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晶内雕艺术

[日期:2019-04-2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内雕又称为阴刻、阴雕、反雕。都是与传统雕刻技艺相反,从背面构图,雕刻出凹槽,形成图案,正面欣赏。因此需要更强的逻辑思维。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凹槽的深浅,这一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雕刻创作的难易与雕刻师技艺的高低。内雕特指凹槽较深,达到玉材内部,工艺更为复杂的创作,阴雕、阴刻、反雕指雕刻凹槽较浅、只在玉材表面操作,更近似于篆刻技艺的拓展与延伸


  关键词:内雕阴雕、阴刻、反雕细化阴面雕刻


  一、水晶及水晶雕刻历史


  中国的玉石文化源远流长,它肇始于人类新石器,比漆器、青铜器乃至陶器都要早的多。历史上各朝代对玉石的品种及玉器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既有对产自新疆和田美玉至高无上地位的肯定,又有“石之美者谓之玉”的宽泛认同。水晶是宝石的一种,是宝玉石家族中在古今中外都具有广泛影响和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品种。


  屈原《离骚》中诗句“登昆仑兮食玉瑛,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中的“玉瑛”就是水晶,这是有史以来提到水晶最早的诗句。诗中把水晶提升到“长生不老”仙药一样的地位,说明古人对水晶神奇作用的推崇。


  古代水晶器的历史遗存相当丰富,在出土玉器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水晶的硬度比和田玉都要高,(罗氏相对研磨硬度更是高出三倍)古水晶的雕刻工艺效果相比较和田玉要简单,但不乏让人惊叹之作。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1990年10月从杭州半山镇一座战国墓中出土的国宝级文物水晶杯就十分典型。它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敞口平唇,斜壁,圆底,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圈足外撇。通体平素、简洁、透明,没有任何纹饰。略带一点点淡琥珀色,杯子表面经过抛光处理,中部和底部有絮状体。以今天人们的认知,它是一只杯子,但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耗费大量人工与时间制作如此精美的器物应该有着其它更为重要、神圣的作用。另外,从更广泛的角度理解,可以说它是最早的水晶内雕实物!


  当代水晶雕刻艺术的勃勃生机润泽于改革开放的春风化雨。上世纪九十年代,受港台地区艺术创作理念的启发,水晶这一独特的玉材品种得到重视和青睐,由台湾的洪福寿先生发韧,仵应文先生引领振兴形成壮观气势,翁祝红、沈德盛、邹小林、刘忠山、吴庆同、朱仁尊、王东光等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锦上添花;水晶内雕艺术也由此而别开生面。


  二、水晶内雕艺术的起源、确立、特点


  内雕技法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原籍广东汕头现居江苏东海的魏敦旭先生受香港雕刻师启发开始水晶的阴面雕刻创作,经过二十多年潜心钻研、辛勤耕耘,中国玉石雕刻大师魏敦旭先生创立了水晶内雕这一新兴的艺术品类,建立了天然水晶内雕艺术领军人物的地位。


  在玉材内部反向思维、反向操作,与传统雕刻方式相比其难度可想而知,玉材的选用上透明的水晶成为唯一而又最为恰当的材料,宝石的珍贵性与技艺的复杂性相互辉映,是最为完美的结合。内雕是最特别的巧雕,除了其它玉材的俏色巧雕应用,水晶丰富的包裹体给予内雕技艺运用提供了大量因材施艺的机会,随着天然水晶工艺品的兴盛而大放异彩。天然水晶因为内雕技法的应用而拓展、丰富、提升了它更加迷人的魅力,而内雕技法只有在天然水晶这一宝贵的玉石材料上的应用才使它的技术性、艺术性得到充分地、更有价值地体现。


  三、什么是内雕


  什么是内雕?简而言之,就是在透明的材料内部进行的雕刻艺术创作行为和方式。与内画艺术有联系有区别,都是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创作,不同的是,内画是在掏磨好的器物内壁上的再创作,而内雕是开拓器物内部空间与艺术创作同时进行、同时完成。更复杂、更具难度与不可重复、不可修正性。材料的透明性是这一艺术手段存在的基础,透明的情况下才方便操作和欣赏。而水晶这一透明的宝石材料与内雕技艺的结合,是物质与意识(精神、艺术)的高度统一,相得益彰的天作之合。


  四、内雕的种类


  内雕又称为阴刻、阴雕、反雕。都是与传统雕刻技艺相反,从背面构图,雕刻出凹槽,形成图案,正面欣赏。因此需要更强的逻辑思维。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凹槽的深浅,这一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雕刻创作的难易与雕刻师技艺的高低。内雕特指凹槽较深,达到玉材内部,工艺更为复杂的创作,阴雕、阴刻、反雕指雕刻凹槽较浅、只在玉材表面操作,更近似于篆刻技艺的拓展与延伸。


  五、天然水晶内雕工艺流程


  内雕在水晶背面向水晶内部反向雕刻出各种立体的造型,和传统雕刻一样,内雕的第一步也是根据玉料情况确定题材、设计图案,然后动笔画稿。和传统雕刻的正面画稿不同,内雕是在玉料背面画反稿,以确定图像在玉料上的位置和比例,这需要雕刻师有扎实的绘画功底。画好图稿后,接下来打坯。打坯的工具主要有钉、钻头。钉用来刻出大体轮廓线条,钻头钻出图案位置和具体的细节,工具的使用顺序和传统雕刻不同,内雕是从小到大,大小结合使用工具,传统雕刻工具的使用是从大到小;创作过程中玉料、图案形象内雕是从小做到大,而传统雕刻恰恰相反。内雕的整坯、修光、定型工序往往结合在一起进行,因此,内雕创作的每个环节都要一丝不苟,不能有一丁点的马虎,平心静气,稳、准、狠,雕刻师要有丰富的经验,一招定乾坤。否则,轻者,最终的作品很难细致传神,重者一旦出错则前功尽弃、玉料报废。


  一边创作一边审视、修正,反向操作正面观察,一点一点推进,歪着脖子,反手低头来回反转玉料观察、施工,比传统雕刻过程更为辛苦。


  修光与整坯兼顾,修光、整坯结合在一起操作的时候,需要格外小心。前面钻头只是钻出形体的大致比例,在这个环节需要准确定位、细化。在雕刻时,需要时刻注意从正面观察雕刻效果,以调整雕刻的深浅。


  以千手观音水晶内雕作品创作为例,拿到一块水晶原料,经过认真、细致的“读”料,确定了“千手观音”的主题,将原料切割、打磨、抛光成坯料,画出底稿后,分部位开始雕刻创作,先用中、小号的钻头打坯出各手的部位,整坯,当雕刻到细小部位时,如果反手不能准确操作,就需要在正面确定好位置后,再进行雕刻。当钻头无法再继续深入雕刻更细微的部位时,就要更换更小的钻头或工具。比如:在雕刻手臂时,先从正面反手用铅笔标出手臂的具体位置,然后再反过来从背面用钻头雕刻出手臂。把握好千手观音内雕作品完美的整体比例就是要做好最前面两只手臂的位置和大小。打坯、修光同时推进,在雕刻其它手臂时要不断地看着最先两只手的定位比例大小。打坯、修光结合在一起,整个过程都需要雕刻师歪着脖子进行创作。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雕刻师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接下来雕刻千手观音的手掌、手指以及法器,又要回到打坯这个步骤,先行定位,再用小钻头边打坯边修光,再用尖针钻出千手观音的手指及法器。在钻手指的这个环节中需要雕刻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狭小的空间里高速转动的纤细钻针特别容易折断,如果出现断针情况,一定不能急躁、懊恼,要调整心态,静下心来想办法取出后再行创作。在进行钻手指这样的细节部位的雕刻时,时刻需要正面细致的观察,必须反手操作工具,难度加大。同时水一定要滴到,但又不能太快,水快了会影响视觉。雕刻完手指、法器后便是千手观音的头饰。同样先把头饰的比例和脸的比例定位、打坯、修光,内雕的修光相当于传统雕刻人物的开脸和修光两道工序。修光的工具主要有磨棒、勾砣、尖针、钻针等,同样也是由大到小使用。先用大号磨棒磨去细坯中的刀痕糟垢,使作品更加细腻,立体感更加强烈。在雕刻这些细小的部位时,需要雕刻师格外小心,以免漏掉任何一个小细节造成作品的不完美。开脸时,特别是雕眼线的时候,需要雕刻师过人的定力,要屏着一口气流畅地把它做完。然后用旧的圆棒从大到小重新修光一遍。最后,作品只需要清洗掉残余的水晶粉末就可以了。


  六,内雕与佛造像


  佛教、道教、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骨架,对于没有明确信仰的中国人基本上是个三分之一的佛教徒,佛教文化成为多种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水晶作为佛教“七宝”之一,与佛教的联系历史悠久而紧密,水晶的宝石特性与佛教义理高度谐和,水晶是佛教造像、法器、用品最具表现力的最佳材料。


  佛教典藉中最让人们熟悉的首推唐僧玄奘法师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五蕴皆空”,“色不异空,空不易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有时诵读这首经文就会想到水晶内雕作品。水晶被掏空而呈现出具体的形象,它是空的,又是实的。与博大精深的佛教精义融合、互证,这也是天然水晶内雕作品的神妙之处。


  作者简介:包勤锁,男,汉1979年出生于东海县白塔埠镇。幼年时期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得到专业学习,高中毕业后有幸得到机会学习水晶雕刻,近20多年来一直从事水晶雕刻设计-创作,也是最早从事水晶的本土雕刻师之一,现任至尚晶品公司总经理,连云港市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东海水晶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宝协水晶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2010年11月5日获得工艺美术师资格,2013年2月,经连云港市人民政府批准授予第一届"连云港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7年1月荣获: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格。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