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彩墨山水墙纸画的苏绣表达

[日期:2019-10-17]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自古以来,苏绣与绘画之间的关联是十分紧密的。苏绣的图案和灵感往往来自于绘画,绘画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苏绣的发展历程。如果说苏绣是以丝线作画,那么彩墨画则是借助于颜料的色泽和笔墨的刻画。彩墨山水画画面雅致清秀,能够表现丰富的空间层次,已经成为现代室内墙纸设计中的一大主题。苏绣绣制的彩墨山水墙纸更是别具特色,受人喜爱。


  关键词:彩墨;山水画;墙纸;苏绣


  从绘画的起源来看,中国画是从线描起步的。到了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描”法标志着了笔法的诞生,说到用墨,则要归功于隋唐时期画家。墨的加入,带来了各种水墨晕染技法的诞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随后,李思训父子以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来表现山水,开创了青绿山水的表现技法,中国画至此不再是单一墨色的。20世纪初西方绘画流入和影响下,中国画逐步形成新画种——彩墨画。彩墨画一方面传承了原来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另一方面增加了多彩的造型方式,以笔墨为基础,通过敷色、点彩,丰富了画面色彩,使得整个画面鲜艳明快。


  在苏绣走入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的今天,苏绣艺术与墙纸工艺相结合、共同参与室内设计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在墙纸材质上绣制彩墨山水画、以苏绣的手法表现彩墨画,这对苏绣提出了较高的工艺要求。


  一、总体绣制规则与技术要求


  材料作为艺术语言的物质载体,是艺术家表现艺术创作的中介。从这个意义来说,刺绣存在于丝线中。彩墨刺绣配色精细,从画面的局部到整体,蚕丝线呈现出十分丰富的效果。这得益于蚕丝线的三角截面能够起到棱镜的效应,光照射到丝线表面,随着丝线表面弧度的变化产生色阶的变化。所以,彩墨画的苏绣表达需要通过色彩和针法的配合达到色阶的连续变化。


  刺绣艺术呈现的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带来的是对刺绣的审美观念不断变化,因此刺绣的表现形式和色彩也变得更为多样。刺绣色彩的表现不再是黑白色系这种单一的形式,而是在创新的刺绣理念指导下进行创作,追求多层次的空间感和绚丽多彩的画面效果。彩墨化的苏绣表现是通过综合处理画面中的结构关系、丝线色彩的表现技巧、色彩形式美规律来表达画面深层意蕴。


  二、具体施绣技艺与技法创新


  绣画是在充分解读画稿的进出上进行的一次在创作,绝不仅仅是依样画葫芦的简单临摹。面对画稿,以下通过两个例子,具体谈谈笔者在施绣过程中的技艺手法与创新。


  2.1以山水云彩为主的彩墨山水墙纸


  (1)预设计


  在对彩墨山水墙纸进行绣制前,需要对墙纸画稿进行仔细观察,揣摩画面,对全幅图案进行预设计。重点在选择苏绣的重点表现区域,明确需要苏绣点缀的区域。这种预设计能够在有效控制成本的同时把控苏绣墙纸的表现力。重点表现区域需要结合画面的远近关系、视觉中心等因素综合选择。点缀区域则因考虑与重点表现区域的主次关系和辅助表现手法。


  以本次青绿色系彩墨山水墙纸为例,对墙纸进行预设计,选定画面最为详尽细致的松柏碎石位置为苏绣的重点表现位置,即图1中框选出的部分。主要的苏绣点缀区域为方框右侧的大型山石云彩部分。


  (2)配色


  按照画稿配色,配线过程中,首先要把握的就是整体色彩的饱和度和明亮度。在本幅绘画中画面最为重要的是青绿山水的墨色,显然我们无法用一组丝线就充分表达墨色的变化,为呼应整个画面的颜色,采用淡淡的青色为主色调。笔者运用的死线颜色是偏向青绿色的黑,并配齐由青黑逐渐减淡到淡青色的丝线,用以表达逐渐淡化水墨晕染开来的部分。


  云彩选用了较为素雅的浅黄色,为了搭配墨色的淡雅,强调和达成画面的整体协调。具体见图2.


  (3)施针


  要处理好色彩之间的自然过渡和相互渗透关系,就离不开实际操作环节的施诊技法的研究与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吃透老祖宗传下来的的传统针法,如捆、插、咬、续针等,并且遵循“循画理,师真形”的宗旨,在每一幅作品上像绘画一样的去施针。


  颜色方面,面对云朵的浅淡黄色和山石的蓝绿墨色的冲突时,我们需要先绣颜色较多的墨色,再在上面穿插上细细的浅黄色,表现云彩从山石中飘出的样子。似透非透,互相穿插。


  纹路方面,在传统的苏绣题材中,山石大多采用密针散套针绣,笔者此次采用的是相对创新的手法处理山石。通过先密后稀疏的绣法绣制,针法走向按照山石原有的肌理去处理。山石的边缘线较为坚硬,施针时丝线应较为紧密,用以强调山石的“实在”;云彩随风摇晃,施针时丝线应较为稀疏,用以表现云彩的“轻盈”。


  总体绣制过程方面,先从最深的部位绣起,逐渐减弱。从墨色最深的部分开始洒插,然后逐渐减淡,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


  图4山石施针图


  2.2以人造景观为主的彩墨山水墙纸


  (1)预设计


  与上述以山石云彩等自然景观为主的彩墨山水画不同,以人造景观如亭台楼阁、曲桥木廊等为主景的彩墨山水画更偏向于工笔画类型,在画面气质上受吴文化影响更为深远,所描绘的人造景观甚至是松柏竹等植物景观都经过画家的艺术加工,用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文人的情怀。如果说以山水云彩为主的彩墨山水画着重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秀丽,那么以人造景观为主的彩墨山水则多了几分淡泊雅静的文人气息。


  预设计示意图在构图上,以人造景观为主的彩墨山水墙纸通常会有比较分明的近景、中景和远景,空间层次会更为丰富一些,因此在预设计时,需要对画面进行通盘考虑,苏绣的加入要能够深化或者符合画面的空间层次关系。这一点主要是通过选择苏绣绣制的对象和控制苏绣绣制的比例来达到。如图5所示,近景的松柏曲桥用苏绣满绣,充分表现细节;中景的树丛控制苏绣的比例为三分之一,远景则继续减少苏绣的比例。


  (2)配色


  这类彩墨山水图相对比较写实,更类似于工笔画,因此在配线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就是色彩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画面最为重要的还是墨色,但墨色要追求变化,结合松柏等景物表现,笔者在整个画面上运用的墨色是偏向暖色调的黑,依次减淡过渡,逐渐淡化水墨晕染开来的部分。整个画面从上到下融入一丝淡淡的褐色环境色。松柏等的叶片选用了较为深沉的墨绿色,枝干则用深浅不一的褐色。山石用暖灰色和浅褐色。


  (3)施针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认真处理好空间层次关系,要求亭台楼阁及人物比例准确,棱角挺括精道,用色古典雅致,绣作整体显得厚重而富有立体感,生动别致。


  颜色方面,重点考虑空间的重叠关系,叶片在枝干之上,枝干在山石之上;近景在远景之前,近景色彩要多有变化,叶片、枝干、山石要区分明确,中景则减少对比度,适当朦胧,远景进一步朦胧。


  纹路方面,山石采用的是先密后稀疏的绣法绣制,强调山石的轮廓。较为实在的物象,如近景的松柏的边缘线较为坚硬,施针时丝线紧密表现树干的遒劲粗壮、叶片的生命力顽强;较为虚化的物象,如远景的树丛,施针时丝线稀疏,推远层次关系。


  总体绣制过程方面,遵循先主后次的原则,部分遵循绘画原理先施绣主要的近景,先从枝干绣起,上面盖上松树的叶片。从墨色最浅的部分开始洒插,逐层加深,以表现水墨画的效果。山石部分根据远近关系不断调整色彩和刺绣比例,越近绣得愈密颜色愈深,越远愈稀愈淡。


  结语


  苏绣与绘画相辅相成,在彩墨山水墙纸的制作中,两者都十分重要。以针作画,一线代笔,苏绣绣娘能够通过对画面的预设计、色彩选择和针法技艺创新将彩墨山水的绘画变得更为精致美好,能够强化彩墨山水图中的层次关系,进一步丰富室内空间。


  参考文献:


  [1]郎绍君.中国名画家全集:林风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2]王朝闻,邓福星.中国美术史(隋唐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孙秋英:高级工艺美术师,秋英刺绣工艺厂厂长。从事苏绣行业近40年,代表作有《骏马(双面绣)》、《芍药百蝶图》、《水上芭蕾》、《流金岁月》、《葡萄少女》等。


  马晓婷:秋英刺绣工艺厂绣娘。毕业于苏州科技大学,近年来在孙秋英指导下学习苏绣,代表作有:《中国印象》、《宫扇(系列)》、《嫁(系列)》。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