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绣针法的发展及其运用

[日期:2019-05-18]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本文从苏绣的发展,前人创造和总结的针法及其特点出发,联系自己的刺绣实践与体悟,阐述了只有灵活运用针法,才能为当代苏绣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和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达到绣如画、绣胜画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苏绣 针法 运用


  苏绣的发展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仪仗队已使用绣衣。三国时,苏州的刺绣“吴服”已享誉四海,并传到一衣带水的日本。宋徽宗未年,朝廷在苏州设置的织造衙门即兼办宫货绣品。南宋时,苏绣形成了专业生产坊巷,从宋碑《平江图》镌刻的“绣线坊”“绣衣坊”“绣衣坊巷”“绣锦坊”“锦绣坊巷”等坊巷名称看,其时苏绣已有集聚之势。明代,苏州的民间刺绣随处可见,除了以吴门画家的画稿为粉本,采用多种色线表达画面以境外,还大量绣制官服补子、被面、枕套等日用品,并在色线染织、针法晕色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由此,明正德年间王鏊的《姑苏志》中有了“精、细、雅、洁,称‘苏州绣’”的评述。清康乾时期,苏州已是“家家有绣绷,户户有刺绣”,称“绣市”。至清末,苏绣已具相当规模,建有三个剌绣行业公所,下辖一百五十多家绣庄,并形成了各乡镇的明确分工。


  在长期的苏绣发展实践中,潜心于研究的一代代刺绣工作者创造了许多种刺绣针法。所谓针法,即通过运针技巧变化色线来表现形象,使绣面显现出如画般的艺术效果。1956年,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出土了宋代刺绣经帙,1978年又在苏州瑞光塔出土了宋代刺绣经袱,这两幅绣品已运用了散套、抢针、齐针、辫子股、斜缠、接针等针法,且配色和谐、绣面平服、不露针迹。


  历史上,苏绣的表现手法为平绣,又称细绣。平绣是在平面底料上运用各种针法施针的一种刺绣方法,通过“密接其针,排比其线”,使绣面表达的物象细致入微,富有质感。近现代以来,一批苏绣艺术家总结历代平绣针法,并结合自身实践,多次编制了苏绣常用针法。清末沈寿口述,张骞记录编著的《雪宧绣谱》包含了齐针、抢针、单套针、双套针、扎针、铺针、刻麟针等18种针法。1957年,朱凤编著《中国刺绣技法研究》,汇编了1949年以前的13类44种针法,包括直绣、盘针、套针、擞和针、抢针、平金、散错针、编绣、绕绣、施针、辅助针等,以及她自己创造的散套针和点彩绣法。1965年,李娥英主编的《苏绣技法》,汇聚了传统针法和创新针法47种,包含了齐针、抢针、套针、参针、接针、滚针、切针、辫子股、拉锁子、平金、盘金、打籽等,以及变体绣所用的双面绣、贴绫、穿珠、借色绣、迭绣、帘绣等针法。近几年,蔣雪英携手苏州蔣雪英刺绣艺术有限公司员工编撰的《苏绣常用针法实样汇编》,集合了60种传统刺绣针法,既包含了适合国内需求的刺绣欣赏品、刺绣日用品及装饰图案的各种针法,也有适合国外服饰等日用品的多种针法,还有平细绣、乱针绣、十字绣、戳纱、网绣、盘金绣,以及抽、拉、雕等各种绣法的施针方法,包罗了苏绣表现各种题材内容、各种形式及装饰的针法技巧。


  民国时期江苏丹阳正则女子职业中学杨守玉老师创造的乱针绣,将画理与绣理相结合,以长短交叉线条并通过分层加色来表现画面,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乱针绣需要灵活应用线条的粗细、疏密来表现绣面的深浅浓淡,充分考虑色彩在光线下的变化,并妙用色线折光变化,利用所绣丝线横则深,竖则浅,不同方向的丝线线条有不同的色线变化,不同针脚的排列有不同光泽效果的特点,完美地表达所塑形象,充分地表达出作品的审美内涵和艺术境界。经任嘒閒、周巽先等将乱针绣传入苏州后,更丰富了苏绣的表现方法和技巧,使苏绣逐步发展成为能够表现表现中国画及白描、西洋画及素描和摄影等作品的一种视觉形象艺术。


  前辈的创造和经验积累,使今天的苏绣艺术工作者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充分运用丰富的针法和绣法绣制几乎包罗万象的各种画面及物象,并通过绣线丝光的折光效应达到绣似画、绣胜画的艺术效果。在近几十年的刺绣实践中,广大苏绣工作者在以平绣表现中国书画,乱针绣表现西洋画和摄影作品的基础上,又针对表现画种的不同及刻画物象的不同,创造了将传统平绣和乱针绣相结合新绣法,为当代苏绣艺术表现力的提升和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当然,苏绣针法只是一种表现技巧与手段,关键是如何针对不同表现物象灵活运用各种针法与绣法,所谓“色有定也,色之运用不定;针法有定,针法运用不定”,需要苏绣从业者通过刺绣实践不断地体悟,才能做到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我从事刺绣至今已有二十多年,先后绣制过众多苏绣作品,从绣制传统的花草、山水、风景、动物等逐步转入更为精细的人物肖像。并在实践与研究中熟谙了各种针法和绣法,有的刺绣作品需要运用十几种针法,有的刺绣需要将平绣和乱针绣相结合,以追求更加完美的艺术效果。近几年绣制的《江山如此多娇》《孔雀》《唐卡佛像》等


  分别根据不同的物象运用不同的针法去表现,使针法配合内涵美而出新。技艺配合形式美而出彩。《江山如此多娇》表现的是牡丹花,将平绣和乱针绣相结合,采用二千多种色彩丝线,运用细乱针与虚实针刻画物象,表达出浓烈而丰富的色调和艳而不俗、华丽而高雅的格调,展现出繁花似锦、活泼生动的景象。《孔雀》与上述表现的对象有所不同,自古以来,孔雀被誉为“文禽”,其翎羽绮丽而平和,细腻而清纯,以平绣的针法刻画比较适宜。画面表现的一对孔雀休憩与古木之上,通过丰富的丝线色彩表达孔雀的翠羽和顾盼有情的灵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唐卡佛像》构图丰满、场面宏大,人物众多、背景繁复,且色泽艳丽明亮。为细微地表现达画面,采取平绣针法,抓住每一个人物的不同形象,以丰富的彩色丝线密布其针、层层加色,既突出了佛像的神韵,又不忽视背景衬托,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


  总之,前人创造的丰富的刺绣针法,为我们今天刺绣技艺的提升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石,但是如何融会贯通,需要我们通过实践不断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无止境,针法的灵活运用也是没有穷尽的。


  参考书籍


  《苏式春秋—“苏式”艺术的缘起与传播》,郑丽虹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


  作者简介


  吴彩霞,女,1970年出生于苏州镇湖,自幼随母亲习绣,1995年创办“苏州高新区明霞绣庄”,熟谙各种刺绣针法,擅长刺绣花鸟、风景等,2008年获评工艺美术师,2013年获评高级工艺美术师。近几年,创作的刺绣作品《孔雀》《江山如此多娇》《牡丹尊荣》《江南春》《唐卡(佛像)》等,先后获得各级各类工艺美术博览会金、银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