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佛像木雕的制作工艺及其技艺要领

[日期:2019-10-3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自己的长期实践梳理了苏派佛像木雕的制作工艺和技艺要领,其制作工艺有绘稿、开料、划线、拼接、凿坯、扦光、晾干、打磨、上漆、贴金或彩绘等十余道工序,其技艺要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把握好形象特征,二是要掌握好造型比例及重心,对初涉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苏派佛像木雕制作工艺技艺要领


  近百年来,苏派佛像木雕在吴中区光福镇冲山村这块土地上经薪火相传已传承六代,创造了名扬一方的业绩。我1963年出生于冲山村,1978年开始步入这个行业,跟随陈翰彪的入室弟子董善根学习佛像木雕。1984年为苏州灵岩山寺制作海岛观音等佛像,1985年,随师傅董善根及徐兴根、邢雪标为上海龙华寺制作了千手观音大型佛像,1988年为日本三樱市佛像公司制作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佛像,1995年创办太湖传统雕刻厂。自此以后,亲身参与了一系列大型佛像木雕工程项目,如参与制作南京毗卢寺五方五佛的佛龛、文殊、普贤菩萨,千手观音,万佛等,西山堂里禹王庙制作禹王菩萨、财神菩萨等。2004年以后先后为安徽安庆市西站工业区国庆寺、安徽九华山后山双喜寺、安徽省六安旺山寺、上海福缘禅寺大雄宝殿、苏州高新区通安甄山寺、苏州天平山天云寺、苏州兰风寺、苏州文昌阁等寺院或佛教场所设计制作了一大批佛像木雕或担任项目的总工程师。长期的实践,使我对佛像木雕的工艺及其技艺特征融汇于心,在此加以整理,以飨读者。


  佛像木雕是人物形象塑造的一种造型艺术,有其独特的工艺。


  苏派佛像木雕多以香樟木为材料,这种材料木质细密、纹理精美,质地坚韧而轻盈,并且不易折断,不易产生裂纹,不易虫蛀或腐烂。尤其是材质天然的淡雅芳香清馨怡人,留香持久,所造佛像、神像古朴、大方,非常适宜于寺院、道观等场所善男信女们祭祀、祈愿的特殊环境与特殊氛围。


  寺院、道观里的木雕佛像、神像形体高大,其制作工艺与小型佛像、神像木雕等陈设的制作工艺有所不同,一般需要经过绘稿、开料、划线、拼接、凿坯、扦光、晾干、打磨、上漆、贴金或彩绘等十余道工序。它的特殊之处是由多块木材拼接而成,须根据佛像、神像的规格尺寸设计好拼接木块的数量与大小。因此,总体筹划并绘出图稿显得十分重要,否则即使不见雕凿完成后会给拼装带来困难。图稿绘就后就要开料,即将大段原木锯开,形成由多个几何形体组成的佛像基础部件造型。接着是划线,即根据所塑佛像、神像各个部位或块面的形体定型。拼接需要通过多次试拼与修整,确定佛像各个部位的基本造型,然后再开始凿粗坯,即雕刻出佛像、神像的大致轮廓。凿坯需要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既要考虑到形象的整体感又要体现出层次,使之比例协调而富有动势。粗坯就绪后就是细雕和扦光,通过精心的细雕去除刀凿痕迹,或平直,或圆滑,或粗犷,或细腻,表现出所塑佛像、神像的形体与面貌。佛像、神像雕刻完成后需要陈放一段时间达到自然干燥,如出现开裂或变形可再行修整。然后是打磨与上漆,首次打磨后须在雕像表面用生漆打上底漆,接着贴上华布,然后再上漆,并用生漆与瓦灰拌均后批灰,再打磨、再上漆,再打磨,如此反复进行五六次,直至雕像圆润细腻、手感光滑。贴金或彩绘是最后一道工序,须根据佛像、神像的不同形体特点或贴金或彩绘。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裳”,因此贴金与彩绘都由专业人员操作,各自独特的门道与诀窍。


  佛像、神像木雕与其它人物塑造有所不同,其技艺要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把握形象特征,二是要掌握好造型比例及重心。


  佛像、神像是一种特殊的形象塑造,是人们对佛与神的形象的想象,既有真实人物的形象又不同于真实人物,是佛、神与人的形象的糅合。以佛像来说,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其佛教造像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彰显出浓重的中国造像艺术风格,如甘肃敦煌莫高石窟、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展现出中华民族佛像造像艺术的伟大成果。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造像超凡脱俗,面容充满着智慧的微笑和洞悉一切的神情。隋代的佛像呈现出较为丰满的体态,面容神情平和。唐代的佛像造像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宋代的寺观造像继承了唐代造像遗风,并出现了很多新式样,观音菩萨等造像不拘一格,面庞丰润,容貌端庄,神情慈和,使佛教造像走向了写实。总的来说,自唐宋禅宗之后,佛现造像大都是继承唐宋,清以后则以明清为蓝本。因此佛像造像须遵循传统佛教规制,既追求形态表现,更追求以形带神、以形传神,融合历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长处,将写实、写意与装饰融为一体。尤其要重视开相,如观音面相要体现出慈眉善目,眼波能随着人们的目光流转。弥勒要表现出弯弯的眉,眯缝着的眼,上翘的嘴角,圆圆的大肚,似乎忘却了所有烦恼。如此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大型佛像、神像的造像比例也有其特殊之处。小型木雕佛像、神像大多按照平视的要求塑造,体型比例趋于写实,遵循“蹲三坐五立七”的人物造像法则,即以人物头部大小为标准,蹲着的为三个“头”,坐着的为五个“头”,站立的为七个“头”。而大型佛像、神像则有所不同。由于大型佛像、神像木雕体型庞大,往往高达数米,如本人参与的云泉寺三世如来高达8,8米,人们需要仰视才能看清其面目,因此从视觉效果出发,其佛像的头部都要比常规塑像大一些,并按照佛像高度的不同而确定头部的大小,如按把握不当,就会出现身体膨大,头部偏小的视觉差,严重影响观瞻效果。另外掌握好所塑人物的重心也十分重要,否则就会出现重心不正而倾倒。


  以上是本人在长期佛像木雕实践中梳理的经验和体会,如对初涉者有所启发,那是我写下此文的初衷。


  参考资料


  《雕镂凝章》,作者:单存德,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作者简介


  董荣菊,男,1963年出生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冲山村,1978年从艺,1995年创办苏州市吴中区太湖传统雕刻厂,2017年建立董荣菊佛雕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承制或担任安徽九华山后山双喜寺三世如来,十八罗汉,西山堂里禹王庙禹王菩萨、财神菩萨,苏州文昌阁文昌帝君、财神菩萨,苏州高新区通安甄山寺五路财神、文昌帝君、千手观音等佛像木雕等工程的总工程师。现为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冲山佛像木雕)吴中区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