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象牙浅刻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工艺,发源于石器时代兽骨、兽牙制品的装饰手法。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明清时期,象牙浅刻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工艺美术门类,越来越多的能工巧匠们在这一门类的发展中发挥自己的智慧,而技艺的传承与出新,最能体现他们智慧的光彩。
一、象牙浅刻的历史渊源
以兽骨、兽牙制作的饰品,早在旧石器时代便已出现,其中象牙质地最佳,色泽也最美。远古出土的象牙器上常饰有阴刻图案,其中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最为精美,制作者用线刻的手法来表现兽面纹,夔纹,精美华丽。这些古老精美的阴刻图案,便是象牙浅刻工艺的渊源所在。中国古代的象牙作品不绝如缕,明清时期,越来越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江南一带涌现了张希黄、周颢、于硕、张楫如等大家。他们的创作更加个性化,注重文人气息,增强了象牙浅刻的艺术性,使其成为了一项更加独立的工艺美术门类。延续明清时期的风格,百年来的浅刻创作者在技法和美学方面探索和发展,使象牙浅刻成为了江南特有的工艺名片。2017年,常州象牙浅刻被录入国家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象牙的材质特点
“材有美,工有巧。”材质是工艺美术的重要元素,丰富多样的工艺根据不同材质的特点应运而生。能工巧匠不断开拓完善各种技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展现各种材质的天然之美,使之与精湛的技艺相映生辉。牙刻的材质——象牙也有其鲜明的特殊性。硬度方面,象牙比一般木质硬,比玉石软。创作者不需要借助机械,凭借指力和腕力就可进行琢刻。恰到好处的硬度又能彰显刻痕的深浅顿挫之韵,金石味与刀味一应俱足。象牙质地细腻,可以创作较大幅度的作品,亦可在极小的尺度上精致微刻,即使像毛发一样细的质感,也可以通过极密细线的排列生动表达。“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是象牙浅刻独具的美感。象牙色泽水润,温润宜人,惹人喜爱。明清以来,浅刻创作者实践出各种工艺技法,浅刻的表达手法也随着时代发展,对于象牙材质的理解和发掘不断深入。
三、明清至今浅刻技艺的传承与出新
(一)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的象牙浅刻以线条的刻画为主。作者通过线条的粗细、深浅、长短、顿挫的变化来表现画面,每一刀的线条都极具韵味。明清的象牙浅刻,追求的是线条的表现力和美感。在清代的作品中,一些点叶的处理和山石的皴法,常用细密线条的组合排列来表现,虽然仍是线条的刻画,但细线的聚集在视觉上产生块面感,可见当时的创作者已经开始对线与面的关系和表现进行探索。
(二)民国时期
民国后期的创作者,将剟沙这一技法运用到了象牙浅刻中。用细针在象牙上密密的剟下许许多多的大小不同的点后填着墨色,形成各种块面,俗称剟沙。一块区域内的小点密密的排列,通过深浅疏密的不同来表现块面的层次及明暗的变化,具有特殊的机理和构成之美。山石的一些皴法以及云雾的表现,用剟沙的技法效果极佳。剟沙的技法为象牙浅刻对于块面的表现提供了新的方法。
(三)二十一世纪以来
二十一世纪以来,水墨刀法在象牙浅刻的实践和创作中出现,慢慢成熟。从前的线刻都是刀尖与牙接触,水墨刀法尝试用刀的截面雕刻,通过刀杆的旋转以及躺立来改变刀与牙的接触面,从而实现线与面的变化。由于象牙材质的特殊性,用这种刀法浅刻,时而掌握力度角度以及顿挫的变化,刻后着墨,融合象牙材质的机理,墨色会因为行刀的变化自然呈现出浓淡深浅的效果,犹如毛笔作画,墨分五色,层次丰富且不失金石雕刻之韵味。水墨刀法使象牙浅刻对于点线面的处理更加灵动自如,从而在视觉上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大大增强了象牙浅刻的表现力,为浅刻的创作打开了广阔的空间。较为成熟精湛的水墨刀法的运用,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末的《萧绎诗意图》、《李逵探母》等作品中,这些作品出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萧剑波之手,他对于水墨牙刻刀法的摸索、实践和完善贡献了智慧,是水墨牙刻刀法的开宗立派创始人。此外,他独特的丝线技法,对于毛发的生动展现也令人赞叹。
(四)浅刻技艺的传承与出新
回顾明清以来的象牙浅刻,我们发现,其发展历程与中国传统绘画有许多相似之处。中国传统绘画最初也是以线条为主,到简单的用线勾轮廓后着色,到对高低远近大小等视觉关系的处理,到各种树法、点叶法、山石皴法、染法的出现。再到元朝人们发明了生宣纸,便产生了文人水墨写意画。从明清时期成为较为独立的工艺美术门类以来,象牙浅刻百余年的历史虽然比中国传统书画几千年的历史短很多,但无论是经历的各个阶段,还是由简入深的完整历程,都遵循着中国传统书画相似的规律,这种巧合非常有趣,耐人寻味。工艺美术的创作常常受到工艺和技法的限制,时代的审美变化和对更高艺术性的追求也不断为工艺和技法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工艺的改良,技法的创新对于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一个画家的树法或皴法得到后人的认可和接受,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与之相比,工艺的改良,技法的创新在工艺美术领域甚至更加重要。从前的浅刻创作受技法限制,画面较为单薄,重在刀法和意趣的展现,艺术性稍弱。理解和掌握了水墨刀法后,浅刻创作更加自如随性,可以真正做到以刀代笔,从而更好表现中国传统书画的线条,笔墨的浓淡干湿,皴法树法的牙刻韵味。这些都为在象牙上进行严肃的中国传统山水、人物、花鸟画题材的原创打开了空间。浅刻创作者可以将传统书画的造诣通过象牙浅刻的形式展现出来,大大增强了象牙浅刻的艺术内涵。一些优秀的浅刻作品,其传统书画的原创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再加上牙刻独有的刀法刀味螎合独特的象牙材质,使其具有更高的审美和欣赏价值。
四、对牙刻技艺未来的展望
象牙白中透着微黄,与墨色相宜,这为其上进行的浅刻创作增色许多。冥冥之中,象牙与传统书画浅刻注定要相遇,传统书画浅刻创作发掘了象牙与生俱来的古典文雅气息,而象牙又为传统书画浅刻提供了新的载体。当能工巧匠们开始用水墨刀法在象牙上雕刻时,象牙、浅刻、传统书画三者之间美妙的化学反应便开启了,象牙浅刻这项古老的工艺美术门类美好的未来也有了更多的可能。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对于动物保护越来越重视,2017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有序停止商业性加工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的通知》。出于对社会共识的尊重以及对政府规定的响应,象牙浅刻从业者开始以猛犸象牙作为创作材料,猛犸牙比象牙稍硬,但整体质地差别不大。藏于冻土下几千年的猛犸牙,与象牙浅刻这门同样古老的工艺之间,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修订本),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8月
2.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