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密相间 贵在神似 ——简述核雕《关公》的技艺

[日期:2019-04-29]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核雕《关公》深受核雕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喜爱。探其原因,是因为关公这个人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非凡的精神力量。在核雕创作中,要将历史中的关公和神化的关公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民间的审美观和认同感,这是创作核雕《关公》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关公 形象 价值 作用


 


  核雕《关公》深受核雕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喜爱。探其原因,是因为关公这个人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非凡的精神力量。


  一、民间流传的关公形象


  在陈寿的《三国志·蜀书》中,有关《关羽传》的章节有九百多字,记载了关羽的威武勇猛,精彩地讲述了关羽一人一马闪电般飞驰到正耀武扬威的袁绍麾下大将军颜良面前,将其首级斩于尘埃。此于万众之中取敌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的神勇,深得曹操敬佩。而在《三国演义》中,关公的忠义形象更是令人震撼。


  随着两晋尤其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和兴起,关羽逐渐被神话化而受民间祭拜。关羽死地当阳,本有楚地巫风淫祠的民俗,南北朝时期巴人又是迁徙至此。关羽最初显圣,有“此祠鬼助土木之功而成”(唐·范摅《云溪友议》)的说法,而“解使鬼法”、“役使鬼物"(参《三国志·张鲁传》及《宋书·二凶传》载严道育事)正是巴人信奉之天师道的拿手本领,两者结合,奠定了早期的民俗信仰基础。


  民间对于关羽的崇仰也达到了极致。除了各地大修关帝庙宇之外,人们又开始“发掘”和衍生出了许许多多有关关羽的遗址或遗迹,比如“系马口”,“上马石”,“马蹄井”,“饮马槽”,“卓(濯)刀泉”,关羽当年夜读春秋的“春秋阁”,关羽显圣吓死潘璋的“关公显灵处”等等;到了清季末叶,关公的形象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关圣帝君”的威灵开始普照神州;“关帝”的故乡成了人们朝拜的圣地,关羽诞辰的迎神赛会也成了例行的民间节日;原有的传说和讲唱形式中有关关羽的故事日见丰富,甚至达到了某种神异怪诞的程度;那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关羽形象的描绘也愈益完美和高大,出现了罗贯中《三国演义》中那样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由此泛衍开来,清代诞生的中国近代戏曲也深受影响,在众多戏曲流派之中,甚至出现了一种只能在宫庭宴集或达官堂会时才能演出的名为“关公戏”的门类,在号称“国剧”的京剧曲行当里还特定了一种专演“关公戏"的名为“红生”的行当,演员一旦出演关羽,必须是紫红色脸膛,丹凤眼,卧蚕眉,“立如松,坐如锺,行如风”,有着与众不同的极其严格的规范。由于朝廷的推崇和民间的渲染,使得“关圣帝君”一步步走上了神坛,变成了各个民族都必须认同的“精神领袖”。


  明清以后,佛寺供奉关羽为伽蓝菩萨者日渐普遍,杭州灵隐寺、龙华山肉身殿、苏州西园寺、开封大相国寺、北京藏密要寺雍和宫以及红螺寺等,至今仍有护法的威严关羽神像供奉。


  关公从“当时义勇倾三国”的蜀汉名将,到“万古祠堂遍九州”的神化、圣化偶像,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人后期以后,社会各界对关公不断美化、圣化和神化的结果。从宋元至明清时期,上至高居庙堂的帝王将相,下至终生劳作的庶民百姓,从挥文弄墨的文人学子、舞枪弄剑的草莽义士,到勾栏瓦舍中的说书艺人、梨园演场中的戏子优伶,乃至远避尘世的僧侣道士,几乎都陆陆续续汇人了美化、圣化和神化关公的潮流。在关公崇拜浪潮中,从关公身上发掘出来的和被追加到关公身上的美德与美誉,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真实的关公,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几乎达到了无人可及而又无以复加的地步。于是,生活于三国时代的关公,在宋元明清之际,便渐渐地超凡脱俗,青云直上,由一个充满悲壮色彩的人间英雄,变成了万民礼拜的神圣偶像。


  中国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对关公的敬重乃至崇拜,在海内外华人中普遍存在。尤其在港、澳、台同胞和旅居海外的华人那里,对于关公的祭祀、崇拜,依然热衷。


  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崛起,关公又为经商者顶礼膜拜。这是因为关公最讲“忠、义、信、智、仁、勇”,而这几个字正是生意人所需要的生财之道。忠,就是忠诚;义,就义气;信,就是守信用;智,就是有智慧;仁,就是仁义;勇,就是勇敢。河南洛阳关林庙供奉的关公就是以关公这六个字为核心内容的,也正是有了这六个字,关云长所以才能所向披靡,也正是这六字,关公才赢得后世的敬仰。甚至连香港的警察大多也拜关公,在警署里讲究的位置供奉关公。


  维护和承继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促进和增强海内外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关公精神和关公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新价值和新作用。


  二、核雕《关公》的艺术形象


  其实,在橄榄核上表现关公的人物表现,应该讲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关公在民间的影响甚广,其形象在人们的印象中有先入为主的意念,但同时也存在“不很明确”的概念,也就是“似乎清晰但又模糊”这样一种情况。为此,人们在审视一件艺术作品的关公形象时,难免容易激发起自己意识中的“关公形象”来加以比较和赏析,由此来判别这件作品的成否。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需要作者加深对关公这一著名历史人物的深刻了解和内在理解,力避“表面文章”。


  因此,在核雕创作中,要将历史中的关公和神化的关公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达到民间的审美观和认同感,这是创作核雕《关公》的关键所在。


  所创作的核雕《关公》艺术形象是:核雕关公头戴金盔身披铁甲,手托须髯,于威猛中透雍容、于神勇中显端庄,既彰显将军的大气,又蕴涵谋士的智慧,勇而不莽,智而不宄。


  在眼神的处理上,避免了张飞式“弹眼落睛”的凶猛相,着重在内涵气质上刻画,赋寓大将军有勇有谋,于军账中泰然若定、羽扇纶巾的神态和豪气。


  在细节的雕刻处理上,犹如工笔画法:张弛有度的脸部肌肉、微微翘起的嘴唇、飘逸的须髯、战袍上的皱褶都精工细作,一丝不苟。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在进行这部分雕作时小心翼翼的态度。


  作者在布局上充分利用橄榄核的天然造型特点,随形设计,做到疏密相间又突出重点,以作品的上半部作为核心,“浓妆异彩”,能够一下子吸引人们,而在作品下半部的处理上,则以流畅的线条使整个作品融为一体,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橄榄核雕把玩与鉴赏》,张晨光、何悦,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2.1


  2.《苏州橄榄核雕揽胜》,攸然、徐华铛,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1


  3.《巧夺天工的核雕技艺》,杨海燕,2014.09


  4.《浅谈核雕》,周建明,2013.10


  作者简介:


  钱明青,男,工艺美术师,1983年师从太湖冲山村舅舅李荣寿学习木雕艺术,从事寺庙佛像雕刻,1997年转行橄榄核雕制作。从事雕刻专业32年,多次获得国家级、省市级金、银铜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