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紫砂壶在烧制时是会收缩的,而且壶盖与壶口是两个部分并不是一体,在窑内高温下会因为泥料或胚体的薄厚等其他因素,其收缩也会有所不同,有些会和烧制前比发生轻微变形。我们要想做到口盖完全合在一起是一个概率很小的事情。因为在烧制过程中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可能制作胚体的时候是严密的,出窑后就发生了变化,这样烧制成品后壶盖与壶口很难完全严丝合缝。所以我们增加了一道工序来完善,既整口,就是在紫砂壶烧制后,通过打磨的方法磨平口沿、磨掉盖子口多余的部分。之后抹上同种泥料,再进行二次烧制,这样,做出来的壶就口盖严密了。
关键词:紫砂壶 烧成收缩 打磨 严密
整口,即是一遍烧制后,通过打磨的方法磨平口沿、磨掉盖子口多余的部分。之后抹上同种泥料,再次烧制,这样,做出来的壶就口盖严谨了。
一.整口工序的基目的。
口盖严谨,密封性好,是现代许多壶友评价紫砂壶做工的标准之一。于是壶的口盖严密且通转,已经成了现今大多数壶友购壶的基本要求,而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就有了整口这一工序。紫砂壶在烧制时是会收缩的,由于壶盖与壶口并不是一体,在窑内高温下,因为泥料或制作薄厚因素等,其收缩会不同,有些会发生轻微变形。其中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可能进窑之前是严密通转的出窑就未必,这样烧制成品后,壶盖与壶口很难完全严丝合缝。所以从市场要求来说,整口工序十分重要。
二.整口对制壶的工艺也是有要求的:
2.1. 生坯盖子不能太大,不然整口时要磨掉的部分太多,极为费力难做。
2.2. 壶盖一定要稍微大于壶口,如果做生坯时盖子大小正好,或者小了些,那烧成后口盖会更宽的。
三,整口的基本方法。
3.1.生坯整口。根据经验,在生坯潮湿时,可以把生坯放在转盘上,旋动转盘,用鳑鲏刀或者软革轻刮壶内侧。生坯渐干时,用2000目以上细砂纸,采取以上方法旋转轻刮。刮一圈,合一下盖身,以盖稍大口稍小为宜,以免整过了。生坯整关键在于巧劲,生坯手工整口工作量不到烧成后整口的十分之一,而现实生活中过于重视烧成后整口,忽视或者不用生坯整口,所以从提高效率方面讲生坯整口要引起重视。
图1生坯打磨(备注,本文所有图片均为本文作者整口时实拍图片)
3.2.烧成后整口。
3.2.1方器整口。手工金钢砂锉,不断锉,随时调憨。优点,方便。缺点,难调平,效率低。
图2方器金刚砂挫手工整口
自制简易方器整口工具,如图,两个1.5CM的厚钢板用螺栓固定。钢板间距离可以用螺丝根据方盖卡口尺寸调整。在上面涂些潮湿金刚砂,方盖在上面左右摩擦,然后换个水平90度方向 ,再磨盖的另外两个边,不断调整,达到整好盖的目的。方壶口可以放整口机上处理磨平。优点,易调平,效率高;缺点,夹具尺寸每次要及时调节,以免磨过。
图3方器简易工具整口
3.2.2.手整磨口普通圆器。在盖口之间涂少量潮湿金刚砂,手工使壶身与壶盖往相反方向转动,抹去口盖接触处多余部分。工序优点是精确,缺点是效率低。
图4圆壶手工整口
3.2.3.电动整口机机整圆盖,卡盖壶。此工序优点,效率高,卡盖易平
缺点,每次调整夹具,同时注意不要过整和安全问题。
图5机整壶口
图6机整卡盖壶口
3.2.4.手工整花盖口,手工上下粘湿金刚砂锉刀来回往复。花盖的难点,凹凸较多,凹凸之处严丝合缝。
图7手工金钢砂锉刀整壶口
四.整口的思考。
4.1整口好坏,口盖色差.有许多壶友比较反感整口,因为经过整口过的壶,一般在壶盖口都会有色差。因为整口破坏了明针,露出了砂粒和气孔,即使抹泥重烧之后,仍会有色差变化。
4.2一般来说普通紫泥或者段泥,颗粒较粗的话,整口后的痕迹是相对看的出的,而朱泥大红袍或者目数较高的紫泥,越细腻,这个痕迹就相对越不明显。因为整口后的划痕其实就是暴露在外的紫砂颗粒的感觉,自然是泥料越粗,痕迹越明显。许多壶友认为整口是作者的工不到位,所以才需要进行修整,而且认为整口破坏了一把壶的完美品相。
4.3实际情况的推演。
首先,这不能片面的讲是工的缘故。要想不整口的壶,口盖也严密通转。只有制壶者同时也对泥料、泥性都非常了解,掌握不同泥料的收缩率才能做到。但很少有制壶与泥料都精通的壶艺人,甚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即使是以前的龙窑老壶,很多壶的口盖都不是非常严密的。
其次,要求口盖要密封性好,又不接受整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矛盾的。举个例子,一位作者做了一把仿古,没有进行整口,导致壶盖有些涎水,壶友们纷纷抱怨不好用。这次他又做了一把仿古,进行了整口,又有壶友抱怨破坏了品相,难看。那作者到底是整还是不整口呢?答案是市场说了算。大部分的壶友都将密不漏水做为一把好壶的评判的标准,于是根据市场的反映调整,整口也就成了如今常见的一道工序了。
五.小结
因此要正确看待,整口算是一种校正,无可厚非,但是也不能过分整口。整口其实不是什么坏事,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成功率,应该说是工艺的一种进步。但如果创作的过程中,不去追求精准,过分依整口,就不应该了。整口后二次重烧色差也不会太过明显,而且也可用轮砂纸打磨。一把壶不是整口了就不好,不整口就好,壶友们应以平常心去面对,切莫钻了牛角尖。民国以前的老壶,基本上都是一次烧成,现代的壶,要求更高,需要口盖严丝合缝,大都是二次烧成。以前,壶都是在龙窑烧,龙窑可控性极低,所以每烧制一次就增加一次风险(窑是不承担烧制风险的),所以壶一般都是烧制一遍。这样,口盖严谨就绝对是水平了,因为这不仅是做工方面,更能反映壶艺人对泥料的研究范围和熟悉程度。但研究泥料的壶艺人毕竟凤毛麟角,所以老壶一般都不会口盖严谨。所以要以平常心看待整口,欣赏每把壶,用好每把壶。
参考文献:
[1]王健华 . 《紫砂壶收藏鉴赏百科》华龄出版社 ,2008。
[2]于川 . 《紫砂壶把玩与鉴赏》。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
[3]沈丽萍.中国传统文化对紫砂壶设计风格形成的相关性研究[J].艺术科技,2016(7).
作者介绍:
顾建花 ,1978.8.22. 双专科学历, 国家注册陶艺师,工艺美术师。
彭光前 ,1975.6.5本科、研究生进修班学历 ,国家注册陶艺师,工艺美术师。
陈婷,1971.3.1 高中 , 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常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赵琛姣,1994.6.9 本科,常州市金坛区美术家协会会员,紫砂制作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