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铜文化历史久远,品类繁多。铜香炉是铜炉产品基础上的一个分支,也是铜炉在发展过程中顺应使用需求而产生的一个品类。铜香炉文化与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联系紧密,而后演变成为文人书房必备之物,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祭拜和清心寡欲等精神寄托用品。铜香炉在演变过程中不断提高技艺,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在如今的收藏市场上,年代久远而品相又好的铜香炉,一直是藏家追捧的热门藏品。
【关键词】铜香炉 历史 技艺 文化 价值
铜炉,不仅是生活器具,也是宗教用品,更是文人书房必备之爱物,因此,铜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
追根溯源,最早的铜炉来自于我们青铜器时代的礼器,比如鼎等。即便今天还有很多铜香炉中还有这些礼器的影子。铜香炉与佛教道教文化等联系紧密,后来儒家弟子也十分喜欢,因此日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祭拜等精神寄托用品。
由于过去科学真的不发达,很多东西的解释自然就只好祈求上苍了。于是,自古人类对未知事物就充满了疑惑和求知心,于是插木为燃,以期香烟袅袅上达天庭,于是烧香就成了一种祭祀和供养的俗成,把方便之门开于天地之间。在修行界里,把人的心愿,当作敲开或震动命运之门的钥匙。燃香之时,心与身和谐统一,以灵与愿之力敲开命运之门,从而达成祭拜的心愿。香炉在这个过程中边演成了香器。
其实,在道教中出现的丹炉其实也是根据香炉设计制造出来的。铜香炉最早的用途是佛寺中用来烧香拜佛使用的器皿,后来道教也使用这种器皿,甚至被称之为法器,烧香时佛教道教的用法基本一致,也就是在香炉中放入香灰或者大米等填充物,以使香插在里面比较稳妥。唯一的区别只是佛教与道教上香时仪轨略有差别。
通过美学观察以及工艺研究,可以发现:正由于铜香炉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作为一个佛教和道教传入和产生都比较早的国家,由于铜香炉带着神圣感,因此这种器物才得以逐步传下来。尤其是儒道释互相融合过程中,因为铜香炉的神圣性,所以也开始得到读书人的重视和喜欢。
其实由于铜炉是具有实用性的、装饰性的。因此,从宋以后,达官显贵、书香人家等地位比较高的家庭中,铜炉制品已经成为寻常物件。比如,手炉可以取暖;而香炉用来焚香、熏香;大香炉或者鼎用来家庭或者家族祭祀等等。
虽然香炉可以使用的材料很多,比如陶瓷,比如铸铁等,但是铜香炉却是过去高门大户的最爱,尤其是铜熏香炉。
铜香炉的材料一般以紫铜、白铜、黄铜为材料者见多。由于中国从青铜时代开始对于合金的工艺就已经很熟悉,所以也有很多的香炉是采用合金制成,比如青铜类香炉。但是从学术上将含铜较多的合金香炉也一并称之为铜香炉。
在制作工艺上,铜香炉作为文人雅士喜爱之物后,对于艺术的要求明显强烈了。因此,我们欣赏古代铜香炉时,可以清晰看见炉身和盖上镂刻精致的纹饰或吉祥图案,雕刻、錾刻、镶嵌、鎏金、镀金、浇铸、焊接等种种工艺都曾经用到。在造型上,文房铜香炉更注重艺术感,或方方正正、或入鼎静立、或浑圆厚重、或造型繁杂皆有之。由于造型各不相同,在陈设上也开始非常讲究搭配,与木搭配、与石搭配、与陶搭配、与植物搭配、与字画搭配、与法器搭配的都有。到了这个地步,铜香炉开始给人有了一种高级感。
及至宋朝,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认为文人有四艺:“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称为宋代“文人四艺”,亦称“四事”,即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品味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铜香炉更是登上了大雅之堂。尤其是铜香薰炉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
熏炉在很多诗词中营造了动人的意境。李清照在《醉花荫》中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那个铜香薰炉就是我们没在现场也能看得见,画面感极强。而晏殊在《踏莎行》中所描述的“炉香静遂游丝转”,极具有动态感,让人可以联想起宋朝文化人的生活——他们在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就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抚琴时,烟香相伴,又多了“绕梁三日沁人心”的雅致①。美哉!
铜炉的演变过程,其实也是我国冶炼技艺传承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对于金属特型、冶炼技术、铸造工艺、加工工艺的艺术水准。尤其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同,工具不同、审美观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制作的铜炉技术都是有着鲜明的痕迹的。这些从造型、大小、材料以及浇铸工艺上都可以得到判断。
除选择和铸造外,制作铜炉过程中还要用到工艺美术的工艺,比如铸造中的花纹模型、雕刻工艺、打磨工艺、鎏金工艺以及后来的镀金工艺等,也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往往是鉴赏一个铜炉的重要要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经济文化水平的一个载体。
铜炉和青铜器不同。铜炉由于器型都不大(也有大的,但是不常有),其形制花纹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一般只有款识,没有铭文(青铜器是既有花纹,也有铭文,有的还有款识)。铜香炉在工艺上更加讲究,铜香薰炉还有更多工艺的应用,比如镂空雕等,以保证空气的流通和燃烧的充分。
铜炉的鉴赏正是基于以上一些基本常识加工艺来进行的。历来藏炉家欣赏的,就是铜炉(包括铜香炉)的造型艺术是否简练大方?线条是否流畅?铜色是否纯正、纯真,合金类的还会关注铜色是否优雅、古朴,尚品者必须具备纤尘不染、光滑温润,犹如少女之肌肤、静而不嚣的特征。这是要经过长年炭火烧炼、香灰堆积、久养而成的。熟悉物理的人都知道,铜的颜色也会在火养的过程中逐渐转件地出现变化,颜色越变越深,时间越变越耐看,直到完美的程度。举了例子,就拿玉堂清玩款大鬲炉来说,整个炉子造型硕大,稳重浑厚,色质静穆而精纯。该炉虽然经多年火养,加之常常擦拭,外观锃亮,精光内含,紫檀整木挖制的炉座,系为明代所作,用料考究,工艺精良,包浆晶莹剔透、圆润饱满,甚为难得②。
据考证,因为导热性极佳,铜炉在早期很多是用作取暖和温热酒食所用。到了后来,人们在温饱以外还产生了对器物的艺术性追求,于是,铜香炉也就由此产生了。
铜香炉是铜炉类目的一个分支,是在铜炉基础上因为对美的追求而产生的一种在使用用途以及美学追求上都有极大提高的,顺应对于美学实用性而产生的一个新种类应用品。
史料记载,在自汉代就开始出现的铜香炉。后来不断演变的器型和制作工艺,但是它的三个重大作用基本没变:第一点是礼器——用作祭祀或庆典活动。以求环境的幽香、肃穆,营造氛围;第二点是美器——体现文化格局。主要是拿来在室内尤其是文房之中做陈设以及熏烧香粉,保持室内空气安神怡人,净化空气和催眠;最后一点是用具——烘烤。实用功效是借助铜香炉熏香来为衣物、寝具等除味增香。
目前看到的汉代的博山炉是最早的熏香用铜炉。春秋时期到秦汉,经历了社会的大震荡,从血缘宗教到地缘宗教都显露了其弊端,汉末开始思考了国家宗教问题,佛教和道教开始互相接受。这个时期,宗教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贵族求仙问道之风日盛,人们追求发生了变化,跟随宗教的意识就开始增强。博山炉就是整个时代出现的。香炉形体呈半球状,底座为圆盘形,顶盖为镂空山形,盖中间的圆柱体与炉体相接,制香炉顶盖如博山。当炉腹内开始燃烧香料时,烟气以及香味从镂空的山形中发射性散出,宛若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博山炉经两汉三国两晋流行了约五百多年,对后世的香炉造型也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是制作的蓝本,并因此被尊为香炉之鼻祖。
在博山炉以后,又出现过一种鸭形铜香炉,隋朝还烧造过类似蒙古包式样的香炉,宋代则以仿古青铜器为主要的香炉形制。总体来看,这些年代的铜香炉都不成气候,一直到明代宣德年间,铜香炉的制作才算真正意义上达到鼎峰,不论是数量、质量还是工艺水平,都居于铜香炉发展历史首位。
分析近十年的收藏市场,哪些年代久远而品相一流的铜香炉,长期受藏家追捧,卖价不菲。2018年劳伦斯国际曾拍出一只宣德年款的铜炉,最后以880万元成交;2017年雷纳德大型春拍会上的一只清代掐丝珐琅彩铜香炉,也是拍出了598万元的高价。
国内铜炉拍卖最好的行情却是在2010年后最初的几年,比如:2013年嘉德拍出的一只清乾隆钵式大铜香炉,拍出了253万元的成交价。国内到国外拍卖行情看好,从时间上看,有一定规律性,也就是我们的铜炉由国内开始热,最后国际上也得到重视,从而引起了关注。
收藏铜香炉和铜炉,是需要一些基本常识的。因为收藏价值决定了收藏市场。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人有九品,铜炉也有等级。铜炉的等级不同,说明品质、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都不同,自然价格相差会很大。上商品为珍稀品,这个级别的铜炉,用材讲究,技艺高超、工艺精湛,品味极高,代表了某一时代或者时期的精品特征,一般而言存世稀少,多为孤品或者绝品,可称之为一等了。第二等级为精品,铜质优良、铸造精巧、线条流畅优美,精工细作。无论从器型、纹饰还是工艺制作那个方面去衡量,基本没啥可以挑剔的,极为完美。第三等级为中品,做工精细、有规有矩、纹饰美雅,题材、造型确有吸引人,铜质和品相也不错,但品位稍差,可买可用也可收藏。四等为下品,应是完全的实用品,无艺术性可言。铸工粗糙、造型呆板、铜质不纯,这种炉虽然有一些年份,但毫无收藏和欣赏价值。
——不要放过任何有收藏价值的物品。任何一个铜炉的收藏价值主要看五个方面:年代、稀缺性、材质、工艺水平、传承情况等。一是不同年代的铜炉因为生产力要素以及文化特征影响,必须明显具有这个时代特征,这是造假者能造也能看出假来的最显著特征;二是稀缺性,也就是这个铜炉在当时时代可能的存世量,可能的完整程度、品相、包浆来判断;三是材质,金属材料因为冶炼技术的原因,不同地域和不同年代都有自己特征的,铜质精纯,炉骨沉重者可藏之;四是看工艺,工艺的好坏对铜炉的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应选取线条流畅、刀工娴熟、纹饰精美、铸造精良,无沙眼、无流铜、无漏铸现象,且款识铭文规整者藏之。五是看传承。通俗讲,能复刻的价值明显小于不可复制的。工艺完整传下来的肯定不及工艺失传的价值大。还有一些判断的标准是可以借助科技手段来实现的。
铜炉是古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那种生活情趣似乎已经离我们很远了,以致于有人难以想像,但历史上确实有过。随着文房拍卖市场的加速繁荣,明清铜炉也渐渐回归了其价值本位。
如今又逢盛世,铜炉逐渐走进一些民众的生活,或使用,或陈设,或馈赠,或收藏。而且,可喜的是,铜炉的传统铸造技术得以很好地传承下来。当代铸铜工匠更在新技术和文化艺术水平发展得更高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赋予了铜炉更多内涵。其中,苏州仿古铜器尤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征,更是受到人们的热捧,这将鞭策苏州古铜器制作更上一层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资料:
①百度百科《仿大明宣德炉》
②中国艺术田旭《2017年拍卖市场上的“明星”宣德炉》
③《宋词鉴赏辞典》诸葛山人编译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④《古玩指南》赵汝珍编述中国书店1993年版
作者简介:
徐红军,号弘君,1969年出生于苏州渭塘镇“铜匠”世家。现为苏州民间工艺家,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人。其工作室“弘君堂”,2017年被命名为“苏州市铜艺制作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中国国家博物馆定为铜器艺术品的合作研发和衍生品制作定点单位。2017年被中国佛教协会指定为少林无遮大会比赛奖杯的设计制作。其作品多次获评全国、省、市工艺美术精品金、银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