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无锡惠山泥人发展历史与未来

[日期:2019-01-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本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了无锡惠山泥人的起源、历史、发展和未来。通过对泥人以往从起源到逐步的发展壮大,从而成为一门代表无锡传统技艺流传下来,最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但在现今社会的工业化改革、快餐文化的盛行的状况下,这古老而又美丽的技艺却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本文尝试着通过对现阶段的问题的分析找到解决惠山泥人发展面临的问题,为惠山泥人的发展和壮大提出作者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历史传承、引入竞争、时代机遇、改革深化


1.png


  一、惠山泥人的起源


  关于惠山泥人的出现有很多种说法。


  最早的传说要追溯到战国时期,据传说战国时,鬼谷子收了两个徒弟,本领了得,都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大军事家,一个叫庞涓,一个就是孙膑。庞涓妒恶孙膑,用计割去了孙膑的双膝,使其无法行走。孙膑逃到吴国,流落在惠山一带,捏了不少泥人、泥马来研究破庞涓五雷阵的布阵新法。以后到了齐国为将,一次与魏国作战时用在惠山研究的战法大破五雷阵,杀了庞涓。可他在惠山捏泥人的技艺传了下来,从此惠山居民也捏起泥人来。孙膑也就成了惠山捏泥人的祖师爷了。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惠山泥人始于宋朝。北宋文人苏东坡曾在纪行诗中发出过“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水米胜珠”的赞叹,有人视此诗中就蕴涵了用惠山泥土制作泥人的信息。而至南宋,江南一带盛行在产七夕供奉小塑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因此有人将惠山泥人的肇始期定于宋代。


  但关于惠山泥人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明代。明季文人王季重在《游惠锡两山记》中有“买泥人、买小刀戟以贻儿辈”的记载。比王季重稍晚的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愚公谷》中也写道:'”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锡山,进桥店在岸,店精雅,卖泉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碗、泥人等。”由此可知,在明代末年,惠山泥人己作为商品在当地店铺出售,并渐趋成熟。


  由此可以确定惠山泥人出现在明代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


  二、惠山泥人的发展历史


  惠山泥人早期是在惠山地区的农民在看管祠堂和务农之余,用空余的时间捏泥人作为商品出售用于贴补家用。直到清末惠山泥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专门的产业由各自生产后自己进行售卖。建国后成立了惠山泥人厂,原来的手艺匠人都成为了厂里的职工,从此惠山泥人走上了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从艺术造型上惠山泥人早期艺术形态与当地的传说、佛教的故事、戏曲以及祠堂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的惠山泥人造型上大体分为耍货(粗货)和手捏戏文(细货)两类。著名的“大阿福”是粗货的代表,“手捏戏文”就是戏曲流传和普及的形态表现。


  三、惠山泥人的发展与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审美的提高和对文化作品的需求,进入了一个井喷的阶段,大量优秀的民间传承文化和艺术精品被从新发掘、包装,走进了广大群众的视野,同时也带动了整个行业的飞速发展。


  无锡惠山泥人,有着悠久的历史、精美的造型、独特的色彩和纹饰,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说明这项传统技艺的重要性是得到全国人民喜欢和认可的。但与其他类似产业相比我们的惠山泥人却在发展道路却走的相对崎岖,使得现今这门重要的技艺在知名度和产业发展上大不如前。


  我个人觉得下惠山泥人应该采用以大师高端作品为依托,从艺术造诣、收藏价值等方面做宣传,打通传统媒体和自媒体的壁垒,让惠山泥人成为大众的焦点和热点。再以中端市场的销售,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使得大众切身感受到惠山泥人的魅力。


  在艺术造型方面要一遍深挖传统的历史文化,让经典、传统的造型给广大群众所认知,让他们更加了解我们的历史,理解我们的文化。另一方面紧贴文化潮流和社会热点,创作出能适应各个年代和年龄人群都能欣赏的作品。


  在产品宣传上多参加全国性和世界的展评,让著名大师的作品参加巡回展示和宣传,增加惠山泥人的辐射范围,让更多喜爱惠山泥人的群众参与进来。


  通过市场手段找到产品的价值,现阶段惠山泥人的精品多为各地博物馆收藏,极个别通过普通交易手段被高端收藏家个人收藏。一般群众都通过店面购买,店面内货物由外地批发来的工艺品、造型粗糙的仿冒品,都已价格低和质量差成为热销产品。这一现象对惠山泥人的形象和产品价值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我们可以通过商标注册保护等手段对仿冒和劣质的产品予以驱逐。另可以通过对精品泥人作品先期宣传,让大家懂得泥人大师创作过程和泥人所具备的艺术价值,然后通过拍卖等手段让懂行的收藏家竞价收藏,通过这一形式让大众对惠山泥人的产品价值和收藏价值得到一个全新认知。


  在人才储备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宣传和相关学校的招募。通过大师讲座,大师亲身受道等吸引对惠山泥人有爱好的年轻人加入,让他们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作灵感为我们的泥人发展而努力。


  四、总结


  惠山泥人作为无锡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已经历经四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历经时间的冲刷,最终成为了我们民间艺术的瑰宝,在现今信息爆炸,工业化成产逐渐替代人工的大背景下,手工创作和精美的工艺相结合的技艺却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的对象,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和人类灵感和精湛技艺的结合也成为了高端收藏比不可少的条件。无锡惠山泥人应抓住当下的发展机遇让无锡惠山泥人再现辉煌。


  参考资料


  1、《无锡惠山泥人》柳家奎


  2、《惠山泥人的发展与起源》网络文章


  3、《魅力无锡-惠山泥人》网络视屏


  4、《无锡泥韵-无锡惠山泥人十八景》沈大授


  5、《惠山泥人》张道一


  6、《战略原理与方法》杨建昊


  7、《工艺美术研究》张道一


  8、《惠山泥人花色多》无锡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作者简介


  王运连,1953年7月,工艺美术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