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瓶颈”,几乎是每一位玉雕创作者在玉雕活动中都会遇到的困难,比该技术难度更高的便是与生理年龄碰撞在一起的综合焦虑,笔者适逢中年,也曾遇到过诸多的创作瓶颈,我将其定义为“中年困惑”,这是一种心理和生理交互作用的创作窘境。怎么样正确对待这一瓶颈,将事关玉雕创作活动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玉雕 创作 中年 困惑 感悟 周期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在《沁园春·长沙》一诗中写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将特定历史时期里的青少年壮志雄心描绘得淋漓尽致。确实,人们会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有着共同的思想感情和意识情怀,构成各个生命周期的显著特点。少年时期天真无邪、青年时期热血高亢、中年时期沉着隐晦、晚年时期无欲无求,虽不能全部尽然,却也算对当今社会人群的大概写照。
与人生的生命周期相似,社会工作也存在着类似的职业周期。以玉雕从业者为例。玉雕作为传统手工艺,通过琢玉技艺和设计能力延续职业生涯,受到身体机能和审美意识的影响。一名身体健康的玉雕从业者,其从事玉雕创作的大概最长时间在三四十年左右。这三四十年又可以大致平均分为三个时期:成长期、徘徊期和升华期,构成玉雕行业特有的三大职业周期。成长期的十年左右时间内,玉雕创作者开始形成并逐步掌握原材料认知能力、雕刻工具掌控能力、雕琢技艺水平以及玉雕创作设计能力等诸多方面知识认知。该时期以学习进步为主,是成长过程中的原始积累阶段;接下来的十年左右时间,则是玉雕创作者寻找自我定位的过程,充斥着自省,力求找寻到固定的艺术风格;而后的十年时间进入到升华期,是师造化的创作阶段,善于在自然和生活着寻求灵感,并付诸于业已成熟的玉雕创作实践中。玉雕创作的三个职业周期是循序渐进的,每一次进展都需要强大积累,不同于生命周期的顺水乘舟。很多玉雕创作者由于缺少足够的创作体悟和创作能力,可能穷其一生也无法迈出成长期。反观全国很多治玉名家也都经历此三个时期,而且天赋异禀者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前两个时期的积累,并能够在升华期大有建树。
在玉雕创作者身上,生命周期和职业周期会在时间节点上出现交集,比如说,生命周期中沉着隐晦的中年,往往会对应着职业周期的徘徊期。也就是说,在中年人这个阶段,玉雕创作往往进入徘徊不定、苦苦求索的阶段,人的性格也开始沉着隐晦。这便是笔者所提到的“中年困惑”。
笔者未及弱冠便开始随父琢玉,一直坚持创作到今天,已经有近三十年光景。也曾深受到“中年困惑”萦绕,深知其中困苦,但只要潜心对待、认真学习,终可以破茧化蝶。本文将就中年困惑这一话题展开,剖析这一职业现象。尤其是在行情低迷的今天,中年困惑便如同泥潭,渐渐蔓延,令更多的从业者举步维艰,因是以身说法,自然是一家之言,如有借鉴意义,善莫大焉。
中年困惑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社会阅历、创作审美、身体状态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积累的结果。玉雕人的中年困惑也不外乎此,只不过最为显著的因素便是,玉雕创作能力与社会认可程度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当今的全国玉雕行业,已经进入到了快速优胜劣汰的阶段,一大批“老做老样子”、创作设计一成不变的参与者,变得处境岌岌可危,市场会很快实现注意力由此至彼的转移。中年困惑的根本原因首在生存。至于每个参与者自身的顾客体系也是如此,有了近十年时间的接触推广,他们对于重复类似作品的吸纳能力毕竟有限。所以,穷则思变,如何变?怎么变才能成功?这便产生了中年困惑。这是中年困惑在玉雕行业产生的最基本形态,但是也不尽然。很多玉雕从业者,尤其是进入到中年阶段,玉雕创作的困惑变得愈发显著,诱因并非是玉雕作品不被接纳,而是当下的创作已经无法令其自身满意,他们在寻找前进发展的新动力,这也是中年困惑产生的又一状态,中年困惑谋求发展。
当然,并非所有的中年困惑都可以凤凰涅槃。很多玉雕从业者往往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外部环境以及焦躁不安的内部心理的持续作用下,惶惶不可终日,乱无头绪导致停滞不前,无法涉足玉雕创作升华期之境界,受尽中年困惑之冷峻。失落成为中年困惑后的窘迫。
如何在中年困惑阶段实现真正凤凰涅槃,获取更好地发展前景?以期达到玉雕升华创作的真地。笔者以为,梳理归纳很重要。梳理归纳十年前的成长期是重中之重。成长期所积累的内容是突破中年困惑的支撑,所有的求变求新都应该建立在此基础之上,这样既可以延续玉雕作品的已有风尚,形成持续稳定的风格特色,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寻求更好的设计支持和技术支持。梳理归纳的关键便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牢牢抓住成长期的精华精髓,找出较长时间内共性的优良元素,以便加以再次开发利用。梳理归纳的目的不是重复创造,而是寻求规律,达到质变目的。梳理归纳的过程也是对玉雕创作优劣好坏的重新认知,是高度概括的过程,可以为继续前行储备好行军包裹,但是包裹又不宜过大过重,避免构成行进中的负担。所以必须精炼。除了玉雕创作本身,对雕塑、国画等姊妹艺术的梳理归纳也十分重要,这一时期应该告别了单纯的模仿,而是应该从中找到玉雕创作可以借鉴的共性,用传统玉雕手段表现中年困惑后的挣扎。
突破中年困惑,便是对成长期后的自己重新塑造,摆脱徘徊期的痛苦,目前很多人把玉雕定义归属为工艺美术门类,实际上这一范畴太过宽泛,传统玉雕已经从神玉、王玉转换为民玉,而且其附属的文化属性也越来越高,成为文玩事物中的重点。所以,从属性认知的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多摆脱中年困惑的突破口,并且可以革新玉雕创作的一些固有陈习,比如“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属性,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玉雕创作的属性表达需求,一些抒发情怀、描述现象的玉雕题材作品理应是玉雕创作的合理方向。玉雕即文玩,追求玉雕创作的文化多方位表达,附加作品以更多的文化属性,也是引导玉雕创作走出徘徊处境的有效途径。诸如文房、书法、篆刻等等方向不胜枚举,用玉雕语言加以传达,也不失为冲破困惑的良策。
参考文献:
[1]博观.大国玉魂[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4.3
作者简介:
林光,男,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籍贯浙江上虞,现在苏州从事玉雕工艺近30年。林光专长仿古纹饰创作,工艺技艺精湛、作品古韵今风,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和认可度,其代表作品多次获得天工奖、艺博杯、子冈杯金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