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点、线、面是平面空间的基本元素,也是平面设计中构成视觉形象的主要造型元素。京剧脸谱是一种以演员面部为载体, 以色彩表现为基调,结合点、线、面造型元素表现京剧角色人物的身份、情绪状态、性格、命运等特征的化妆形式。京剧中,通过脸谱化妆可将演员自身的面部审美特征弱化,而强化角色自身所代表的审美特征的展示与观众审美心理需求的满足。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点、线、面在京剧脸谱化妆艺术中的运用,如何将化妆设计与表演心理、观众审美心理相融合,把握并突出角色的表演特征、审美特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点 线 面 京剧脸谱 妆容
一、京剧脸谱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关于京剧脸谱的起源,目前国内有三种说法。
(一) 面具学说
面具学说认为,京剧脸谱的形状、颜色都源自我国图腾时期,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源于驱鬼辟邪的主观愿望。面具学说认为,最初的脸谱来源于对北齐兰陵王面具的效仿。到了汉代开始出现演员佩戴兽形面具表达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现象。到了元代,由于元曲的兴起,脸谱出现了重视图案而并非单纯重视色彩的重大创新,是一次往“谱”发展的“质”地跨越。
(二) 涂面学说
涂面学说坚持认为脸谱来源于在演员脸上直接涂抹粉墨,用于区分演员所扮演的人物角色。不过目前涂面学说的渊源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源自于古人为避免被认出而采取的文身措施,有人认为源于唐、宋时期,是在涂面化妆的基础上被代代传承的。
(三) 文身学说
著名戏剧史研究专家董每戡先生认为文身源于渔猎时期,渔民与猎户通过在自己身上绘制吓人、凶猛的图案,达到威慑游鱼、猛兽的作用此后,文身的作用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很多氏族将文身作为区分本氏族与其他氏族的标志,也有女子为了眉毛更为美丽,直接剃去原有的眉毛改为绘制的眉毛。文身说认为,正是因为有了文身的发展,才使得脸谱具备丰富的色彩以及多样的描绘方式。
二、脸谱的化妆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千人千面。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京剧脸谱的化妆步骤可概括为由面到线再到点的过程, 化妆效果要求造型规整、比例协调、勾画、线条优美、色彩明丽, 善于刻画出性格鲜明且内涵丰富的形象特征。具体以《三国演义》故事中张飞(图1)的通用脸谱为例。张飞的谱式即是由白色整脸的大面妆底到黑色的眼窝、鼻窝、印堂至上额中部的。局部块面,然后以灰色勾出眉子纹和眉间纹,在灰色的底色面上再用线以黑色描绘出蝙蝠形象的轮廓和环形眉间纹和下巴纹,接着用红色勾绘出嘴唇,用粉色揉出两面颊,最后点出眉间的红痣。这样经化妆完成的脸谱层次达到了化妆块面层次丰富、色彩对比协调、图案纹饰与形象鲜明,生动地彰显出张飞这“豹头环眼”的特征,也是人们熟悉的角色性格特征。
三、色彩在脸谱中的象征意义
京剧的脸谱色彩具有特有的象征意义,它的用色十分讲究,在追求用色搭 配协调的情况下, 将人物的性格与人物的脸谱有机地联系到了一起。在京剧脸谱的色彩中,最初用于人物的只有红色、黑色与白色。在京剧的进一步发展中,为了更加明确地区分人物性格特征,为了更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又在红黑白三种颜色的基础上增加了黄色、蓝色、紫色、绿色、金色、银色等色彩。这些色彩的运用,做到了虚实结合以及意境的传达,让观众在观看京剧时对人物性格有更直观地了解。在京剧脸谱中,一般以一种颜色作为主色调,其余颜色为辅助色,角色的主要性格通过主色调加以表现。例如,在京剧表演中关羽(图2)均以红色脸谱的形象出现,这是由于中国人认为红色具有正义感,具有蓬勃的朝气,这一点与关羽的勇猛、忠义是十分契合的,再用黑色勾出丹凤眼、卧蚕眉,点出黑痣,这就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的武圣关羽。在京剧脸谱中,白色一般象征奸诈狡猾、蓝色意味着刚强勇猛、紫色代表着正义严肃、绿色代表着莽撞、黄色代表凶恶残酷,而金色与银色则比较神秘尊贵,一般用于神仙角色人物---神、佛、鬼怪、精灵的脸谱色彩中。
四、点线面在京剧脸谱妆容中的表现
京剧脸谱按照面妆上的构图特征, 即主色调所占比例和图案分布等特征, 主要可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元宝脸、象形脸、碎花脸、歪脸等类型;按照角色人物的身份特征,有可分为太监脸、僧道脸、神仙脸、丑角脸、小妖脸、英雄脸等类型。丰富多样的脸谱类型中蕴含了丰富多彩的点、线、面的装饰效果与表现形式。
“点本质上是最简洁的形”。京剧脸谱的化妆艺术中综合运用了点的大小、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在点的表现形式上, 有规则的点和不规则的点,有明亮的暖色点,也有深暗的冷色点, 这种视觉特征的表现达到了很好点睛艺术效果。例如点具有很强的向心性, 能形成视觉的焦点和画面的中心,如在包拯(图3)面妆中 ,眉根部两个对称的点有效地使整个面部的视觉焦点集中于此。
线是造型艺术中最基本的语言,具有非常强的概括性和表现形式。京剧脸谱的化妆艺术中不仅运用了平行线、垂直线、斜线、虚线、折线、锯齿线等直线形式,更多地运用了弧线、抛物线、双曲线、波纹线、蛇形线及圆形等曲线形式。直线与曲线相结合,再加上线条自身长、短、浓、淡、粗、细等的变化,组成丰富多彩的纹饰与图案,便达到了变幻无穷的装饰效果。但京剧脸谱中的线以相对规整的几何线为主要表现形式,直线体现了内在的张力美,弧线和曲线集中体现的是优美流畅、灵动多变的神韵美。
面的表现形态是多样的,京剧脸谱化妆中的面又是与色彩紧密结合的。面妆中不同部位块面的色彩、形状、大小、位置、肌理等的结合运用,使脸谱体现的角色性格特征更丰富饱满,形象区分更加多样层次,更加细腻和趋于完善。如一些净行的化妆,依据角色需求,将常人线性的眉形夸张为面的形状,再化妆成刁眉、环眉、方眉、蝶翅眉、葫芦眉等等造型。
京剧脸谱艺术中素有“三型七彩”的讲究,意即脸谱的整体化妆设计过程中,必须把握造型与色彩表现的比重,通常以三分造型七分色彩为标准。其中“七分色彩”指脸谱化妆设计中面的部分, 意即以块面的式的色彩表现为主要形式。“三分造型”, 指以点、线勾绘点染的部分,是脸谱化妆设计的辅助形式。京剧脸谱的艺术不仅采用了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而且是一种象征性的设计创作,是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分。不同的谱式和面部色彩代表了不同的角色特征,其化妆初始的色彩基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物自身的身份、性格、命运等特征,体现出“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观众通过色彩和谱式之分就可大致对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有所了解, 对于烘托、渲染戏曲氛围,间接反映观众观剧心理等方面有巨大作用。
五、结语
京剧作为国剧,其脸谱谱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通过点、线、面在戏曲演员面妆中的造型与设计,潜移默化地遵循了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空白与虚实等众多美的形式法则,成功表现出了戏曲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情绪、人格及命运等诸多特征。京剧脸谱的化妆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点、线、面的基本造型元素最丰富和有效地实践运用。单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图案这一元素来说, 其形式不只是二维空间中的表现样式,它们往往更为直接的蕴含着强烈的东方民族的情调。不仅如此,这些看似简单的图案元素中还包含着民族习惯、情感心理、审美价值观等观念。“因此,它具有通过某一静止的瞬间, 释放出更多、更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赵永岐,编绘. 中国京剧脸谱[M]. 中国书店, 2012
[2] 郑翠霞. 京剧脸谱图式的构成与造型元素分析[J].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3)
[3] 焦继顺. 京剧脸谱符号文化特点解析[J]. 四川戏剧 2007(05)
[4] 王令中著. 视觉艺术心理[M].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5] 栾冠桦著. 角色符号[M]. 三联书店, 2005
[6]图片选自 赵梦林.京剧脸谱 朝华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王志海,南京市秦淮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