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雕创新创作

[日期:2019-06-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玉雕的创新创作重在对作品的设计上,设计最为重要的是利用想象力将材料化平淡为神奇,如果能在利用新思路的基础上用料得当,就能使作品的效果统一于经济效益。本文从培养创新精神、量形取材、因材施艺、善用俏色这四个方面,浅谈玉雕创新创作。


  关键字:玉雕创新雕刻俏色


  回顾玉雕悠久的历史,玉雕工艺是一代代玉雕工匠们不断探索、吸收、积累前人的技法和经验,在扬弃的基础上传承发展而成的。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商业性文化也在繁荣发展。一些工匠在创作时,越来越重视材料材质的好坏而忽视雕刻工艺和雕刻技法,不讲究创新设计,甚至一味地仿古做旧。玉雕的创新创作固然必须有继承传统的一面,但继承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地按部就班,笔者认为,优秀的玉雕作品都需要有好的材料、创新的设计和精湛的雕工,三者缺一不可。而玉雕的创新创作重在对作品的设计上,设计最为重要的是利用想象力将材料化平淡为神奇,在利用新思路的基础上用料得当,使作品的效果统一于经济效益,如果一块玉料算不上上乘,但通过好的设计,能提升它的价值;若一块上乘的玉料没有经过好的设计,这块玉料就被浪费了。具体而言,玉雕的创新创作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点:


  一、创新观念


  一件作品的制作离不开设计和雕刻,先有设计方案才能动手雕刻,千百年来,玉雕工匠们在玉器作品上倾注了当时的文化情怀和审美观念,因此玉雕原创设计的表达形式和表现方法,与时代的发展和审美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必须提倡创意创新,创作出有时代个性标志的作品。


  一方面,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这个快节奏时代,“走近生活”往往被忽视或者遗忘。在过去,我们创作时会深入生活取材,对一些适合融入雕刻的景色、场景进行写生,回到工作台前再加以整理并用于玉雕创作中。后来写生基本会被照相机取代,但取材依旧具有独特性,仍取材于生活。但到了网络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许多年轻人在创作时只要从网上搜索下载图片,就能获轻松得创作的素材,这样做确实能省钱省时,但这样的设计无异于是“制作”。“创作”与“制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创作的过程是自主创造的过程,需要结合以个人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眼光。而制作的过程是将原材料转换为另外一种样式展现的过程。可以说,创作的过程更为严谨、细致,融入玉雕工匠的审美感受。素材千人一面,某一图片或某一素材被重复使用,作品就缺乏创新,品类就缺乏多样性,久而久之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秉承创新精神的同时,勿忘传承传统工艺。玉的传统制作技艺和经验一脉相传至今,唯有把握传统中具备审美活力的最精彩部分,才能做到真正继承传统。传统玉雕艺术具有传统绘画和书法的精髓,极具工艺性和艺术性。但一味泥古的模仿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要将传统玉雕好的一面同当代审美相结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才能将传统继承下来。


  二、量形取材


  每块玉料都有特点,在大小形状方面各不相同。玉雕工匠一般在雕刻前对玉料进行各方面的观察,摸清它各个部位的大小和形状,将料看透,要先依据材料的形体进行构思设计,充分思考选用什么样的造型形象、用何种形式和手法来表现题材,才能做到最小的浪费。而针对形状较小的玉材,有“小料大作”的说法,指的是小材需要作大,一块体积体量小的玉料,只有通过巧妙地量形取材,才能在视觉和情感上营造出一种由小见大的空间感。


  量形取材还要考虑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即构图需饱满,层次需分明。构图布局在设计中非常重要,要想使作品的构图布局和谐饱满,产生醒目、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必须要做到将审美的要素组成一个整体,以此打破平面、单调的层次设置,利用玉料的立体感营造出空间,才能给予欣赏者觉上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在视觉空间方面传递出饱满重叠的效果。给观赏者带来一种久观不厌的感受,并从作品中获得艺术享受。


  三、因材施艺


  因材施艺是是玉雕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原则,由于玉料的产地各不相同,根据产地的地理环境和起购变化,各地产的玉料成分也有差别。玉料的属性,即玉料的软硬、色泽、任性等,对作品创作考虑的刀法技艺、题材形式有重要的影响。譬如说有的玉料因为开采形式的差别,形状体积非常细碎,这种玉料就不适合做雕刻件,一方面是体积小,另一方面是内有碎纹,雕刻易碎且用工大,不如打磨成珠串形式,反而显得精致不浪费。


  优质的玉料价格不菲,玉的品类各不相同,根据原材料的质地、特性、纹路制定不同的雕刻工艺,可以做到省工省料。


  四、善用俏色


  各种玉料都具有基本色调,白玉为白色,黄玉为黄色等,但由于玉是天然的,是大自然的产物,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不免会因为自然条件和中可能会夹杂着多种色彩,没有规律和固定形状。例如一些白玉中我们会看到混杂有黄色的色块,或是有黑灰色的斑点。这时,如果玉雕工匠善用这些色块或斑点,整件作品不仅不会因为这些斑点而掉价,反而会因为运用色彩技艺而增加它的价值,这种方法就是俏色巧用。


  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在制作时仔细观察俏色形体部位,来确定是否要“剥料”。一些玉料的斑点色块浮于表面,形体部位明确,就可以运用色彩的技艺,对制作途中出现的优劣颜色随机应变巧用。但有些巧色部分未能明确,就需要先进行剥料,将玉料的粗皮、杂石等去掉,进行对玉料的取舍,才能看清俏色的部位,再根据玉料的整体情况来进行设计。


  五、结语


  玉雕作品的创新创作,需要玉雕工匠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观念,积累平时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知识,从而形成创作形象的造型和设计画面,才能巧妙地利用玉料的外形和颜色,确定构思题材内容进行合理布局,使整件作品的设计制作恰到好处,化腐朽为神奇。


  参考文献:


  [1]帅德權《巧夺天工的俏色及其分类雏议》,中国宝玉石,1994年02期。


  [2]林志贤《玉雕俏色艺术价值与前景分析》,天工,2016年05期。


  作者简介:


  朱阿多,1969年出生于苏州光福。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沧浪分会理事长。自1988年开始学艺,从1990年起自创开办光福立新工艺品厂,经营玉雕,以明清器皿,动物,山水雕为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