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一部紫砂茶具的发展史,就是紫砂茶具的创新史。紫砂茶具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因此创新是紫砂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论述了当代紫砂茶具创新的必要性及作者长期研究创新紫砂茶具的思路和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紫砂茶具、发展、创新
宜兴的紫砂陶艺,产生于宋代,发展在明代,至清代进入兴盛时期,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其中最为突出,也最为著名的就是紫砂茶具。紫砂艺人采用神奇的紫砂泥料,不借助任何模具,随心所欲地徒手创制茶具,完美地实现了日常家用与艺术把玩结合,使紫砂茶具成为一种文化含量很高的艺术品。它虽然源于民间生活,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但其蕴含的文化情趣,却与文人趣味一脉相通。因此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日常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器具。
宋代,从徽宗皇帝到士大夫,都喜欢品茶。而且,有的士大夫和文人还参与了茶具的设计与制作,对茶具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居住宜兴蜀山讲学时,非常讲究饮茶。他用的茶叶必是阳羡唐贡茶,烹茶的水必须是金沙泉水,所用茶壶必须是紫砂提梁壶,而且他还自己创新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人称"东坡壶"。至明代,又出现了“供春壶”。供春是文人吴颐山的书僮,多年侍读,受到文人习气的濡染,创制了造型新颖的“供春壶”。清代著名紫砂艺人杨彭年,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的工艺,随意制成却犹如天成的茶壶,人称"彭年壶",后又与文人陈曼生合作,由陈曼生设计式样,杨彭年来捏制,再由陈曼生在壶身刻制书画,烧制成壶。于是便诞生了“曼生壶”。此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更多的书画名家都和紫砂艺人联手创新,创作了许多流传后世的紫砂壶,完美地实现了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和日常家用与艺术把玩的结合,使紫砂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纵观紫砂茶具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自宋代以来,紫砂茶具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因此创新是紫砂茶具发展的根本动力。对此,笔者深有体会。笔者从事紫砂艺术创作与研究几十年,深感近现代紫砂艺术的创新虽然成果累累,但总是跳不出紫砂壶的范畴,而且囿于其物质价值中”工与材、器与神、形与韵”的过度挖掘,几近窄路。当我们展望今天社会发展时,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社会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新的挑战也摆到了我们的面前。那么,紫砂艺术创作如何开拓出一条新路呢?
笔者认为,紫砂艺术创作人员首先应该认清时代发展潮流的新趋向和人民生活的新追求。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对百姓生活的关注时,我们便会发现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之向往,归根结底在于日常生活的一箪食、一瓢饮,在于琴瑟和鸣的美满生活,在于饮茶过程中传递的心神相交。
当今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信息瞬间万变、利益竞争激烈。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着伟大的民族复兴事业,其中文化复兴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浸润着我们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而茶文化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我们民族礼仪之邦的集中体现。所谓“客来敬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释躁平矜、千秋大业、怡情悦性。”就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生活的方式。在当今紧张繁忙的工作之后,人们抽一点空闲喝茶去,成为一种释放压力的方式。而且,有许多问题和事情可以在喝茶的过程中得到化解。因此,紫砂茶具的设计者有必要,对饮茶者操作的习惯、需求、心理、美学、礼仪、交流全过程进行细致研究,创作出现代人饮茶生活“冲、泡、筛、饮”过程所需要的紫砂茶具,让参与者在运用各种茶具的流程中,有条不紊、各展所长,从中体味生活之美,并使紫砂茶艺与休憩、养生、会友、待客、论道、商务、联谊、育人、歌吟、书画、起舞、入诗、兴文、作礼、兴农等各类日常生活、社交活动的融合一体。从而,使人们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繁忙的工作。
为此,近年来笔者在对不同历史时期紫砂茶具的演变和不同文化风格场景茶具的表现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创作了一些融传统文化与现代多元文化为一体的紫砂茶具。
例一、香茗:品茗闻香中的器皿用具,笔者尝试着用素面素心的宜兴紫砂矿料塑身成型,烧制成提梁小壶、盖碗茶盏、茶盏和白鹭香薰。三件组合,古朴养拙,清新隽永,丰富了茶道,以茶行道,以茶养志的内涵,故香茗组合为修行而设,又服务于修行。感悟传统,修炼终身。这三件作品都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提梁小壶,取自古代银壶的器型;茶盏,流传日本后,又名“急须”。据考古和文献资料证明,茶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不过是瓷盏。唐及五代时期的茶盏开始配有盏托。明清以后的茶盏又配上盏盖,形成了一盏、一盖、一碟的三合一茶盏,现在又称盖碗。笔者创作的紫砂茶盏,为撇口,有盖,可作盖杯,需要时,还能作为文房用具。白鹭香薰,仿故宫藏品器型制作。香薰,又名薰炉。古代文房用的多为铜制,笔者用紫砂制作白鹭香薰则是首创。其功能与铜香薰无异。在喝茶时,焚上几枝香,当烟从镂空的孔中缓缓飘出时,香气袭人,会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例二、公道杯:最早的公道杯出现,是为了盛酒公道。它告诉人们办事必须讲究公平,为人不可贪得无厌。公道杯艺,它追求一杯茶水端平均分的公平理念,又崇尚简约自然之趣。作品得手实用,又不失优雅,柔美。
例三、茶道三君子:由茶则、茶匙、茶针组合。茶则又称茶勺,为盛茶入壶之用,衡量茶叶用量,确保投茶适量。茶匙又称茶拨、茶扒,其主要用途是调开、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也可将茶叶由茶则拨入壶中,故名茶拨。三件茶具采用优质紫砂泥料制作,材质美,形式美,实用、耐用、安全。文气十足。
上述几件是笔者对紫砂茶具创新实践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在创作过程中,笔者既吸收了传统元素,也吸收了现代文化元素,并将二者融为一体。这几套餐具全部素面素心,极显紫砂的自然本色。这也体现了当今世界流行的“极简主义”的审美观。笔者体会到,紫砂茶具本来就是人们生活需要的产物,隨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具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因此紫砂茶具必须要不断地创新。五色瑞土,源自大地。紫砂茶具,源于生活,我们的创新就是要以紫砂再现天地造化,以千锤百炼的匠心,以超然物外的心态创作出更多更新更丰富的紫砂茶具,为新时代的人民造福。
参考文献:
【1】韩其楼编著《紫砂壶全书》福建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
【2】扁翁许谦编著《中国当代紫砂鉴赏》蓝天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作者简介:
徐文,1966年6月生于宜兴一制陶世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民间工艺家。1988年始从事陶艺创作,坚持形、神、气合一。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工艺美术精品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