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佛像木雕的历史发展

[日期:2019-10-3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苏派佛像木雕的源流,历史发展及其造型艺术特点,为社会各界深入认识苏州佛像木雕,更好地宣传传播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其保护及传承具有意义。


  关键词:苏派佛像木雕源流发展


  佛像木雕是指利用各种木料雕刻成佛像、神像的一种传统工艺,是一种木雕的表现形式。苏派佛像木雕像是多样,大到寺院、道观、宗庙中的大型佛像、神像,小到室内的佛像、神像等陈设摆件或工艺品。2013年,冲山佛像木雕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016年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苏州佛像木雕的源流来自于佛像泥塑。它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重要支脉,起源于汉晋,六朝之后,苏州佛教日益兴盛,寺庙遍布全市各地,堪称佛地。有唐一朝,苏州已建有许多寺院。后虽经毁坏,至两宋时期又大量恢复重建。《吴郡图经续记》记载了钱氏统治吴地时的盛况:“崇向尤至,于是修旧图新,百堵皆作,竭其力以趋之,唯恐不及。郡之内外,胜刹相望……寺院凡百三十九”。虽然这些寺院未能保留至今,但从现存苏州寺院佛像泥塑可见一斑。甪直保圣寺现存半堂9尊塑壁罗汉,各罗汉形象表现出性格与气质的不同,或谈话,或题壁,或打坐,高低错落、多姿多彩,身材比例正确,形态神情逼真,衣褶线条流畅,为中国唐宋时期雕塑造像艺术的精品,相传为唐代塑圣杨惠之所作。东山镇紫金庵现存16尊重彩泥塑罗汉,有的威严,有的和善,有的沉思,有的讪笑,有的傲恃,有的虔诚,气韵生动,比例精确,惟妙惟肖,相传为南宋民间雕塑名家雷潮夫妇所作。苏州西园寺罗汉堂现存五百尊金身泥塑罗汉,造像姿态各异,喜怒哀乐,栩栩如生,服饰衣褶,清晰分明,无一雷同。位于罗汉堂两端过道中遥遥相对的济公和疯僧更是神情毕俏。济公僧帽歪戴,肩披破僧衣,手持破葵扇,半边脸儿为笑,半边脸儿为哭,啼笑皆非间透露着睿智与机巧。疯僧一手掮扫帚,一手拿吹火筒,看似面目丑陋,残体病肢,斗鸡眼、瘌痢头、歪嘴、跷脚等,然而整体却完美统一,点睛之处则是身上的活灵活现的一根腰带。据传为清末民初吴县人鲍子阴、吴小胖师兄弟所塑。


  我国的佛像造像艺术经历了从石雕佛像、泥塑佛像到木雕佛像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苏派佛像木雕究竟从何时开始虽难以考证,但从现存苏州西园寺木雕千手观音已刻看出明清时期的高超造像艺术水平。千手观音由四棵香樟树木料雕刻而成,高达三米,头戴天冠,身分四面,妙相庄严,浑身布满千手,掌心各刻一眼,通体贴金,堪为苏派佛像木雕典范。


  清末,苏州形成了专事佛像艺术的工坊,古城内景德路、道堂巷一代集聚了多家神佛雕门店,有木雕、装金艺人30多名。这些艺人大都来自吴县香山一带。其时,苏州佛像木雕称“苏帮”,与“安徽帮”、“宁波帮”、“南京帮”并称江南佛教造像四大流派。


  民国时期,吴中区光福镇舟山村民周福民、周根稼,冲山村民陈翰彪、李永良等先后至景德路“吴仁泰成佛处”学艺。后一部分艺人至上海谋生,主要雕刻各类佛像,台灯和摆设器件。其时,上海集中了苏、宁、皖、甬各路佛像木雕高手,使置身于同道施工交流中的苏州木雕艺人开阔了眼界,提升了佛像木雕的造像技艺。


  1950年代,光福镇冲山村创办了木雕作坊,由陈翰彪、李永良等领衔,陆续集聚了木雕艺人及学徒20余人,至1970年代初,冲山村有佛像木雕从业人员30多人,成为吴县东山雕刻厂初创时期的主要品种之一。改革开放以后,佛像的修缮和重塑项目逐渐增加,先后为苏州寒山寺、木渎灵岩山寺制作了释迦牟尼、三世如来和鳄鱼观音木雕像。1980年至1989年,冲山村创办的民营木雕作坊先后承建或参与江苏南通天宁寺、安徽合肥明教寺、如皋宝慧寺、安徽天长县护国寺、广东汕头市南山寺以及陕西、宁夏、湖南、浙江、江西等地的大量木雕神佛和菩萨像,还为为上海龙华寺制作了众多大型菩萨佛像。据吴县工业部门统计,1987年吴县已有佛像木雕及装金艺人120余人,其中冲山村80余人,东山镇、光福潭山等地20余人,被外地聘用的冲山木雕艺人30余人。本世纪以来,冲山大型佛像木雕得到更大发展。2012年,光福冲山佛像木雕已有作坊和个体经营户60余家,从业人员近400人,形成了冲山工艺佛像雕刻一条街。所制大型木雕佛像,神像遍布普陀山、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等四大佛教圣地及全国各地大小寺庙。


  苏派佛像木雕继承发扬唐宋以来泥塑佛像造像艺术精华,传达出端庄典雅、精致细腻、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江南佛像造像艺术特色。端庄典雅是指佛像面容饱满、形体丰满、轮廓圆润,高雅庄重而不显浅俗。精致细腻是指其佛像虽然体形庞大,但刻画仍能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丝毫不显粗犷呆滞之态。形神兼备即在造型艺术上强调写实基础上的适度夸张,以达到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气韵生动即整体协调、上下贯气,在整体上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苏派佛像木雕常与装饰工艺相结合,或彩绘或贴金,彩绘则鲜艳靓丽,贴金则金光闪耀。


  近几年来,随着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佛像木雕工程也由于费工费时,生产效率较低,技艺要求高,使得年轻人不愿入行。于是冲山佛像木雕匠师经探索、磨合,采用脱胎工艺和彩绘描金工艺塑造佛像、神像。这种脱胎工艺是在泥塑造型的基础上先制成石膏模型,然后在石膏模型上铺一层麻布,涂一层生漆和瓦灰,并通过层层叠加制成神像坯体,待生漆阴干后,敲掉石膏模具,然后再在坯体上加以彩绘和描金,所塑佛像、神像新颖靓丽、神韵兼具,备显光彩夺目。现今,冲山佛像木雕形成了脱胎佛像、神像和木雕佛像、神像两大生产体系,以赢得市场发展的活力,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发展。


  参考资料


  《雕镂凝章》,作者:单存德,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作者简介


  董荣菊,男,1963年出生于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冲山村,1978年从艺,1995年创办苏州市吴中区太湖传统雕刻厂,2017年建立董荣菊佛雕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承制或担任安徽九华山后山双喜寺三世如来,十八罗汉,西山堂里禹王庙禹王菩萨、财神菩萨,苏州文昌阁文昌帝君、财神菩萨,苏州高新区通安甄山寺五路财神、文昌帝君、千手观音等佛像木雕等工程的总工程师。现为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冲山佛像木雕)吴中区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