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苏绣的传承与发展,并针对当前市场发生变化苏绣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思路,有观点、有分析,对苏州刺绣企业或工作室来说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苏绣 传承 发展
苏州刺绣,简称苏绣,是以苏州地域为代表的江苏刺绣的总称,居全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之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当代苏绣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取得长足发展,融汇历史上苏绣传统针法,以及清末民初苏州沈寿的“仿真绣”技法和民国时期江苏丹阳正则女子职业中学杨守玉老师的乱针绣绣法,呈现出变革发展、创造性发展的新面貌。其契机是1954年成立的苏州市文联民间艺术研究剌绣小组,由杨守玉的同事和学生任嘒閒、周巽先,苏州的刺绣名家朱凤担任指导,由此培养了一批承上启下的刺绣人才。以此为班底,嗣后组建的苏州刺绣研究所在引领苏绣欣赏品创新性发展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无论是单面绣、双面绣,三异绣、平细绣、乱针绣等形式,也无论是表现中国画、西洋画还是摄影作品,从题材、针法到表现技巧都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使当代苏绣更完美地体现出“精、细、雅、洁”的艺术风貌。与此同时,以苏州刺绣厂、苏州绣品厂、吴县刺绣总厂等为代表的刺绣日用品,包括服饰、被面、靠垫、帐沿、枕套及室内陈设等,图案简洁活泼、针法运用灵活、且品种丰富、花色繁多,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生活用品,成为出口创汇的名牌产品。
镇湖刺绣是当代苏绣传承发展的重要一脉,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苏州城区的几大刺绣企业做加工开始,在老一辈刺绣家的指导和引领下,至今已历近半个多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镇湖刺绣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是产业聚集度明显提高。1998年以来,镇湖先后建设了“绣品街”“中国刺绣艺术馆”等刺绣文化载体,形成了集生产、展示、宣传、销售等系列服务平台。最兴旺时,镇湖集聚了400余家绣庄,8000余绣娘,如加上刺绣设计、生产、销售及印花、花线等配套相关人员,总人数达近万人。二是培育培养了一批刺绣人才,先后涌现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12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7人,其中不乏一批高级工艺美术师和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并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一大批中、初级工艺美术师。三是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从以往的农村副业发展到一镇一品的主业,成为广大农民创业、就业的重要渠道,成为镇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四是镇湖刺绣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镇湖绣娘绣制的作品在各级各类刺绣作品评比中获奖数量超过千件,镇湖先后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国家旅游总局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等。
如果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到上世纪末的近半个世纪时间里,以苏州刺绣研究所为代表的老一辈刺绣艺术家在创新创造、示范引领、培育后人、出口创汇等方面作出了显著贡献,那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本世纪初的近四十年时间里,以镇湖刺绣为代表的绣庄群体在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等方面做出了突出业绩。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苏绣的传承发展面领着市场新的挑战。
从行业整体来说,随着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原以生产制作刺绣日用品为主的企业大都已不复存在,现苏绣产业的现状是制作刺绣欣赏品的居多,而生产刺绣日用品始终是一条短腿。由于生产成本逐年提高,刺绣欣赏品价格越来越高,因此产品越来越小众化。对于镇湖刺绣来说,几乎所有绣庄都一股脑儿地转向了刺绣欣赏品生产,由于设计力量薄弱,从业者的文化艺术素质又参差不齐,因此题材内容千人一面的同质化现象相当严重,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许多绣庄显得捉襟见肘、无所适从。
从传承人群来说,随着年轻人就业选择的渠道和机会增多,后继乏人的情况依然十分突出。改革开放初期,苏州刺绣业曾拥有十万绣娘,而目前充其量仅一万余人。以苏州城区来说,仅有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及少数几家大师工作室,从业人数不过几百人;以镇湖来说,绣庄和从业者也有所减少。尤其突出的是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偏于老化,三十岁以下的占比极小,即使是镇湖刺绣业,入行的年轻人也屈指可数。
那么,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如何使苏绣进一步传承发展,这是摆在整个行业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是要改变不合理的产品结构,增强刺绣产品的市场针对性。苏绣在当代的发展是在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的,当前更需要研究市场消费需求的动向,加强个性化定制和适销对路的大众化产品的设计,以满足各个消费群体的多元化、多样化需求。
二是要在保持和发扬自身技艺优势和风格特色的基础上,坚持多品种发展,注重产品的梯次结构,坚持创新性发展,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有,并在市场实践中注重自身的产品品牌建设,逐步走出一条个性化品牌发展之路。
三是要加强专业技艺人员的培养,尤其是创作设计人员的培养。当前苏绣并不缺乏技艺和技术,缺乏的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设计。因此在产品设计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要积极借助社会设计力量,通过与艺术类院校或美术界的合作,包括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科技成果的结合,为苏绣的创作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四是要加强文旅融合,紧紧抓住政府规划建设特色乡镇、历史文化街区的契机,充分运用跨界智慧,以现代设计思想对传统苏绣的形式与内容加以提炼,开发出既具传统意蕴又具现代审美的文化产品,使当代苏绣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民众。
2018年,苏州出台了《苏州市贯彻〈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实施意见》,针对苏州不同类别传统工艺的现实状况,确定了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的振兴路径以及保障措施。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个苏绣企业或从业者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定会使素具优秀传统的苏绣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也一定会使苏绣这朵传统工艺之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越开越艳丽。
参考资料
1、《锦绣铺舒》,李明著,凤凰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2、《苏州传统工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的生存发展之路》,《姑苏工艺美术》2017年,总第55期,作者:苏州市工艺美术学会。
作者简介
吴彩霞,女,1970年出生于苏州镇湖,自幼随母亲习绣,1995年创办“苏州高新区明霞绣庄”,熟谙各种刺绣针法,擅长刺绣花鸟、风景等,2008年获评工艺美术师,2013年获评高级工艺美术师。近几年,创作的刺绣作品《孔雀》《江山如此多娇》《牡丹尊荣》《江南春》《唐卡(佛像)》等,先后获得各级各类工艺美术博览会金、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