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乱针绣贵在其“乱”,而“乱”之精华乃在“活”,“活”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绣者因情施针设色,恰似画家抒情挥毫泼墨。情系针线方能生动活泼,情系针线方能磨去匝气俗意,显露艺术灵气。这就是我们仔细解读工美所历史乱针绣精品《戴安娜》和《采莲》后的有感而发。
关键词:手工刺绣常州乱针绣非物质文化遗产
乱针绣贵在其“乱”,而“乱”之精华乃在“活”,“活”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绣者因情施针设色,恰似画家抒情挥毫泼墨。情系针线方能生动活泼,情系针线方能磨去匝气俗意,显露艺术灵气。这就是我们仔细解读工美所历史乱针绣精品《戴安娜》和《采莲》后的有感而发。
眼前这幅由常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资深高级工艺师耗时200多天创作完成的大型乱针绣作品《戴安娜》,生动再现了这位生前极尽荣耀,死后极至辉煌的王妃风采,更将乱针绣艺术之灵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由千万根丝线粗细相叠,长短相交,疏密相融组成的画面,针针线线完全透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用自己的情感结晶使作品更具震撼力。我情不自禁地联想起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那藏而不露的笑容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与回味的空间。而乱针绣作品“戴安娜”中淡淡的微笑则令人感悟到她那外在美却烘托出另一种深层次的亮丽。再仔细观察,你又会发现“戴安娜”高雅文静的背后隐藏着的丝丝忧思。那深沉而纯情的眼神,又似乎在向人们倾诉她那短暂又曲折的人生,以及渴望关怀向往自由的呼唤。“戴安娜”的善良与豁达,温馨与美丽让世人触目。你看,作者用金黄色丝线堆砌而成的飘逸秀发,似乎还在散发出阵阵清香;头上那镶满钻石与珠宝的冕冠,犹在闪发耀眼的光环;就连发下那颗银色耳坠仿佛还在微微晃动。象牙色礼服上无数颗屹立着的珠子。肯定难为了作者的双手,为呈现礼服的华贵与珠子的立体光泽质感,作者巧施多种针法,充分利用丝线迭合后所产生的独特色相效果,让线条在光色变化中灵活旋转,以简洁而多变的手法勾勒出凹凸感,使礼服在平面中再现珠光宝气,极大地衬托出王妃高贵典雅的气质。据我所知,仅绣这件衣服,作者整整花费了二个月的时间,可见从事乱针绣艺术工作是何等艰辛,千针万线,一丝不苟。
作者必须付出极大的耐心与毅力,用心指挥针将戴安娜神态刻划得如此惟妙惟肖,确实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告诉我:戴安娜作为一位充满传奇色彩,一举一动备受世人瞩目,媒体与聚光灯已经使她成为世界上几乎毫无隐私可言的焦点人物。因此要准确把握好作品的定位,不允许有半点虚构与随意,创作冲动受到一定制约。为此,作者除了再现戴安娜迷人风姿外,为使作品挖掘深层次上的寓意,力图激起人们对世界,对生活充满情爱的向往。以“美”与“爱”为主题贯穿作品全部,这是作者非常理性的选择,也是作品能唤起大众共鸣并被世人广泛接受的保证。
在制作过程中,作者严循乱针绣“以脑指挥手,而不是眼指挥手”的先训,真正做到了以情施针,以色达意,情意交融的艺术最高境界,使每针每线都含有精细情理与美学法则,使每针每线都抒发诗一般颤动的热情活力。作者的感悟思维伴随针线,自由、果断、机敏、满载生机地游弋于咫尺棚布之中。经过劳心劳智劳力的艰辛付出,“戴安娜”的形象终于在乱针绣艺术的熏炼下复活了。
另一幅工美所乱针绣精品《采莲》曾获国家级银奖。整个画面反映出一片江南盛夏热烈而悠闲的韵致,少女皎洁的脸庞和窈窕的身段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映衬下更见楚楚动人,荷塘清风习习,少女纯净无暇,闲情飘逸,一种恬静质朴素雅的迷人气息袭我而来。“尽精微,致广大”这是艺术的通理,同样要完成好一幅精美的作品先得从细处着手,这幅作品为了表现少女细腻和白皙的肌肤采用很细的劈丝方法,为了显示饱满而立体,引用短乱针,显示出它的受光效果。采莲女的服装和头饰如同中国传统的青花瓷一派典雅之美。作者采用虚实针法及同层异色,分层加色来反映它的质感和丰满。考虑画面远中近空间关系和蓝与绿两大基本色调,因景施针,灵活洒脱,用色质朴而雅致,不拘成法。通过对其“色、质、形”三大要素的展开和技巧处理的同时,更注重少女神采的提炼,采莲女劳作之余不忘修饰,爱美之心溢于言表,贤淑而秀外慧中,尽在作者的绣制创作意图之中。荷塘整体为绿色调子,丰富而不杂乱,人物纯青花调,整体而有变化,两相映衬,各得其美。作者力争表现出该作品的灵魂和精髓及其神韵,真正做到情指挥针,“千针万线绣出气象万千”。
工美所的这两幅历史乱针绣精品让我们在欣赏戴安娜和采莲女美丽的风采时,更享受到了乱针绣神话般的艺术魅力,真不愧于——情系针线,锦绣人生。
作者简介:
祝英娟,女,1973年1月生,江苏常州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常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1990年7月起在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现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从事乱针绣工作,至今已有29年。任华夏艺博园精品馆馆主。能熟练运用乱针绣各种针法,并具有较高的创作热情,2006年被评为工艺美术师。1997年创作的《绿色森林》被爱涛艺术中心收藏;作品《黄河》获2005“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铜奖;2006年《梦荷》和《橡树林》分别获江苏省旅游商品展优秀奖、“最受欢迎的旅游商品”奖;2007年《达·芬奇》获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江苏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银奖;2008年被江苏省授予优秀工艺美术创作奖。《抱鸽子的女孩》获第9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银奖,2009年《摘豆角的农家女》获第44届全国旅交会金奖,2010年《女神》获第45届全国旅交会金奖,《掀起你的头盖来》获第11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金奖。2011年《抚琴》获第45届全国旅交会银奖和深圳文博会银奖。所制作的乱针绣精品,有的被艺术馆收藏,有的作为礼品赠送外宾,受到专业人士和中外客户的一致好评。
杨纯,高级工艺美术师,1960年生,江苏常州人。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中国刺绣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常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纯艺斋”江南手艺馆董事长、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创新发展第一期高级研修班毕业生。对常州的传统工艺美术乱针绣、留青竹刻情有独钟,颇有造诣。参与了工美所大部分获全国金奖作品的创作、设计,其中有:乱针绣《回眸》、《女神》、《掀起你的头盖来》、留青竹刻《达摩神像》、《秋蟋》、《烟盒花鸟系列》等,并在省、国家工艺美术刊物发表多篇专业论文《乱针绣针法探究》、《绣苑奇葩——乱针绣》、《常州留青竹刻艺术谈》、《中国画的题跋与留青竹刻》、《中国工艺美术需要“懂艺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端人才》等。近几年来,注重工艺美术品的衍生、开发、研制,注重工艺美术产业的整合,注重工艺美术行业的跨界,在行业内是名副其实的“吹鼓手”,为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朱红芳,女,1973年生,江苏常州人,工艺美术师,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自1996年2月进入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现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从事乱针绣制作工作。近十年虚心好学,刻苦认真,从一般风景绣题材到静物动物绣、人物肖像绣题材,使自己的技艺不断提高,已成为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有限公司青年技术骨干。本人十分喜爱乱针绣事业,对乱针绣技艺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使之创作、制作的多幅乱针绣精品,有的参加全国展示,有的被艺术馆收藏,有的作为礼品赠送外宾,受到专业人士和中外客户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