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晶艺术审美的根源与依据

[日期:2019-11-2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艺术审美来自于人类生活的艺术,随着美的外延无休止地扩大,美的形态变得越来越丰富。水晶艺术审美源远流长,在东西方文化的观念中自成体系,从语言到思想,从形式到精神,从融合到独行,从传统到当下,建立起属于水晶本源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水晶审美溯源

  水晶是一种古老的宝石品种,它是透明石英的结晶体,水晶所表现出的形、色、质等这些美的要素吸引人的视觉,引起人们的美感共鸣而使人产生愉悦的心理。千百年以来,水晶以其纯净、透明、坚硬的质地,被各国人民视作坚贞不屈、纯洁善良的象征。

  一、水晶艺术审美的西方溯源

  在西方,自古以来水晶因为晶莹透明、温润素净而被人们视为圣洁之物,并被看作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西方历史上有许多帝王都珍藏有水晶的珍品:波斯王大流士皇宫中的水晶顶、法国路易十七和拿破仑三世收藏的水晶杯、英格兰王位上镶嵌的紫水晶、古罗马教皇象征身份的紫水晶杯和紫水晶戒指等都是稀世珍宝。有些西方贵族对水晶的喜爱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如狂热于水晶的古罗马统帅恺撒曾派几千人到乌拉尔矿山去寻找紫晶;彼得大帝为了保护水晶发布了一道专项保护命令;沙皇更是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设立了专门的水晶珍藏库等等。这些历史上的帝王对水晶的钟爱在西方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印记。

  在西方国家,人们由于对水晶宝石的崇拜,进而衍变为对日月星辰的崇拜。西方人时兴将自己的生辰与天文星相联系起来,即根据自己的出生月日对应属于自己的星座,再寻找其星座所崇拜的是何种幸运的宝石,以期从崇拜中获得幸运。在西方的很多国家就是将十二个星座和十二种水晶对应起来的,用水晶来作为星座的幸运宝石。例如“狮子座”(7月23日-8月22日),幸运宝石为发晶和橄榄石。

  西方基督教把水晶看作是上帝的化身,将水晶喻为上帝赐予的纯净的礼物;圣经中将圣城耶路撒冷比喻成水晶,并认为城墙的根基是用十二种水晶修饰的,这便是现在“生辰石”一说的由来。希腊神话中也有关于水晶的传说,如西班牙人认为水晶是维纳斯女神赐给西班牙的神物;现代西方人用水晶杯盛红酒的习惯,源于水晶与酒神的传说;占卜者们相信水晶中藏有神灵,所以将水晶制成圆球以预言未来;印第安人用水晶来求神等。

  二、东方的水晶艺术审美观

  水晶在东方自古就有“水精”、“水玉”、“菩萨石”等美称。由于水晶有超强的气场能量及记忆能力,全世界很多宗教都不约而同地试图运用它的能量及气场,来镇宅避邪,改风水去霉运,带来好运。水晶的纯洁和神奇力量是佛曰不可说的灵异传奇,因此认识水晶与水晶结缘,纳福招财,是保平安的方便法门。

  佛教中认为水晶是由天地诞生开始便经历了星辰、日月、风雨、地震、火山爆发等天地间能量流转的孕育而逐渐形成的,每一块水晶都代表了数千万年甚至数亿年的历史,在佛教经典记载中也将水晶列为佛教七宝之一。印度瑜伽中的“七脉轮理论”认为,人身体上控制身体不同部位的七个轮脉分别对应颜色、种类、质地不同的水晶。

  三、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水晶艺术审美观

  我们的祖先把水晶作为削刮器物,后来把它作为装饰品来使用,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艺术,成了我们生活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距今约两千年前的海州汉代戴胜墓中曾出土一座由东海水晶精雕细刻而成的水晶小佛像及两件水晶小饰品。可见东海水晶雕刻史,已有两千多年。唐时,东海人马待封把水晶雕刻技艺推向极盛,它利用东海水晶为皇宫和达官贵人雕琢了水晶帘、水晶枕、水晶杯、水晶盏、水晶环、水晶珠和水晶项链等等,花样繁多,层出不穷。水晶制品一时风行整个洛阳,逐渐名闻全国,“东海水晶”的名称自此为世人知晓和传播。现在所能见到的明代茶晶锡丝小盂,清代乾隆时水晶瓶、水晶菩萨骑狮像、水晶仙女像、清末的透明水晶三足香炉等等,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可借鉴的宝贵精品,而论起渊源都与东海水晶有关。东海水晶雕刻工艺品,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艺术精髓,已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并根据自己的特色,不断创新。

  水晶作为中国的传统四宝之一,在中国最古老的叫法是“水玉”,意谓似水之玉。佛书中则认为水晶会闪烁神奇的灵光,可普渡众生,尊称水晶为“菩萨石”。古人认为水晶的形状是男子强悍的标志,自古以来人们就将水晶用来护身辟邪。水晶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骚客的钟情之物,是他们安贫乐道、冰清玉洁心灵的体现。水晶也成了人们歌吟不息的对象,催发了文学史上许多不朽的诗文名篇。《山海经》、《述异记》将水晶神化。《韩非子》、《太真外传》将水晶灵化。歌咏水晶的诗文名句层出不穷。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屈原最早在诗句中提到水晶,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佳句传世。诗人王建的诗:“映水色不别,向月光还度。倾在荷叶中,有时看似露。写出了水晶的莹润、纯洁、坚细、灵透的特质。崔珏《水晶枕》中诗句:“千年积雪万年冰,掌上初擎力不胜。南国旧时何处得,北方寒气此中凝。”写出了水晶的晶莹、澄澈、洁净的特点。“诗仙”李白到过东海,也有一首咏水晶的《玉阶怨》,诗中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咏水晶的名句传世。”

  小结:自古以来,水晶以其特有的魅力展示着自己的美丽与非凡,其清澈透明的晶体、斑斓缤纷的色彩、争奇斗艳的形状、包罗万象的意境,使人赞叹不已。艺术由人类创造,当代水晶审美应该立足传统,并融中西之长,以虔诚之心和当代人的审美视角去捕捉当代人的生活印迹,通过雕刻艺术家独特的审美和发现,创作出精美的水晶艺术品,从而开创和引领当代的水晶艺术审美。

  参考文献:1.裴育;水晶的宝石学特性、雕刻工艺及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