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日期:2019-05-05]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从诸多文献里我们了解到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约当前3500~前2000年。这时华北主要是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这时已普遍出现小件铜器,有了中心聚落和最早的城址,如山东章丘城子崖城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湖北天门石家河和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城址等。房屋建筑中出现分间式大型建筑,开始用白灰和土坯抹地、筑墙。陶器普遍采用轮制,出现大量的精美玉器,石器中钺、镞等武器明显增加。墓葬出现两极分化,大墓往往有棺有椁,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小墓则既无葬具,多数也没有任何随葬物品。良渚文化中甚至出现大规模的人工堆筑的贵族坟山。这种物质财富的增加和贫富与社会地位的两极分化,预示着文明社会将来临。而中国新石器时代里最主要特征就是早期的陶器、彩陶、玉器、卜骨和石器等,人们筛选精美的玉石并精雕细琢成器,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成为尊贵物品的象征之一。


  关键词:玉文化传统文化影响与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玉器的作用


  祭祀,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直被置于较高位置,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古代,祭祀与保土卫疆是同等重要的。原始时期人们除了祭奠祖先外,通过祭祀来求福,消灾避祸,感恩神灵的庇佑,天地孕育万物,是华夏民族最高的神祗,皇帝亦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器皿在整个祭祀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史料记载,大量的祭祀活动中玉器常作为礼器,用玉祭神由来已久。《周礼》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玉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种礼制历代帝王郡得遵循。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重视礼制,“初定天下,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广征耆儒,分曹研究”,古礼:“玉帛,玉三等上帝、苍璧;皇地祗;到了清朝,顺治人关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遇到天旱求雨,谕曰:“玉以芘荫嘉谷,俾免水旱偏灾,持敕以司用玉将事。自此为恒式。顺治元年(1644年)进太祖、考慈后、太宗玉册、玉室、奉安太庙。册长八寸八分,广三寸九分、厚四分。册数十,底面二页镌升降龙。……凡太庙册、宝皆用玉,色青白,册文用骊体,宝文加谥号。”珍贵的史记记载祭祀活动与历代玉文化密不可分,也大大推动了玉器文化的发展。


  殓葬殉玉,在我国也是由来已久,近几十年也发现了不少殉有玉器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的帝王后妃的冠冕、玺册、典章、文层、陈设等玉器,也出土了不少士庶文人、商人生前所用巾帽、佩饰,以及茶具、酒具等玉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葬俗与前世不同,不再专门碾制殓尸用玉,用于殓尸的玉器都是生前使用过的玉器。玉器的等次取决于墓主的身份、地位及经济状况。帝王所殁玉器玉材优良、工艺精湛、器种丰富,而市庶所殉玉器品种数量都较少,工艺不精、玉质不佳。明代帝王殉葬玉器从江西帝王墓所出土的玉器可知一斑。如江西南城益端王朱祜槟(1479年—1539年)殉玉有羊脂白玉带,其妃彭氏殉玉有谷纹青玉圭、玉佩。明定陵出土玉器众多,有金托玉爵、金托玉执壶、盆、碗、双耳玉杯、玉坠、玉料等,还有属于冠服的玉革带、玉带钩、玉佩、玉圭等玉器,玉料上乘、工艺精良、种类繁多,堪称明代玉器的代表。清代帝王陵,目前尚没有正式发掘,史料有乾隆帝与慈禧皇太后的殉葬清单可供参考。发掘的较高级别的墓葬有黑舍里氏墓、墓丰年仅7岁,其父索额图是康熙年间的重臣,黑舍里氏死时正值索额图最得意的时候,所以其子墓室修建豪华并殉有大量玉器,有碧玉佩、碧玉瓶、白玉佩、白玉杯、玉笔、玉砚、玉古琴、青玉璧、玉筷、碧玉、墨玉印料等19件。另有芙蓉石印料、水晶印、水晶笔架等数件,足以反映满清权贵生前占有玉器数量较多的富有状况。以上几座正式发掘出土的墓葬玉器,几乎都是生前所用的玉器或是收藏的旧玉,可以说墓葬殉玉的特点也反映出主人生前尊贵的身份与地位,并寄予了镇邪祛灾之意。


  二、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与传承


  中华文明悠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古代文学里与玉相关的典故更是灿若星河。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名人趣事、名诗佳话被广为流传,成为后人争相引用的典故。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一部玉文化史。例如,子罕辞玉宋国有位叫做子罕的官员,多年为官,不贪不占,廉洁清正,深受百姓爱戴。一日有乡民送来一件璞玉表达对子罕的敬慕之情,并说璞玉外貌不扬,却是价值千金之宝玉。子罕正色道:“我一向把‘不贪’当作宝物,你把宝石当作宝物。如果把它给我,岂不是你我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吗?你还是把它拿回去,这样你我俩都能保留自己的宝物了。”乡民甚感羞愧,说出原委。原来乡下盗贼蜂起,若把玉留在家中,难免遭劫,甚至招来杀身之祸。献玉则既表示敬意,又可免杀身之祸。子罕于是安置这人在城中居住,同时派人督察乡里加强缉盗,又命玉工把这块璞玉拿去打磨。果然是色质晶莹,光泽柔和,世上少有的千金宝玉。子罕命人将玉卖了一大笔钱,交给献玉人,叫他回乡去过安宁日子。“子罕辞玉”作为廉洁正直的佳话就一直流传下来,为人们所传颂了。又例如,口耳相传的完璧归赵的典故,这个故事既告诉我们和氏璧是非常珍贵的,是价值连城的,也更是歌颂了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敢的表现,而这种精神也远超一座城池,它是无价之宝。有句我们常说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们将玉比作了高尚的人格和气节,从而表达人生命中不可剥脱的精神和美好的品德,以及不敷衍不妥协的追求意志。


  除了这些之外,很多很多与玉石相关的典故,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在赞美玉的同时还歌颂美好,通过玉石讲出做人做事的道理,简而有力,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朱东方,1990年毕业于郑州轻工业大学(原郑州轻工业学院)。因出生于苏州,从小就喜欢绘画和雕刻,耳濡目染就与玉雕结下了不解之缘。自1993年开始拜师学艺,学习过程中始终运用人文思想和文化积淀贯穿于玉雕作品,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掌握了各种玉雕工艺手法及技巧,作品多次获得全国、省、市金奖、银奖和百花奖等奖项,其作品影响从国内波及海外收藏界,赞誉甚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