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要绣好一幅画不易,要绣好一幅名画更不易;刺绣艺人必须要懂得画理,并理解画家的笔法,同时还要具备过人的刺绣技艺,才能成功。笔者以绣制宋代《千里江山图》为例,从选材、勾绷、配色、绣制四个方面论述了创作的过程和自己的感悟。
关键词:刺绣《千里江山图》创作
我在这十几年里,创作了多幅作品,但让我最满意的还是我在2018年创作的苏绣《千里江山图》。
该作品是根据宋代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绣制的。《千里江山图》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画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绢本,青绿设色,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知系王希孟所作。王希孟(1096年-1119年),北宋晚期著名画家。他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被召入禁中文书库,奉事徽宗左右。宋徽宗慧眼独具,认为:"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青绿山水画的巅峰作品,作品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更加清雅秀丽。作品生动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当我看到这幅画时,我便产生了创作激情。于是我选择了其中最为精彩的一段来进行刺绣创作。但是,要将一幅青绿山水画变成一幅苏绣作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绣好这幅作品,我在选材、勾绷、配色、绣制环节上化费了很多心血:
一是选用底料。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虽说绣制高端刺绣作品,一般都用纯蚕丝的底料,但这么多的面料当中如何合适地选用适合《千里江山图》的面料呢?于是我特别请教了我们古吴绣皇的设计部门老师并和他们一起反复研究,最后采用了真丝底料中的塔夫绸,这种底料比一般的真丝底料厚一点,密一点,对我绣制山岭与斜坡、远近山石的层次更加合适。
二是勾绷。在上好底料的绷架上进行勾绷,是每个刺绣艺人必备的基本功。勾绷时首先要注意笔的轻重,因为笔的轻重决定了绣品的深浅。笔的粗细注定了绣制时主次层次和树杆与树叶疏密。但在勾制千里江山图时,虽能理解其中的道理,但在真正地实际操作中还是会碰到一些问题,比如远近的山用实线画出来吧,绣制时盖不住,不画出来吧没有位置,于是尝试了很多种画法,最后用断断续续的画法,分粗细、轻重把它钩画出来,这样便于在刺绣时运用虚实针法更加表现完美。
三是配色。配色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审出色彩的“冷”、“暖”、“深”、“浅”和布局中的“远”、“中”、“近”去选用配用色线。这副作品中虽看似颜色不是很多,但要处理里边的细节必须用颜色的细微变化来表达,选用一种颜色时,例如石青和石绿,都需要从深到浅的十到二十几个线色,每套颜色与颜色之间转换好共要五十几套。
四是绣制。绣制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绣制此画时我采用了乱针绣、三角针、虚实针、三散针、滚针等针法。绣制天空时,采用虚实针从上到下,从密到疏慢慢变化、转换,并在疏密之中求变化。水际中的亭台楼阁、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用平绣、绞针绣制,并整确保整体的形状准确、生动,层次感强。湖水中的波浪用滚针表现,用绞针薄薄绣一层,使湖水中平静的湖水上略有一层层波浪在拥动,其中人物用三散针法绣制,表现人物的细腻、立体感、形态、生动。连绵的群山冈峦,我采用了乱针绣、三角针、绞针绣制,整体画面前后层次分明,山与山岭之间用不同的几套色彩由深到浅,由密到疏,粗细不一的丝线绣制。运用小乱针表现上层峰峦叠峰、逶迤连绵、井然有序、层叠婉转、层次丰富,并根据画家的墨色深浅、色彩的变化用丝线的粗细,针法的变化、疏密、虚实。一座座壮丽的山峰,灵活的表现出来了,色彩自然清淡,变化丰富,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千里江山图终于完成了。但在裱画之前我把整个画竖起来看看,怎么感觉整幅画的气势雄阔感没有那么理想呢?山石肌理脉络也不是很有力,可我细心反复推测,仍无头绪,我就请教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沈德龙大师。他看后说,此画是画家用矿物质颜料一层一层敷染上去的:第一层用水墨作粉本,第二层用赭石上色给后边的绿色作铺垫,第三层用石绿上色,第四层还是绿色,但不用其它颜色在其上叠加,层现出来极其丰富的色彩,第五层用蓝上青色,这样层层相加才完成此幅画作。因此我们今天刺绣此画的道理也要相随其法,也要分层加色逐一变化,才能使得作品立体感层次感更加的强,才能把山石肌理脉络层次表现出来,这些话对我受益匪浅,恍然大悟。
于是,我在沈德龙大师的指点下,又对《千里江山图》进行再次创作,分别以画中山石墨色用针线勾皴,后施青绿色线,用石青石绿深浅色线层层绣制山峦顶部,显示青峰,层叠婉转。绣制时打破了传统刺绣的绣法,以针代笔,以线代色,根据画家墨色的深浅、色彩的变化,用丝线的粗细,针法的变化一层层加色,依并次将针脚由长变换到短,让一座座壮丽的山峰质感庄重雄阔,疏密过度的细腻精到,色彩自然极具工笔的质感与笔感,一幅苏绣《千里江山图》终于绣成了。绣作将宋代大画家王希孟的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画意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绣品中,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壮丽。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绣出了一幅祖国壮丽的锦绣河山。
作品的成功,使我深受教益:要绣好一幅画是不易的,要绣好一幅名画更不易;刺绣艺人必须要懂得画理,并理解画家的笔法,同时还要具备过人的刺绣技艺。在今后苏绣创作过程中,我要继续不断学习针法技术,提高自己的创作技巧。同时要努力学习绘画技术,增进对画理、画法的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进步,苏绣技艺也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
作者简介:
吴育琴,女,生于1979年1月,苏州人,高中文化,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姑苏高技能重点人才。现为古吴绣皇公司技术总监。绣艺精湛。其代表作品:《秋色》、《龙凤福字》、《前程万里》、《富贵牡丹》、《丰收》、《天女散花》、《唐卡》、《“千里江山图”局部》等,先后获得国家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银、铜等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