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式传统工艺的艺术特征及其成因

[日期:2019-05-2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本文概括了苏式传统工艺的艺术特征,即气韵高雅、技艺精湛、技巧独特;分析了这种艺术特征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即经济的发展和私家园林的大量建造,以吴门画派为主的文人意识与文人审美的影响,以及官府作坊的技艺引领,思路清晰,颇有见解,值得一读。


  关键词:苏式 工艺 特征 成因


  苏州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的门类、多彩的形式,素以工艺秀丽、精湛的地域特色著称于世,誉为苏式、苏作或苏派。


  苏式传统工艺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气韵高雅,二是技艺精湛,三是技巧独特。气韵高雅,是苏式传统工艺的内核,代表着江南文化艺术风格的主流,它在形式和内容统一上追求完美与雅致,不但是艺术风格的外在标志,更是文化人主体人格通过艺术语言的外在表现。如苏绣称“精细雅洁”,缂丝称“古朴高雅”,民族乐器称“格调典雅”,苏扇称“怀袖雅物”,等等;技艺精湛,是苏式工艺所体现出的功力,从苏绣的平绣、乱针绣到双面绣、双面异色异样绣,到明式家具的简练造型、严谨结构、流畅线条、精良工艺,无不显示出高超的技艺水平;技巧独特,是苏式工艺表现的重要手段,从玉雕的器皿件、摆件到挂饰件,无不因材施艺、构思独到、玲珑乖巧,从木雕的“空、松、玲、洞、巧”,到核雕的核舟、罗汉头、园林风景、历史人物故事,无不构思缜密、雕琢精巧。


  苏式传统工艺的艺术特征是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人文特征,是文人意识世俗化的产物,是文人文化与工匠文化高度结合的典范。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建造阖闾大城,夫差在灵岩山上建造馆娃宫,在香山里建造南宫等重大工程孕育了与建筑营造的相关的多种技艺,隋唐至宋元时期的苏州各类传统工艺得到了全面发展,那么自宋以后,历经元、明初,至明代中晚期,苏、吴之地雅俗合流的文化特征逐渐成熟,苏式传统工艺以一种新的面貌展示给世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主要地域风格之一。


  苏式传统工艺风格的形成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经济的发展和私家园林的大量建造对手工艺风格的形成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条件。


  宋室南渡使苏州迎来了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新的曙光,先于全国其它地区出现了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商贾云集、工技比户、物通南北,大量的官宦、富商、文人纷纷或移居、或流寓苏州,并投入巨资建园置宅,由此刺激了与生活起居及文化消费相关的传统工艺的兴盛。以私家园林来说,宋代有约60处,其中府城30多处,并由府城向县城和乡镇扩展。明代的造园之风更甚,其时有园貌记载的达260多处。王錡《吴中繁华》记述:“阖闾辐辏,竹楔林丛;城隅濠股,亭馆布列,略无隙地;輿马从盖,壶觞摞盒,交驶于通衢永巷之中,光彩耀目;游山之舫,载伎之舟,鱼贯于绿波朱阁之间,丝竹讴歌,与市声相杂。凡上供之锦衣文具,花果珍馐奇异之物,岁有所益。”


  至明代中叶晚期,举国上下出现了空前繁荣,城市经济活跃,手工业飞速发展,使原本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的苏州更是富甲一方,其时苏州府的户口数与京师粮赋数已居全国159府之首,不但经济发达,而且文化昌盛,许多手工艺品逐步确立了引领市场的地位,产生了具有全国范围的影响力。正如范成大(1126-1193)《吴郡志》载::"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


  明代的苏州文人在造园造物上投入了巨大热情,他们参与了园林建筑和室内陈设的规划设计,由此也渗透了文人们个人的文化修养和艺术追求。拙政园建于明正德年间(1509),弘治进士、嘉靖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聘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文徵明有《拙政园记》。园内布局疏密自然,楼阁轩榭、山石古木、回廊曲径,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留园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明袁宏道《园亭记略》称其“宏丽轩举、前楼后厅,皆可醉客”。在园林建造中所体现的文人审美意识,对传统手工艺起到了的引导、指导作用。如明代崛起的“香山帮”,在大量的建屋造楼中吸收了文人的意识和审美,以布局机变,结构紧凑、制造精巧的建筑外观和奇巧精妙内部梁架结构,精美灵活的腰檐转角,以及色调和谐、丰富多彩的内外装饰名闻天下。


  二是以吴门画派为主体的文人意识与文人审美的影响,对传统手工艺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明代苏州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吴门画派。这些经历了明初政治打压后的苏州文人,以孤傲不羁的心性远离官场,他们寄情于山水、田野和市井生活,既继承了宋元文人画之长,又不拘一格,追求宁静、高远的画风,开创了传统文人画和市井文化雅俗相融的一代新风,影响着普通市民的心性和审美追求。以与人们生活起居相关的家具和室内陈设来说,由于当时许多文人业主都将工匠请至家中制作,由此带上了文人审美的深深烙印。如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明万历年间制作的书桌上所刻“材美尔坚,工朴而妍,假(借)尔为冯(凭),逸我百年”的四言诗就是参与的佐证。


  三是官府作坊的技艺引领为苏州手工艺风格形成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有利条件。北宋至明清,苏州既有地方官府作坊,又有为宫廷作坊输送的工匠。北宋崇宁年间,朝廷在苏设立造作局,南宋建炎元年(1127)在苏设官营织锦院。明洪武元年(1368),朝廷在苏设织染局,洪武六年(1373)又在苏设织杂局。清顺治三年(1646),朝廷在苏重设织造局,并一直延续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地方织造在无法满足朝廷供应的情况下还采用临时雇佣工匠或下放到民间制作。另一方面,宫廷专供皇室的作坊都要不定时地从全国征调工匠,其中包括大量的苏州工匠。如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秋,工部从苏、松、杭、嘉、湖五府抽调工匠至内务府织染局。又如嘉靖四十四年(1565),内织染局缺乏织罗匠,工部从苏松两府各取二十名,连带家属一起赴部。这两种类型工匠回归民间后,尤其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以银代役制度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后,这些工匠的技艺更是直接带动和影响了民间作坊,促进了苏州传统技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除此以外,苏州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吸引了全国各地流寓苏州的工匠,使各地的地域文化融合到苏州的社会文化、市井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各个层面,对苏式传统工艺的发展起到了优化作用,由此使苏式传统工艺从形式到内容的结合上显得更臻完美。


  参考资料


  1、《苏州玉器》总第6期(2016年第1期),作者单存德,《漫谈苏作雕刻的共性特征》。


  2、《苏式春秋—“苏式”艺术的缘起与传播》,郑丽虹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


  作者简介


  吴彩霞,女,1970年出生于苏州镇湖,自幼随母亲习绣,1995年创办“苏州高新区明霞绣庄”,熟谙各种刺绣针法,擅长刺绣花鸟、风景等,2008年获评工艺美术师,2013年获评高级工艺美术师。近几年,创作的刺绣作品《孔雀》《江山如此多娇》《牡丹尊荣》《江南春》《唐卡(佛像)》等,先后获得各级各类工艺美术博览会金、银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