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史起源于古人类的手工艺创造。手工艺创造在漫长的人类发展文明里支撑着人类的生存繁衍,维系着人类的社会秩序,成为界定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风向标。本文从历史及生活角度解释了金属工艺品的形成过程,珐琅工艺是如何从不同种类的金属工艺发展演变而出的,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工艺全面而详细的介绍了景泰蓝的几种工艺特征。
关键词:礼器、工艺美术、金属工艺、景泰蓝、珐琅、掐丝、烧蓝
个人简介:申震,1975年2月9日,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制作与研发工作,工作内容包括:景泰蓝、珐琅珠宝首饰、珐琅手表...有多年从事珐琅烧制的经验及专业釉料研究基础,精通工艺、材质与艺术表现手法。
设计作品参展、获奖
1、设计制作作品《唐韵》景泰蓝蒜头瓶获得2019“漆花杯”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铜奖;
2、设计制作作品《呦呦清雅》景泰蓝金漆捧盒获得2019“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青岛赛区)银奖;
3、设计制作《叶叶红》景泰蓝玉壶春瓶获得2019“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铜奖;
4、设计制作《青韵》景泰蓝赏瓶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
景泰蓝的工艺特征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史起源于古人类的手工艺创造。近代多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手工艺品,其中青铜器、陶器、漆器、金器、玉器等手工艺制品尤为精致。
从这些手工艺品的造型、纹饰、材质与工艺制作中,可以清晰地解读到当时的社会状态、生产力水平、手工艺在发展中的价值,以及人们的生活习俗、宗教观念、文化意识形态等信息。
手工艺创造在漫长的人类发展文明里支撑着人类的生存繁衍,维系着人类的社会秩序,成为界定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风向标。
纵观人类发展史,尤以古代丝绸之路上,我国的手工艺品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商品,承载跨越中华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等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见证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与交融,成为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商至汉代初年,是我国金银细金工艺的发展初期。靠天吃饭的农业种植生存方式形成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促使农耕文化提高了对祭祀礼器的需求,故商代青铜器皿制品尤为精致巨大。
春秋战国时期,边境战争不断,人民对自由安宁生活的渴望,深深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金银制品被竭力开发且工艺精湛地运用在宴会用器和衣冠服饰上,以此彰显其主人的显赫地位和社会身份。此间大量的实用手工艺品为后来金银细金工艺形成的独立体系并逐步成熟完善,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秦朝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专制尚武的社会环境,制约了文化的发展。加之秦朝历史不长,此间的金银细金工艺未见有多大的发展。
汉武帝时开辟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从境外流入大量黄金,成为制作汉代象征权位的印玺和货币的主要贵金属来源,再加之黄金易存保值的的双重优越性,使之变成当时官宦之家敛财的重要手段,故桎梏狭长了汉代金银制品像其他艺术一样可以独立发展的空间。
数百年的战乱分离造成人类不安定及混乱的状况,使更多的人意欲寻求宗教作为心理慰藉。至唐朝时,国家经济力量雄厚,宗教兴盛,科技发达,相对宽松且安定的社会环境吸引了各国人士的聚集,形成了不同文化交汇。特别是文化艺术的发展更加丰富而多元化,金银细金工艺也深受该时期社会经济、思想及科技、人文环境的影响。此间佛教文化对中国学术领域产生很大的冲击,考古发掘出此间的金银细金手工艺品都留有佛教文化元素-莲纹图案的痕迹;战乱还导致人口的迁徙流动,形成民族之间及南北文化之间的交融,金银细金工艺增加了多种动物造型,具有明显游牧民族风格的憨犷动势;南方文化的水润与细腻,细致繁复了植物纹的品种,且让金银细金手工艺品具备了细碎、重局部审美的倾向。
宋代理学兴盛,当时盛行的顺天理抑私欲的思想不仅出现了金银细金工艺品金少银多的现象,还影响了其工艺的整体艺术风格。宋代金银细金工艺呈现清秀细腻的主要特征,源于南宋建都在南方,使南方的气质作派成为宋代文化神韵的主导。其时市民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一支,形成了新的文化格调与审美情趣。使宋代金银制品的造型、图案多清晰、明确,视觉明朗的高浮雕趋多,使其制品的每一线条都透着几分冷静与理性的严整,体现出一种不同于达官的富贵气。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非汉族统治的历史时期。蒙古族统治者热衷于扩张疆土,重兵权与管理权而忽略了文化的发展。故金银细金工艺品并没有多少蒙古文化的印迹,相反在外域文化的影响下,其时金银细金工艺品还引进了外来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技术。(据史载它产生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指菻,是一种东罗马帝国和西亚地中海沿岸制造的搪瓷嵌釉工艺品,这种工艺品被称为“指菻嵌、佛郎嵌、佛朗机”也就是“拂菻”,后来因为景泰蓝的出现,改名为珐琅。珐琅称艺术搪瓷,是指将玻璃质珐琅粉末结在基质表面形成的复合工艺品。充分混合的珐琅能够带刺超乎寻常的微妙色泽,堪比水彩。不过这些步骤繁复,需要时间和耐性。)元代的金银细金工艺品开始具有名师名品的效应产生。从过去历朝历代的专政审美取向与一个阶层代表的单一代表取向逐一被元代年间名师名品的出现,个性化产品的增加所取代。
明代建立后,全国有30多座规模较大的工商业城市成为手工业中心,广州、扬州、北京更是金银细金工艺制品的主要产区。到了景泰年间,臻于鼎盛,其时的金银制品工艺特色为精密、纤巧、喜镂空。以仿制、翻新为主,掐丝珐琅器釉色明亮,对比强烈,发展出绚丽多彩、富有民族气息的艺术风格,产出大量以‘景泰年制’的珐琅制品,故当时以‘景泰蓝’之名冠于掐丝珐琅手工艺制品,并盛行与今。
在漫长的历史潮流中,金银细金手工艺制品身处清朝时,其工艺艺术特色和艺术手法都达到了一种空前的繁荣。清朝金银制品视觉繁复,以花丝工艺为主,似有西方中世纪巴洛克艺术之风。近代考古挖掘的大量清朝金银制品的特点均是喜满饰,少留空白;多用錾刻工艺,纹饰喜立体、厚重;金银工艺与宝石镶嵌结合;花丝工艺舍弃了明朝崇尚的玲珑剔透,改为追求工艺难度与视觉的繁复华丽,尽显华贵及寓意吉祥。
清朝末年,外强入侵,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结束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资本主义工场和近代家庭手工业得以大量发展,20世纪30年代前期,景泰蓝手工业的生产一度达到近代历史上的最高峰。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摧残下,手工业经济极为萧条,从业者生活失去保障,一些独特的传统技艺濒临灭绝,许多传统行业衰落甚至消亡,景泰蓝手工艺技术亦趋于崩溃边缘。
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介入景泰蓝手工业的抢救保护和专家们的亲自指导下,北京珐琅厂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景泰蓝制品在2006年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下,以景泰蓝行业龙头企业北京珐琅厂为首的几代名匠们在继承、保护优秀传统工艺的前提下,不断革新古老的景泰蓝工艺技术。经过反复实验,摈弃旧有笨重的手工操作,引进和采用新工艺技术,部分工序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新的科研成果也陆续问世。
现代珐琅工艺兼容并蓄,集掐丝珐琅、錾胎珐琅、锤胎珐琅、透明珐琅、透光珐琅、画珐琅等技术于一身。
1、掐丝珐琅是金属胎珐琅工艺的一种。掐丝珐琅,其制作一般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掐丝珐琅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由于其在明代景泰年间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又一般多外饰蓝色釉料,故习称景泰蓝。当然它也有饰红、浅绿、深绿、白、葡萄紫、翠蓝等色。掐丝珐琅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1.制胎,即以红铜板制出器形;2.掐丝,即将压扁的铜丝依设计饰纹粘牢于胎体;3.烧焊,将其再次焊接牢实;4.点蓝,依饰纹中颜色依次上釉彩,先点地,次点花,再点蓝,后加亮白;5.烧蓝,点一次蓝即烧一次,重复多者可达3次;6.磨光,以细砂石、黄石及木炭分别逐次打磨光滑蓝料与铜丝的粗糙处;7.镀金,即抛光除锈的最后一道工序。其艺术特点可用形、纹、色、光四个字来概括。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2、錾胎珐琅 錾胎珐琅是用金属雕技法制胎的珐琅工艺。錾胎珐琅是在金属胎上錾出花纹,使纹样轮廓线起凸,在其下陷处填充珐琅药料,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呈现宝石镶嵌的效果。元明时称为“拂郎嵌”。 錾胎珐琅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前的埃及。后传至欧洲,元代由欧洲传入中国。元代錾胎珐琅,尚未见其遗物。
3、锤胎珐琅 锤胎珐琅,珐琅器品种之一。锤胎珐琅有的刻意追求立体的宝石镶嵌效果。按照图案纹饰的设计要求,以金属锤蝶(花)加工技法对金属胎进行加工处理,从而锤出图案花纹,然后在其纹样的凸出部分留出平底点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花纹的凹下部分不填施釉料而代之以镀金装饰,用金色来衬托点施珐琅的花纹,再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有的作品在使用珐琅釉料装饰花纹的同时,还镶嵌绿松石、红珊瑚等各种宝石。这样,在金光灿烂的铜镀金装饰衬托下,五颜六色的珐琅釉料和晶莹闪烁的各种宝石交相辉映,器物表面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立体艺术效果。
4、透明珐琅 透明珐琅,珐琅器品种之一。在金属胎上用金属錾刻或锤花技法锤錾出浅浮雕,再罩以具透明或半透明性质的珐琅釉,经烧制后,显露出因图案线条粗细深浅不同而引起的视觉上明暗浓淡的变化。透明珐琅是在錾胎珐琅衰落时开始兴起并发展起来的。以清乾隆年间广州制造的透明珐琅最为著名。金属珐琅工艺的一种。系在锤成形的金属器胎上罩以透明或半透明的珐琅,再经焙烧而成。13世纪末,由意大利工匠发明。14世纪法国巴黎出现了多彩的透明珐琅器。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实物是清雍正年间 (1723~1735) 的银烧蓝五福捧寿八方盒,已有宝蓝、浅蓝、浅绿、红、黄、白等色珐琅,透明性良好,色调爽朗透沏,属成熟期产品。故其起源应不晚于17世纪末。透明珐琅因其融点不同,可分为高温熔融的硬透明珐琅和低温熔融的软透明珐琅。硬透明珐琅的透明度极好,如晶莹闪烁的宝石,有蓝、绿、黄、红、紫等色,当时只有广州可以生产;软透明珐琅呈半透明状,光泽似水晶,有蓝、绿、紫、黄、粉红等色,各城镇银楼均可烧造,制成银首饰传播民间,亦称银烧蓝、烧蓝或银蓝。器型有盒、盂、盆、觚、香囊、香筒、手炉、烛台、灯、翎管以及麻姑献寿、天女散花等,也有兼用嵌珠、石等工艺的。
5、画珐琅 画珐琅又称“洋瓷”。据清代蓝滨南在其《景德镇陶录》中记载,画珐琅是以金属铜做器骨(胎),用五颜六色的瓷粉(珐琅釉)经烧制而成。简单的说,就是先于红铜胎上涂施白色珐琅釉,入窑烧结后,使其表面平滑,然后以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绘饰图案,再经焙烧而成。画珐琅富有绘画趣味,故又称“珐琅画”。画珐琅工艺在珠宝首饰中系统的应用、形成一定艺术风格而又达成一定艺术高度的经典的品牌目前只有奥地利的Frey Wille。透光珐琅 透光珐琅又叫镂胎珐琅。有让天光照进之意,因为胎体为镂空形式,两面通透,且用料为透明珐琅。在一定的的光线下就像教堂彩色玻璃花窗的效果,金属丝就像花窗上的线条,故名透光珐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