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荥窑砂器黑亮如漆,古朴纯真,历经两千年,经久耐用。紫砂还原烧的紫砂器,黑中带蓝,为茶器上品。通过对比荥窑的烧法与紫砂还原烧法,寻找比较中异曲同工之处,更能够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更好地服务社会。
关键词:荥窑砂器 紫砂 还原烧 比较
一,荥窑砂器烧法的特点。
1.1荥窑砂器特点。黑亮如漆,产品种类现在有很多,主要有小瓦灶,家庭式小型节煤炉、小型家庭蜂窝煤炉,家用火锅、泡茶煮茶的茶壶茶具、电炉锅与盘、养花花盆、禽畜吃食食槽等五六十个品种,一百多个规格。这些砂器质地很古朴,能够抗腐蚀、而且十分耐酸碱,不会不起化学反应,储食物不易变质,烹制食品煨、炖、煮、烧均可,能保持食物营养成份和食鲜味美。著名川菜砂锅鱼头器具用的就是荥窑砂器。特别是用它熬制中药,不走药性更是一绝。
1.2地理分布与历史: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古城坪古城上)是荥经砂器主产地,根据专家考古考证两千年前的秦代就有荥窑砂器出现在先民的日常生活中。
1.3制作工艺:采料主要指取粘土(粘土之中可以适当掺入煤灰)、备煤渣;加工粉碎,原始作坊采用役牛碾细、和水、牛踩,现都是球磨机粉碎、搅拌机搅拌;制胚采用托转盘,模具(或不用模具)手工制作,脚蹬踩转盘。成型、贴花、雕刻、独特造型均在这一环节完成;晾晒采用自然阴干,不宜曝晒;焙烧是将阴干的毛胚放入特制的地坑或烧窑,一般一层煤一层毛坯的放,点火封闭,经1000度以上的高温焙烧;出炉时,将带着高温的产品用钩子投入上釉地坑燃烧上釉其实就是闷在稻草灰或者煤灰的地坑中还原烧;最后出炉,降温后入库,检测成品质量分类存放。原始古朴的手工生产具有产品精致、独特、不重复等特性,同时这也具有文物性特点,而且具有节约原料、节约资源的优点。
图1荥窑第一遍地坑烧。
图2荥窑第二遍地坑加碳质材料(煤灰和稻草灰等)闷烧完成后,勾出冷却。
二,紫砂还原烧法的特点。
2.1,紫砂捂灰器特点,颜色青带黑,黑中带亮,泡茶不馊。
2.2,地理分布与历史:以江苏宜兴为主,云南、河南等地也有少量制作。从文物考古来看,目前只能明代开始有紫砂器。
2.3,紫砂还原烧原理。紫砂泥料的主要成分是铁,所以第一次烧制是铁与氧的结合,并且在高温的烧制之后,紫泥会变成紫褐色、朱泥会变成红色,那么在“捂灰”的情况下,也就是缺氧,铁元素与木炭粉的结合,将紫红色还原变成黛色,这就是“捂灰”的作用,将紫砂壶的颜色变成你想要的颜色。主要就是利用其中的铁元素在不同状态下呈色不同的原理,在第一次烧成是有氧气氛中进行铁元素和氧充分反应变成氧化铁(Fe2O3),呈现紫、红色,而在炭烧则是缺氧状态下(还原气氛)烧成,铁元素在缺氧状态下,在木炭粉(元素C)发生反应,碳元素(C)结合了氧化铁(Fe2O3)中的氧离子,变成二氧化碳逸出,而氧化铁(Fe2O3)也被还原成氧化亚铁(FeO),氧化亚铁呈黑色,所以炭烧还原烧的作品呈黑色。
综上所述,炭烧还原烧的原理就是泥料中主要的着色元素氧化铁在缺氧的环境中和木炭粉发生反应,被还原成了氧化亚铁,所以炭烧没有任何有害化料的加入,只是铁元素改变了存在的形式而引起了颜色变化。
现在很多的工艺师为了追求不同颜色的紫砂壶,会使用“还原烧”这一过程,进行处理,切记窑温要控制在1000℃以下才好,而且泥料越好烧出来的色泽会更加好看,更加有美感。一把好的捂灰紫砂壶是珍藏家梦寐以求的物件,所以这个的技术要求是非常高的,想要得到一把真正的还原烧紫砂壶,还是要好好的甄别的。
2.4紫砂还原烧的实际操作工艺。是指那些在烧制的过程中,欠火候或者需要改色的一些紫砂壶,所以会用到还原烧的程序。将欠火候或者想要更改颜色的紫砂壶放入到陶钵(耐高温陶钵或铁板箱)内,然后再用柴草(稻壳,糠,煤灰,松毛等)将其裹严,密不透风,在这种多碳低温(捂灰1000度上下,相对于首次烧成低一百多度)缺氧的情况下进行电窑等方法烧制,这样的过程就叫做“还原烧”,又称“捂灰”。
图3 还原烧用的匣,匣中装碳粉,壶埋入其中,密封好匣盖。
图4 在窑中1000度上下还原烧成冷却出窑。
图5本文作者紫砂还原烧成品.
三,荥窑砂器与紫砂还原烧的特性分析。
3.1两者相同之处:碳还原原理。都是在高温密闭高碳的环境中二次烧成。
3.2两者不同之处:
3.20荥窑的特点,历史悠久,2000多年。操作简便,对烧材材质要求低。成本低,占地大,灰尘大,速度快只要大半天,在高温时进行。
3.21紫砂还原烧的特点,明代到现在。火要匀,要慢,报废代价高。一般是第一遍烧时,紫砂器烧花了,或者颜色不好看才第二遍还原烧烧成黑青色。紫砂还原烧烧成速度慢,前后两遍要4天上下,在第一遍烧成后,重新冷却到常温,加碳质粉料升温到1000度上下二次烧成。同时,紫砂中段泥与紫泥由于特性,在还原烧中容易起鼓发泡形成废品。由此,还原烧只能紫泥。
图6 本文作者还原烧紫砂壶泡养两个月的效果。
图7 本文作者还原烧紫砂壶泡养两个月的效果细节局部。
四.荥窑砂器与紫砂器的发展
4.1荥窑砂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品。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古城坪古城上)是荥经砂器主产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严道古城遗址”的所在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是荥经、严道的发祥地,这里生产的砂器才有资格称“荥经砂器”。1981年前称“荥经砂锅”,主要受产品的局限性,那时的“荥经砂锅”几成了荥经的代名词,外地人从砂锅开始认识荥经。1981年后,随着产品的多样化工艺的发展,统一称为“荥经砂器”、“荥经黑砂”。复兴始于2013年。对古老传统文化的传承。荥窑砂器除砂锅外,更有茶席、花器、风炉等集文化、艺术、天然、生活于一体的黑砂器,目前,已迈向国际舞台。
目前,荥经砂器的制作基本沿用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手工作坊生产方式。故产品可能件件不雷同,件件是绝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原始古朴的手工生产具有产品精致、独特、不重复等特性,同时这也具有文物性特点。而且具有节约原料、节约资源的优点。
4.2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关于紫砂壶的记述,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北宋梅尧臣、欧阳修、苏东坡等诗人的诗句。传器有宜兴蠡墅羊角山此砂古窑出土的北宋中期紫砂器:平盖龙头双条把壶、高颈六方壶和平盖提梁壶。文献记载和发掘的实物,互相参证,从而基本上明确了紫砂壶创始的年代问题。北宋中期到明代正德年间的500多年间,无数陶工艺人为紫砂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元以至明代前期的500多年间,紫砂器为何默默无闻并缺乏记载呢?我们认为大致上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紫砂器在宋代才显露头角,产品也多为民间粗货,虽然有少数文人对它发生兴趣,但并未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赏识。二是北宋时期文人雅士的嗜茶之风虽已流行,但当时饮用的是一种半发酵的膏饼茶,茶具以大口小底的盏类为主。饮茶时将碾碎的茶膏末放置在盏中,用沸水点注,以茶汤表面能浮起一层白沫者为佳。故茶具中亦以黑釉的兔毫盏和鹧鸪等为最上等,而无釉又较粗糙的早期紫砂器,只能作为煮水或煮茶之用。三是在初年的宋金战争中,宜兴地区是战场之一,陶业生产出受到了影响;到了元代和明代前期,又由于“匠户制”的束缚,使手工业生产受到很大摧残。因此,包括紫砂器在内的宜兴陶业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明清时期,紫砂艺术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紫砂壶制作名家层出不穷,各名家所制作的紫砂壶各具特色,艺术造诣也十分出众。这个时间段程寿珍的还原烧紫砂壶最为出名,黑如墨玉,黑中带蓝,坚硬如铁。
图8程寿珍的还原烧紫砂壶
清末到解放前,由于社会激烈变革,紫砂生产走下坡路。解放后公社化普及生产逐步提高,特别是近一个时期以来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内的紫砂壶制作工艺实现了大踏步的发展,各种样式新颖、构思精巧的紫砂壶相继问世。从数量上来看,现今紫砂壶的品类已经由先前的几十种激增至数百种之多,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五.小结
无论荥窑砂器还是紫砂壶等陶瓷工艺,都是古代到今天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积累,是代表人类文明发展到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一个民族在发展、演进过程中,受自身的文学、艺术、习俗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进而得以形成的,展现出的该民族独特的价值观、文化观以及审美观,代表了一个民族独特的艺术审美特质。
参考文献:
[1]勇丽琴.浅谈紫砂壶壶艺的特点及文化内涵[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1).
[2]曹宇宏.浅析紫砂壶的造型内涵及艺术之美[J].神州旬刊,2016(12):73.
[3]范微亚.浅谈紫砂壶的历史、文化及艺术[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9).
作者介绍:
顾建花 ,1978.8.22. 双专科学历, 国家注册陶艺师,工艺美术师。
彭光前 ,1975.6.5.本科、研究生进修班学历, 国家注册陶艺师,工艺美术师。
陈婷,1971.3.1.高中 ,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常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赵琛姣,1994.6.9. 本科,常州市金坛区美术家协会会员,紫砂制作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