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强调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内在联系,他扩大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内涵与外延。美是生生不息,永远在创造中的。“一画一绣”的思路,不仅拓宽了苏绣的艺术鉴赏空间和维度,同时也給中国水墨画增加视域的疆界。
关键词:一画一绣,美学,质感,创新
任何艺术的功能不外乎两种,一是社会性,二是个体性。我们知道,以古希腊经典的西方古典,讲究“美是创造艺术的最高法律”而避免丑的描绘,但是它并不避开强烈冲突的形象塑造。以晋唐宋元为典型的中国古典艺术,无论是造型的还是非造型的则始终以“尽善尽美”作为最高的追求。苏绣是江南一本华丽的艺术通史,如何将绘画与苏绣结合起来,开辟绣与绘画之间的新领域。”柔者有柔性,笔墨有笔墨精神。方能构造出美的景观大道,以此达到不一样的审美维度,这是一个美学课题。
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一画一绣”的思路,不仅拓宽了苏绣的艺术鉴赏空间,同时也給中国水墨画增加视域的疆界。
在我看来,这种理念,充满了智慧与气度,观者在欣赏神奇,灵动,针如发丝而巧夺天工苏绣的同时,自觉地将中国水墨画的魅力和神韵再度领略。
比如:我的水墨画《山居图》的色彩的运用即是小青绿山水的画法,青绿石色很薄,色不掩墨,色调清新明丽,水墨的笔法精工细密,最细小的部分亦一笔不苟。皴染有很好的控制,山的透气很有质感。水墨完成之后,铺一层淡淡的赭石底色,然后与青绿或石绿接染的方法设色。山石顶部保持赭色暖调,接着在背面积染青绿和水调试,天空和水面用花青铺染,全卷用色沉着极为自然很有感染力。
画之美,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水墨要有精神。“脱去理智的桎梏,而达到抽象的境界”,这是东方艺术的特点于线条中得到形态的美感,大胆运笔,果断落墨,小心收拾。比如,“映日荷花”我大胆用墨,用意象将荷叶挺劲,小荷尖尖连接天的力度与饱满,从而使画面有灵动感,在结构设计上动心思,使布局穿插有致,传神。这个过程我把它称之为生产性的想象力和美学实践。在绘画艺术创作中,想象力更是帮助艺术家生产出感性的艺术形象,找到特殊的绘画语言,和美学概念。
“人为之美,意识之美”。一是“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强调美的本质与人本质的内在联系,他扩大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内涵与外延。
美是生生不息,永远在创造中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画侍女时就将美感诞生到一个高度,这,就需要善于观察"美女",选择最动人的姿态,最适合的角度进行落笔,这需要养成深入的去揣摩。生活和自然是绘画的一切源泉,把人们美好的感受和愿望结合于绘画之中,将人物神态,活动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期造型准确,意态鲜活,这样画得才有情有致,富于生活意趣,故我笔下的侍女肌理有质感,神态妩媚,慵懒和娇艳,仙气之足,这,具有审美的依据。
由此得出结论:美感和美一样,也是永远处在发展变动中的,没有终止,并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不断向更高的领域指向未来。
再如,我创作的一幅水墨画“太湖三白之白鱼”十分接地气,“实用、适用、审美统一”。从生活中来,用本真的银色细细渲染,透明而逼真的白鱼珠光闪烁,诱惑人的味蕾,充分反应了生活美学的趣味和时代气息,使人沉浸在无限的遐想之中。
不难理解,没有足够的创作实践的积累,更谈不上美学思想和绘画精神。
中国迄今的视觉现代历程,主要还是时间维度上的现代,即19世纪末出现的变化,总体上还没有出现真正植根于传统的现代性的转向,也就是说,还没出现既筑于传统之本,有超越传统之外,那么,我们的视觉传统中最具特色的东西应该是现代化转型要恪守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之上要强化和创造更广阔无垠的空间去创新。艺术创造的核心地位,就是把精神生产也作为一种实践,甚至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
关于“一画一绣”的艺术构建,实为多元美学搭建了桥梁,具有独创性,艺术性,从学理上讲,构成美学的创造,真气很足;我的绣品采用了平针、戗针、接针、散套针、乱针、等多种针法将国画的墨韵以及笔触带入苏绣当中,巧夺天工,就是要巧,就是要夺,以求尽善尽美,从而,表现出淋漓尽致的画面感。尤其是细部肌理的刻画富有质感,此外,设色精妙,细腻,令人震撼和感动。一方面透着灵动和生机,向着多元文化之多极的方向延伸,另一方面又沿着传统苏绣脉络的认知转向独特的体验,因此,透着一种精神与大美,从笔墨自由舒畅到鲜活,惹人钟爱。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的时代绘画要和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生活紧密地结合,故我所做的“一画一绣”是一种桥梁性的工作,将艺术与生活,绘画与苏绣,审美与实践,心灵与视觉,感知与精神有机的统摄。这,既颠覆了传统又忠实于传统,实现自我与创新并存。在工艺美术和绘画艺术上又合乎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色、光、态、韵,各臻其妙,纯净,它的美不仅仅是视觉的美所能概括得了的,而是一种广阔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时代感和审美意识。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除了給人视觉满足的美的享受以外,更唤起人们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股生活感情,像一朵玫瑰花一样,浓郁而芬芳与鲜妍的色彩吸引人们去热爱生活感知生活,追求时尚的生活情趣,启迪我们努力创新和创造美的生活体验中,不断探求与前行。
2019年中国“苏艺杯”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我的一画一绣作品《长安回望》、青花瓷,分别荣获“苏艺杯金奖”及“苏艺杯优秀制作奖”两项大奖。现为苏州市海峡两岸书画交流协会副会长。不久前在苏州金鸡湖的双年展上他的画绣瓷漆工艺美术展在整个姑苏城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以及艺术家的认同。以及法国里尔蒙斯市政府为其颁发了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等。这,就是追求美学精神与笔情墨趣的生存渴望。
2019年5月29日
参考文献:
《美学与艺术批评》山西教育出版社
《雷圭元艺术文献集》上海文化出版社
《德国古典美学新探》中西书局
作者简介
朱文辉,男,1966年12月9日出生在苏州。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民间艺术馆特聘研究员。岭南诗书画院高级画师。早年就读于苏州工艺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入伍上海武警文工团担任文书兼舞蹈演员。在部队期间进行了大量的美术创作。多次参加省市以及全国大赛并获奖。作品发表于文汇报,中国美术报,以及多家媒体刊物。1987年在上海虹桥文化馆成功举办了战士迎七一个人画展。为此受到了广大武警指战员的一致好评。先后在部队两次荣立三等功。上海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在专题片《那是一片橄榄绿》中做了专题报道。回苏后入文化局电影公司,在大光明电影院担任美工工作。创作的电影海报多次在省市美展中获奖。美术作品入选中国百位书画名家集。2015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作品题材广泛,手法多样。作品间渗透着清新淡雅、生机盎然的生活意境。朱文辉秉承了吴门俊秀空灵的画风,作品具温婉的色彩、隽永的内涵,清新的气息;山水的神韵、花鸟的情趣、人物的气质在朱文辉笔下均有具体的呈现。苏州电视台《朱文辉的艺术人生》做了专题报道。
孙建芬,工艺美术师,作品多次获奖,参加制作的绣品《哈萨克斯坦总统》被作为国礼赠送。刺绣《定佛》在第七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获银奖。刺绣作品《浔阳琵琶》在2013年首届中国红木家具博览会中式家具用品展暨江苏(苏州)工艺美术精品展获铜奖。刺绣作品《伯牙鼓琴图》获2014苏州工艺美术新人新作展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