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意境与运刀之韵——浅谈石雕浅刻屏风的创作

[日期:2019-06-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石雕是一种古老而广泛的雕刻艺术,工艺技法是用刀代笔,将传统国画、书法以各种刀法技艺雕刻在石制器物上,使石与书、石与画相结合,提升观赏和收藏价值。笔者从事石雕工艺制作已有三十多年,对石雕这门古老的雕刻艺术抱有深深的热爱之情,并对石雕创作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此以笔者制作的石雕浅刻屏风作品《中国四大名园》为例,浅谈对石雕创作中作品意境与运刀的一些看法。


  关键字:石雕 屏风 浅刻 书画 意境


  石雕是一种古老而广泛的雕刻艺术,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会使用工具后就对石头进行粗糙的凿刻。中国石雕艺术的萌芽就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地取材,依山就势,凿刻石头以表现部落的图腾或是记事等,石头不易被损坏,因而石雕的形象生动又经久。随着漫长历史的推进演变,石雕艺术的创作也不断地更新进步,不同的时期的石雕作品在类型和样式风格上都有很大的变化。


  艺术来源于生活,石雕囊括了多种艺术形式,从佛教雕像到园林装饰再到工艺石雕屏风,随处可见且造型各异,式样层出不穷,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可以说,石雕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种具有广泛性和永恒性的艺术。笔者从事石雕工艺制作已有三十多年,对石雕这门古老的雕刻艺术抱有深深的热爱之情,并对石雕创作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此以笔者制作的石雕浅刻屏风作品《中国四大名园》为例,浅谈对石雕创作中作品意境与运刀的一些看法。


  一、书画意境


  在石雕爱好者眼中,往往以一件作品所体现出的文化、情趣和韵味,来判断作品的艺术价值。我国的石雕艺术蕴含着一代代石雕匠人的审美情趣和精巧技艺,更融合了各朝各代的历史和艺术的价值,融入了我们的前辈对石雕的情感和艺术才华,因此在题材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石雕屏风所体现的画面大多是精挑精选的图案画面与书法,经过设计、精心打磨雕刻后形成独树一帜的作品,而上面所呈现的画面和书法,必须要有一定的意境才足以夺人眼球。笔者在创作时,一般会运用以下几种设计元素来体现作品的意境:


  留白是一种构图技法,留白更多地被运用到书画创作中,是为了使整幅作品的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的相应空白,从而留有想象的空间。留白并非简单随意地留出空白,而是要在适当的地方配合绘制对象营造出合适的想象空间,笔者在创作《中国四大名园》时,就适当采用了留白技法。在不少雕刻作品中,会刻意雕刻出水纹来表现某块水域的存在,为了避免重复和体现水域的开阔和平静,笔者在设计时采用留白的方式来表现北京颐和园的大面积水域,仅在边缘细微处稍作浅刻以表现细小的水纹,在有限的石材上营造出风平浪静的水域空间,与亭台楼阁和桥面互相衬托,有机结合,增强作品的观赏性。


  在设计时,协调画面布局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四大名园》需要体现园林景色,因此对作品的布局要求较高,如同运笔绘制,在进行雕刻时,整幅石材屏风好比是一块画布,要将园林景色塑造其上,就必须对何处塑造亭台楼阁、山石、草木,以及它们的位置关系,透视关系都要进行考虑,并且要远近适宜,要有空间感,前后呼应。只有将作品布局基本完成才能动刀,这时就要选用合适的雕刻手法来塑造,远处的景色用刻刀勾勒较浅,近处的景色塑造更为细致,刀纹应该较深,这就必须要提到对作品的“运刀”了。


  二、运刀之韵


  除了所雕刻的图案设计之外,判断一块优秀的石雕屏风还必须看整体造型的协调性以及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性,这一点与雕刻技艺有一定关系。石制屏风是雕刻的载体,雕刻是附属,两者应该相互依托,相互补充,两者才能交相辉映,因此要在作品上体现出“刀韵”,必须兼具书画功底和刀法技能。仅懂书法而不善刀法,就无法将书画呈现在屏风上,二者不可缺一。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含有线条之美,书法以笔墨纸为材,白纸黑字,一笔一划,一阴一阳,虚实相生,利用线条可以创造一个独特的空间结构,具有和谐的审美意境。石雕的工艺技法是用刀代笔,将传统国画、书法以各种刀法技艺雕刻在石制器物上,使石与书、石与画相结合,提升观赏和收藏价值。浅刻是许多石雕匠人运用来塑造物象的技艺,在画面深度上讲究一个“浅”字,是一种以线为主,以面为辅,运用线面结合来表现物象形体结构的雕刻技法,要求雕刻师在设计时就要注意设计富有主体感的图案。在创作《中国四大名园》时,笔者采用浅刻技艺营造出中国四大名园的精美构图,将小桥流水,苍松奇石,亭台楼阁完美布局于石材屏风,大气又不失文雅,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浅刻技艺与书画艺术最具有相似点,在石材上浅刻运刀能如同书法、书画中的笔触,以此表现书法绘画纹样和图案中的点、线、面的美感,它能起到加强、丰富作品艺术效果的作用,达到如笔在纸上进行绘制的效果,给整幅石雕屏风带来飘逸灵秀的艺术美感,使人赏心悦目。


  微雕是一种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中国四大名园》前后雕刻耗时半年,笔者在塑造方面为突出园林景物细节,将物象的各部分采用微雕技法来体现细节。瓦片排列整齐,亭台上栏杆与栏杆间的空隙比头发丝还细些,树叶需用放大镜来看清。微雕所表现出来的多为自然界相像的东西,因此十分讲究刀工的深浅,在雕刻时需要注意下刀的精准和力度,落刀时一定要轻而快,刀法需简练,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微雕以小见大,每一刀都对整体画面产生影响,因此在刻作时,要屏息静气,神思集中,一丝不苟,才能达到刀工精细,画面逼真的效果,但往往不出半日就会眼酸背痛,因此这种雕刻技法难度很大,不仅需要较好的眼力,更需要平和的心态。


  三、结语


  若一件石雕作品仅做到书画意境而不善雕刻技艺法,就无法将书画呈现在屏风上;但精于雕刻功夫而缺乏对作品意境的塑造,就使作品不能具有美感,内容无法引人注目。因此意境和雕刻二者不可缺一,我们在创作石雕作品时,要在传统雕刻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书法、绘画、文学、美学等诸多门类的艺术形式,使精湛的传统刀法与书画技艺这两种艺术形态形成相映成趣,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追求。


  参考文献:


  [1]汤钰林主编《苏州工艺美术》,文汇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作者简介:


  周福弟,男,1966年出生于苏州雕刻古镇-木渎藏书,现为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苏州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自小酷爱工艺美术,在父辈雕刻制砚的影响下,16岁从事石雕工艺制作,在石雕工艺品:屏风、笔筒、砚台、茶叶盆、蟋蟀盆、上擅长用书法、风景、动物、人物等形式,经过独特的浅刻、浮雕等。处理手法,达到艺术的完美性,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博览会上荣获金奖、银奖等,并深受海内外收藏家的表睐收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