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雅淡泊乐陶陶 ——简析“人间至味是清欢” 组壶的人文情怀与意境美感

[日期:2019-11-23]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摘要】既具备优越实用功能又具有优美欣赏价值的紫砂壶,深受世人追捧,是因为它们以“器以载道”的形式,承载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从而成为雅俗共赏的精美艺术品。“人间至味是清欢”组壶通过两件作品的造型与装饰,将“至味”与“清欢”以壶艺哲理思维的语言进行诠释,揭示出中华传统文化中“清雅淡泊、大道至简”的处世智慧,彰显出“返璞归真、超凡脱俗”的意境美感。


【关键词】人间至味是清欢;人文情怀;形态特征;意境美感


  紫砂壶艺创作是一项为更好地适合人们生活需求与艺术欣赏需求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活动。壶艺创作随着一定的时代背景、审美习惯以及社会观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是符合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和互利共享的一种陶艺产物。它通过“器以载道”的形式,在具备优越的实用功能的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高雅的艺术欣赏价值。


  “人间至味是清欢”组壶(见图1)由“至味壶”与“清欢壶”共同组合而成,通过两件壶艺作品的造型和装饰,将“至味”与“清欢”的内蕴含义,以壶艺语言和哲理思维进行了生动的诠释,既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清雅淡泊、大道至简”辩证的处世智慧,又彰显出“返璞归真、超凡脱俗”高雅的意境美感。器以载道。紫砂壶作为“器”,还承载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亦即是为“载道”。


  1、“人间至味是清欢”组壶的人文情怀


  宋代文学家、思想家苏轼有一首《浣溪沙·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词曰:“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该词生动地描绘出早春游山观览到的沿途景象,并对清茶野餐的风味进行赞叹。作者在经历官场险恶后,身处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自然界中,不免流露出对平淡、简朴生活的热爱和向往,隐含着退隐的思想和旷达的人生态度。词中“人间有味是清欢”之句,更是寄予了他清旷、闲雅的审美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想。


  “人间至味是清欢”组壶将“人间真正有滋有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作为创意进行继承与延展,又撷取自然界中“竹”的形象为寄托,以紫砂壶造型的形态结构与陶刻的书画装饰,对“人间有味是清欢”进行新一次的演绎。作品借鉴“器以载道”的形式,通过壶艺语言予以诠释,让神与形、心与物在交汇过程中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产物,从而促进了“清雅淡泊乐陶陶”观念的生成与概念的升华。同时,其壶作为载道之“器”,则是充分利用壶艺造型与装饰的优势,并借助自然界中竹的形象对“道”进行渲染。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竹”的品格高雅,倍受文人雅士推崇。唐·刘禹锡有诗云:“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峻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宋·苏轼对竹更是深爱有加,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的千古名言。由此可见,竹子具有“高雅脱俗、虚怀若谷”的优秀品德,也是华夏民族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写照,代表了东方哲学清雅淡泊、大道至简的情操格调。将竹的形象融入紫砂壶的造型与装饰中,是表现“人间至味是清欢”最为妥帖和直接的一种设计理念,也是体现人文情怀既间接又形象的一种表达方式。


  2、“人间至味是清欢”组壶的形态特征


  “人间至味是清欢”组壶的基本材质为紫砂原矿黑料,烧成后的色泽沉稳凝重、敦朴大度。造型制作采用紫砂传统光素器打泥片、围身筒拍打成型的工艺技法完成,并在壶身进行书、画陶刻的装饰,使得整体形态古朴典雅,文化气息浓郁,艺术美感强烈。其“至味壶”,壶身呈浑四方形,显得端庄挺拔。微隆的压盖与壶口吻合贴切,圆形压盖上的高柱钮与壶身形态上下呼应。沿壶身壁上延的曲折嘴,昂扬蓬勃,自然流畅。方圆相寓的耳形把上饰带如意卷曲纹的中飞,有行云舒卷、流水奔放之气象。壶身正面一侧画刻几株填色的翠竹,竹枝摇曳,竹叶飘逸灵动;一侧微勒出两爿“竹片”,上粉底槽青泥,并镌刻金文篆书体铭文:“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其情也真,其意也切,更让人生的处世哲学蕴含其间。其“清欢壶”,壶身呈矮圆柱形,显得稳重踏实。壶身与盖、钮形成的几个层次,显现出节奏的鲜明和韵律起伏的美感。壶身正面靠近壶把一侧同样勾勒竹爿和粉泥,上书刻篆文“人间有味是清欢”,另一面靠嘴一侧画刻“疏竹”并书“乐陶陶”,同时还在圆形壶底以行书体镌刻释文记之:“清欢不是大欢狂欢,更不是贪欢,而是感受朴素的清茶淡饭的生活。人生中有一种味道叫平淡的欢愉,是清雅恬适之乐,更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整组作品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倾向发人深省,仿佛是在告诉人们:平淡是真,大巧若拙。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杂,避让世俗的侵扰与腐蚀,真正享受到欣赏风景的喜悦,领略到品茶尝鲜的舒畅和不为欲望左右的闲适。寻寻觅觅,无底的欲望始终填不饱,还不如在大千世界里,只取属于自己和最需要的那一瓢。坐看日升月落、云彩飘渺,在历经风雨后泰然自若,复原至味,找回清欢,寂然静享,陶冶情操。


  3、“人间至味是清欢”组壶的意境美感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人间至味是清欢”组壶以隐喻借指的艺术手法,揭示出了传统文化中“清雅淡泊、大道至简”的人生哲理,能让人心领神会,感受到美的存在、美的呼唤。知行合一,大道至简。其道,是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其简,即简单、明了。《周易·系辞》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世态炎凉,人心叵测,欲望会让人迷失。固守优秀品质,不致随波逐流,就需要遵从内心的美好,以“淡泊”浇灌“知足”、将“清欢”奉为“至味”,虽身居陋巷只有清茶淡饭,仍能快乐无比,感受到常人难以感受到的幸福,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满足。自然随性,安享人生。在宁静清澈的大自然中流连,山青、水秀、草绿、竹翠,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怎能不让人悠然自得、心情舒畅。


  与此同时,“人间至味是清欢”组壶还通过造型艺术与书画装饰,将“返璞归真、超凡脱俗”的意境美感蕴涵其间,让人们在品茗的同时,品赏到“清欢”与“至味”。意境的基本构成,在于心与物即情与景、意与境的融合。诚如近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指出的那样:“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所以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客观地机械地描摹自然,而以‘心匠自得为高’。尤其是山川景物、烟云变灭,不可临摹,须凭意境的创构,才能把握全景。”品赏两壶,神领意造。让那颗浮躁的心宁静下来,在壶身几株疏竹的引领下,默以神往,幽情远思,感悟中得满足,知足(竹)而常乐,真正享受到在情景交融、心匠自得、静谧而安详的美的意境里陶醉的快乐。


  4、结语


  综上所述,“人间至味是清欢”组壶通过壶艺造型的塑造和书画陶刻的装饰,不仅揭示了“清雅淡泊、大道至简”智慧人生的真谛,也让其中蕴涵的“返璞归真、超凡脱俗”的意境美感烘托了出来,使人在回味中心灵得以净化,在超脱的胸襟里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和人间清欢生活的美好。这正是:


  三两翠竹枝摇曳,一片壶韵发微笑。


  人间至味是清欢,清雅淡泊乐陶陶。


  参考文献


  [1]耿蕊.移情——竹玩具设计的生态延续[J].设计.2014(09):43、44.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顾涛简历:


  高级工艺美术师


  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会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宜兴市陶刻协会常务理事


  陶都宜兴十佳青年陶艺家


  九三学社会员


  1974年6月生于宜兴陶艺世家。1993年在宜兴锦达陶艺有限公司顾绍培工作室从艺,1998年拜省大师沈汉生先生为师学习陶刻装饰技艺。后在名师专家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勤奋努力下,在紫砂壶艺造型设计、工艺制作、陶刻装饰方面取得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现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工作室从事造型设计制作和陶刻装饰创作,为顾氏嫡系传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