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蟋蟀盆工艺

[日期:2019-06-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蟋蟀文化在我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从听虫鸣到捉虫养虫,再到斗虫,玩养蟋蟀能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蟋蟀盆因斗蟋蟀文化而诞生,按照蟋蟀盆的制作工艺,蟋蟀盆分别有“南盆”和“北罐”之分,笔者常年制作南盆,在此从南盆入手,浅谈蟋蟀盆的工艺和蟋蟀文化。


  关键字:蟋蟀盆 工艺 蟋蟀 文化


  蟋蟀文化在我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从听虫鸣到捉虫养虫,再到斗虫,玩养蟋蟀能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斗蟋蟀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娱乐活动之一,但由于斗蟋蟀在培养蟋蟀方面耗时耗费,因此参与者通常为富商巨贾或者王公贵族。在这其中,蟋蟀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一、蟋蟀与蟋蟀盆


  古往今来,人们欣赏虫鸣声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国风·豳风·七月》篇是我国古代最早描写斯螽、莎鸡、蟋蟀等昆虫的诗篇,生动描写昆虫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大多数昆虫在秋季引吭高歌,也寄托了人们的悲秋之情,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常闻虫生情,以此创作出大量歌咏虫鸣的诗文。而关于最早的蟋蟀饲养和研究的记载为南宋贾似道的《促织经》,其中不仅记载了蟋蟀的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喂养经验,还记载了养蟋蟀选盆用器的注意事项,可见蟋蟀盆在蟋蟀成长中的重要性。


  蟋蟀虽为微物,却有似解人意的灵性,尤其是二雄相争的英猛之态,互斗的激烈场面震撼人心,而蟋蟀在格斗过程中那种忍住伤痛、奋勇拼搏的精神更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宋人顾逢在《负喧杂录》中记载道:“斗蛰之戏,始于天宝。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蓄之,以万金之资付于一啄。”可见唐朝天宝年间,长安富人已开始用象牙笼来饲养蟋蟀、以花重金斗蟋蟀。但当时蟋蟀盆并不普及,仅只有王公贵族和富商大贾赏玩使用。到了明朝,斗蟋蟀之风更甚,不仅是贵族,平民百姓也以聚斗蟋蟀为乐,这就催生了各种饲养和斗蟋蟀的器皿。无论是斗蟋蟀,还是养蟋蟀,都是在蟋蟀盆中进行的。蟋蟀盆因斗蟋蟀文化而诞生,而文人对蟋蟀以及蟋蟀盆的关注,使得蟋蟀盆在设计样式上变得多元化,各色花纹、印章刻画其上,不仅成为一件蟋蟀容身其中的实用性器皿,更是一件具有观赏性的艺术品。明宣宗朱瞻基以后,蟋蟀盆的花色品种更加繁多,制作人的姓名也用印章的形式刻印于罐底。


  二、“南盆”和“北罐”


  按照蟋蟀盆的制作工艺,蟋蟀盆分别有“南盆”和“北罐”之分,北方流派以北京、天津产的京式盆为主,南方流派则以苏州产的苏式盆为主。两者之间的差别不仅是工艺和文化方面,还涉及到南北气候环境差异的体现。北罐以厚重质朴见长,泥质坚密度较高,制作一气呵成,这是因为北方天气寒冷干燥,所以蟋蟀盆的形状也比较大,盆壁必须较为厚实,这样才能适合蟋蟀在寒冷的条件下生存。


  南盆与北罐外形有差异,南盆以精巧秀美见长,泥质坚密度较低,质地细润,在形状雕刻方面较为精细,花纹繁复,形状也较为丰富。笔者常年制作南盆中的代表——澄泥蟋蟀盆,在此浅谈澄泥蟋蟀盆的特点。据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记述:“名贵者,只有明宣德之戗金瓷盆为上,紫石者亦佳,至若青花者,五彩者,亦极多,均为明代宫中用器,但适用则以澄泥为佳,故养虫者,均以澄泥盆为必用品。”其中所提的“澄泥盆”即为苏州澄泥蟋蟀盆。澄泥产于苏州陆慕,地处阳澄湖畔,水乡湖畔地表的泥土不含沙且无杂质,温润干净富有黏性,吸水性强,因此质地细腻,可塑性也较好,人们称这种泥土为“澄泥”。除了材质,吴地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是文人雅士和富商大贾的喜居之地,因此形制多样,雕刻图案丰富。盆形有六角盆、八角盆、直桶、腰鼓、提盆、斗盆、方盆、竹节盆,形状各异。而雕刻图案具有山水、人物、花卉、书画等多种题材,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神韵。


  三、澄泥蟋蟀盆的工艺特点


  澄泥蟋蟀盆在制作方面非常重视选泥用料,讲究选泥、炼泥。泥土的颜色采用黄、青、白三色澄泥,在采取后要露天放置一年,经过风吹雨打自然分解为细颗粒。之后要浸泡泥,将泥中的杂物和脏物泡洗干净,并用竹竿将浸泡的泥块搅拌为泥浆,再用细网过滤除去杂质,要连续搅拌过滤数次才能算是得到可用的泥。但泥仍旧需要晒干或者阴干,将其储存数月后和水练熟成团,才能依据所制盆的大小来使用。


  获得材料实属不易,而在制作方面,澄泥蟋蟀盆更为考验功夫。蟋蟀盆制坯由手工操作,制作时要控制好各部件的水份,这样盆身、盆地和盆盖才能契合,掌控水份出现纰漏,会造成盆盖和盆体不吻合的情况,盆身和盆体也会出现黏连的痕迹。


  如果仅制作一个光盆而不附带图案花纹,蟋蟀盆就会缺少艺术性。蟋蟀盆雕刻是一种点缀,也是给蟋蟀盆款式带来多样性的重要方法。在盆盖、盆地雕刻图案花纹、花鸟虫鱼、书法字体等,是需要扎实的艺术功底的。当然,在蟋蟀盆底部盖上印章也非常重要,这一步通常会在雕刻花样前进行,拓底一旦出现问题,蟋蟀盆就会因脱底而报废。


  烧制蟋蟀盆需要掌握火候,看准时间,如果封窑速度不够快,窑内的余火会烤焦作品。窑必须要足够封闭,需先用文火后用急火,并且蟋蟀盆在出窑后要放入水中冷却浸泡,吸收足够水份。最后还需要将盆反复碾磨,在盆体上进行细致的雕刻,再根据画面看是否需要上色、抛光。蟋蟀盆的制作经历数千年,明清时期蟋蟀盆已经有了相当精湛的制作技艺,不少古书古画上都有一些当时的蟋蟀盆形制样式,很多样式为现代艺人模仿制作,但蟋蟀盆的制作而并非一味地模仿古代形制花样,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理念和样式上,必须要有自身的独特见解,才能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四、结语


  可以说,制作蟋蟀盆并非一蹴而就,每一道工序都对整体作品产生重要的影响。若在制作上精益求精,在盆形和雕刻上创新创作,各个环节都功夫到位,就能让蟋蟀盆整体达到极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如珍《古玩指南》,青岛出版社,2008年出版


  [2]袁中华《蟋蟀盆史话》,姑苏工艺美术,2014年51期


  作者简介:


  周福弟,男,1966年出生于苏州雕刻古镇-木渎藏书,现为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苏州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自小酷爱工艺美术,在父辈雕刻制砚的影响下,16岁从事石雕工艺制作,在石雕工艺品:屏风、笔筒、砚台、茶叶盆、蟋蟀盆、上擅长用书法、风景、动物、人物等形式,经过独特的浅刻、浮雕等。处理手法,达到艺术的完美性,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上荣获金奖、银奖等,并深受海内外收藏家的表睐收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