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观央视《非遗公开课》后,我们认为:此节目非常精彩,真是大开眼界。进一步感受中国非遗美轮美奂,气象万千,观后学到不少传统文化知识。更加认识到非遗是中华传统文化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心聚力、沟通世界,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新时代、新传承、新方法。《非遗公开课》用震撼的视听语言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授:非遗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保护中国非遗现实意义,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关心非遗,坚守非遗,传承非遗之决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
关键词:非遗、传承、丰厚、观后、美轮美奂、精髓、公开课、表演、体验、互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之一,既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又揭示了我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018年6月9日央视综艺频道在黄金时间,推出了《非遗公开课》特别节目,为全世界广大观众打造了一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听盛宴。节目由董卿主持,以专家授课、传承人讲解展示等多种形式,带领观众走进寓教于乐的非遗文化大课堂,真使我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为充分展现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意义,《非遗公开课》节目在设置上分成了“非遗点亮智慧”、“非遗引领时尚”、“非遗传递情感”、“非遗凝聚力量”四个板块,并邀请了四位重量级的主讲人和多位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他们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田青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几位老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四段有主题、有气势、有情怀的非遗公开课。正是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引导观众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文化底蕴,唤醒国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让人们感受其精神内涵和人文情怀。在授课环节上,除了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和发展现状,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还分享了自己对“非遗与时尚”的独到见解,他认为“非遗是传统的,时尚是鲜活的。我们要用时尚来传承非遗,把非遗融入时尚,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引领时尚”,这段演讲让我们对传承非遗,弘扬非遗,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次央视综艺频道从非遗项目展示到演员选角,精心布局,细心安排,从“多彩非遗”的角度出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现与时装秀、灯光秀、视频秀等多种新颖的节目形式完美融合在一起,成功营造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舞台氛围。节目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审美感受和体验。《非遗公开课》在展示内容上,有口技、少林功夫、侗族大歌、古琴、京剧、苏绣、潮绣和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等10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如诗如画的舞美衬托下,节目融合清新雅致的田园场景,“多彩非遗”的美好主题展现得淋漓尽致,极具观赏性。此次节目表演者大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节目组以“穿越千年的声音”为主题,邀请侗族大歌老歌师潘萨银花,携老中少三代传承人带来原汁原味的《祖公落寨》,紧接着再由著名歌唱家雷佳现场演唱,用当代音乐语言重新改编过的侗族民歌《夏蝉之歌》,通过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来体会不同的民歌之美。节目通过传承人对非遗的历史渊源、传承价值和现状的讲述,使得观众一致认可,非遗就在我们身边,非遗就在我们生活里,如制茶饮茶、丝绸、汉服、蜡染、活字印刷等,通过央视媒体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传递中国政府和人民有信心保护好、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
央视综艺频道《非遗公开课》另一大亮点是:节目呈现出鲜明的年轻化风格和互动性。不同国家的青年代表来到现场,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神秘的东方文化之美。外国友人现身《非遗公开课》,变成“学生代表”,现场体验传统技艺,主讲人“言传身教”、寓教于乐。面对不太懂中文又初次接触非遗的外国友人,京剧余派第四代传人、上海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珮瑜现场传授京剧念白和“表情包”,外国青年主动上台向少林武僧请教《象形拳》,少林功夫传承人则现场演示《象形拳》,传播中国少林功夫文化,成为整场节目中互动最为热烈的环节,将全场气氛再次推向高潮。除了创意与传承相结合的节目设计,此次《非遗公开课》在道具选择上也是煞费苦心。为展现传承人娴熟的木活字技艺,节目组从浙江瑞安托运来4万多个、总重达七八十斤的木活字;为再现云锦织机的操作方法,让“南京云锦”的表演更具地方特色,导演精心策划,竟然把近4米高、5米多长、重350公斤的云锦大花楼织机搬进演播室,安装费时、费力,演示效果极好,让我们“近距离”观看了南京云锦织造工艺。
《非遗公开课》节目融合表演、体验、互动在内的丰富多彩表现形式,进一步加强了海外内青少年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喜爱。与此同时,在“凝聚力量”版块,节目组邀请两位来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外籍专家到现场感受中国的传统工艺。值得一提的是,1262岁价值连城的唐琴“九霄环佩”也再次登上央视舞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李祥霆现场弹奏了一首《关山月》,重现盛世唐音。弹奏完毕后李老师介绍说,让观众欣赏悠扬琴声的同时,也不禁感慨古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另外节目组还从全国各地寻来十几套潮绣手法绣制的嫁衣,以及现代人利用云锦工艺,还原复制的清代乾隆皇帝龙袍,让观众近距离地感受云锦的华美和工艺的精湛。本次在以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化方面,央视《非遗公开课》做出了良好的表率和示范。
观央视《非遗公开课》后,我们认为:此节目非常精彩,真是大开眼界。进一步感受中国非遗美轮美奂,气象万千,观后学到不少传统文化知识。更加认识到非遗是中华传统文化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心聚力、沟通世界,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新时代、新传承、新方法。《非遗公开课》用震撼的视听语言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授:非遗就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保护中国非遗现实意义,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关心非遗,坚守非遗,传承非遗之决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
作者简介:季云华,男,1955年12月出生。淮安市”非遗”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