于创造和再教育,让无锡惠山泥人的“复兴之路”越走越宽。
参考资料
1、《惠山泥人》陈钢
2、《塑泥铸魂》徐诚一
3、《魅力无锡-惠山泥人》网络视屏
4、《无锡泥韵-无锡惠山泥人十八景》沈大授
5、《惠山泥人》张道一
6、《战略原理与方法》杨建昊
7、《工艺美术研究》张道一
8、《惠山泥人花色多》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作者简介
王运连,1953年7月,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