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紫砂壶在我国古代具有非常高的地位,是时代的代名词。在我国几千年的工艺美术发展历史中,紫砂壶的作用不言而喻。紫砂壶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是生活与美学结合的产物,与人们的生活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为社会提供了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的服务。紫砂壶不仅是生活用品,更是具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本文通过对紫砂壶对其他艺术类型的借鉴和创新进行论述,希望对促进紫砂壶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紫砂壶;艺术类型;创新借鉴
引言:紫砂壶是紫砂工艺品中的主体,自明清以来就在全国范围内盛行,甚至被世界各地所熟知,可以说,紫砂壶见证了明清两朝的发展衰败史,其造型和色彩的变化映射出了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生活以及人们审美的逐渐转变,是对当时社会生产水平和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根本反映。因此,论述紫砂壶创作对其他艺术类型的借鉴和创新,对我们了解明清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紫砂壶的发展轨迹
在不同的年代,陶瓷产品的造型存在着风格和艺术特点上的差异,例如:商朝就比较注重威严、周朝重视礼仪秩序、战国清新、汉朝凝重、宋代理性美、明朝的敦厚和清朝的纤巧等[1]。而到了现代,紫砂壶的造型和装饰又发生了变化,以明清紫砂壶造型为基础,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元素,装饰美成为了现代紫砂壶的主要特点,这体现了紫砂壶设计师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借鉴,也从侧面反映出紫砂壶艺术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传统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弘扬。
无论在什么领域和时期,创新与发展都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是无法被分割的整体,创新和发展具有相同的轨迹,这一点是无法被否认的,除去创新之外,借鉴和利用同样可以推动发展,是推动发展的方式之一,而从属于陶瓷范畴的紫砂陶,显然就具备了借鉴和创新的特点,是陶瓷艺术借鉴和创新传统工艺品的代表。
二、紫砂壶创作对其他艺术类型的借鉴与创新
(一)紫砂壶创作对自然事物的借鉴与创新
紫砂泥是制作紫砂陶的主要原材料,这种材料具有诸多方面的优点,例如:可塑性强、透气性能良好,并且利用该紫砂泥制作的紫砂壶,在具备实用价值的同时,还兼具收藏和艺术价值,致使紫砂壶成为了紫砂陶的代表[2]。大自然和其他相似器具都是紫砂壶造型的起源。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陶瓷造型,例如:充满生活情趣的彩陶、充满质感的青铜器以及其他器皿,这些器具无不彰显着商朝的威严和凝重,是历史的载体。从自然层面上看,紫砂壶中的《树瘿壶》,就是设计者对自然造型的借鉴和创新。自然是树瘿壶造型的设计来源,树瘿壶的设计者通过对大自然进行观察,对花草树木局部形态的特殊性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且将这种兴趣转化为了创作动力,这也是树瘿壶的创作由来,树瘿壶也因此成为了紫砂壶的早期造型的代表之一。
(二)紫砂壶设计对青铜器和瓷器的借鉴与创新
正如同艺术来源于生活那样,紫砂壶在设计和发展过程中,同样对普通煮水壶的造型进行了借鉴,例如:1984年在我国南京出土的紫砂壶--紫砂堤梁大壶,其创作所借鉴的对象就是普通的煮水壶,只不过使用了紫砂材料制作,这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紫砂壶,从侧面反映出紫砂壶的造型也是逐渐发展和变化的。正如我们见到和了解的那样,不同时期的紫砂壶,其造型都是在模仿借鉴和创新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紫砂壶造型借鉴的对象有许多种,常见的包括青铜器、金属器、玉器和其他种类的陶瓷器,其借鉴的对象数不胜数。紫砂壶的造型发展史,不仅包括其本身含有的创新意识,更是体现出借鉴和利用其他工艺品造型的痕迹。在紫砂壶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对商朝青铜器的造型进行了借鉴和利用,例如:明朝大彬所创作的《如意三足圆壶》就是紫砂壶借鉴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其借鉴的对象是青铜器中的三脚鼎造型,这种紫砂壶的造型十分优美纤巧,可以带给使用者良好的体验。
紫砂壶创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已经不再将借鉴和模仿的内容限定为大体造型,对于细节设计也十分关注。例如:晋朝的黑釉鸡头壶就是紫砂壶壶嘴设计借鉴的对象之一,这种陶瓷工艺品以其独有的造型特点,为匠人设计思路的拓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雕塑手法与紫砂壶造型设计手法融为一体,成为了制作紫砂壶壶把和壶嘴的素材之一。现代的龙团壶,就是对古代雕塑手法的还原体现。
1.紫砂壶创作对青铜器造型艺术的借鉴和创新
造型艺术是紫砂壶的灵魂,紫砂壶拥有丰富的造型形态,但这些造型形态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于生活和自然[3]。紫砂壶造型的来源主要包括:青铜器、古陶器、古器物、瓜果花木、实用器物和几何图案。而在这些来源中,最为关键的是仿青铜器,可以说,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造型艺术是紫砂壶造型艺术创新发展的基础。
我国青铜器发展历史悠久,在商周达到了发展的鼎盛时期,青铜器起源于生活,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价值,青铜器上反映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意向,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精巧,将我国古代匠师巧夺天工的能力,彰显的淋漓尽致。致使青铜器成为了紫砂壶创作者模仿和借鉴的对象。为进一步佐证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古代紫砂壶设计大师的作品中窥探一二。例如:时大彬作为我国紫砂壶艺术风格和设计工艺的奠基者,他所设计的紫砂壶作品“如意纹盖壶”,其外形为三足鼎形,与我国商周时期的三足青铜鼎造型极为相似;而徐友泉的“仿古盉形壶”,模仿的对象就是周朝时期的青铜酒器。由此可见,明朝紫砂壶创作对于商周青铜器造型艺术的借鉴十分广泛。
2.紫砂壶创作对雕塑造型艺术的借鉴和创新
装饰工艺的采用,使紫砂壶观赏和艺术价值大大提升,以宜兴的紫砂壶为例,由于紫砂壶在制作过程中不会施釉,因此,对制作水准和装饰技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紫砂壶也因此成为了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反映。
纵观紫砂壶500余年的发展历史,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风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紫砂壶身上,我们可以发现时代的轨迹。装饰艺术对于紫砂壶创作和设计的影响不可谓不大。紫砂壶艺术的装饰发展形成了许多类型,例如:雕塑、印花、浮雕、剔红和纹胎等。
雕塑艺术在陶瓷中的应用时间非常久远,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十分流行,而秦兵马俑的出土,证明了秦朝时期的雕塑艺术已经趋于成熟状态。
紫砂壶创作和设计的过程中,对于雕塑技艺进行借鉴和创新,尤其是在壶嘴造型设计方面应用十分普遍。这种造型设计手法经过多年发展,在紫砂壶造型设计中取得了一定的地位。紫砂壶造型设计之所以借鉴雕塑艺术,与其制作材料具备的特点是分不开的,紫砂泥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但是明清两朝并未充分发挥出这一特点。在明清时期,由于受到当时技术和设备的影响,匠人们对紫砂泥的质量并不看重,也不能对烧窑温度进行准确的把握,紫砂壶的制作技艺属于一种经验的传承,一些十分精美的紫砂壶大都会在文人圈子里流传,致使雕塑艺术在紫砂壶创作设计的应用,被局限于花货装饰之中[4]。但是到了近代以后,科学技术被应用于紫砂器具的制作之中,提升了紫砂泥的质量,其可塑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再加上当时雕塑市场的热潮,推动了紫砂雕塑的发展,促使紫砂雕塑成为了紫砂壶以外的紫砂产业分支。随着紫砂雕塑的发展,雕塑艺术技法逐渐被应用于紫砂壶造型设计之中,大量的花货紫砂壶也由此而生。这种紫砂壶在结构上与普通紫砂壶并无二样,但却具有紫砂雕塑的韵味,这种独具特色的紫砂壶也因此受到了匠人们的重点关注,雕塑艺术在紫砂壶创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甚至一些改革派的创作者认为,传统紫砂壶造型形态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了,应该打破传统造型对紫砂壶发展的限制,自由灵活的对紫砂壶造型进行设计。但结果表明,这种想法有些不切实际,人们还是更热衷于传统紫砂壶的造型结构,不过这也算的上是一种创新和尝试,开拓了其他匠人的思路,并衍生出了一种将雕塑形态作为主题,遵循传统紫砂壶结构的紫砂壶作品。例如:生肖系列的紫砂壶就是其中的代表,在设计过程中大量应用了雕塑记技艺,颠覆了传统的紫砂壶设计理念,促使茶壶成为主要的装饰形象。
3.紫砂壶设计对玉器造型的借鉴和创新
玉对我国来说具有十分重要且特别的意义,我国是发现和使用玉最早的国家之一,玉也成为我国制作工艺品的重要原材料之一,玉器与人们的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为人们设计新形式的工艺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中,在我国古代,南方衍生出了一种良渚文化,而玉琮就是该文化的代表工艺品,玉琮的造型,对应了天圆地方,十分的典雅。紫砂壶设计者,在设计和制作紫砂壶的过程中,对玉琮的造型进行了借鉴和创新,其中的代表作品有琮壶和玉琮壶等。与其他朝代相比,明朝的工艺品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规整性;二是敦厚性。明朝工艺品设计者会在家具、陶瓷等工艺品造型设计之中,将这两个特点融入其中,明朝紫砂壶设计也同样受到了这种设计设计风格的影响,并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紫砂壶艺术品。例如:长方扁壶、方壶、廉斋壶等。推动了紫砂壶设计和制作技术的发展,促使紫砂壶的造型实现多样化的演变。
(三)明代后期紫砂壶设计对其他艺术类型的借鉴和创新
自时大彬拓展了紫砂壶设计方向之后,紫砂壶设计领域涌现出了大量的杰出设计大家。部分设计者在传承时大彬设计手法的基础上,在设计过程中融合了自身的情感,并对其他艺术类型进行了借鉴,极大的促进了紫砂壶设计技艺的发展。比如明朝著名紫砂壶设计家欧正春,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是时大彬的得意门生,但是他创作的特点则与老师有所不同,他在设计紫砂壶的过程中,喜欢将花草植物的形象作为借鉴,其所设计的紫砂壶充满了自然的气息。由他主导而建立的“欧窑”在宜兴地区十分知名。欧窑制作的紫砂壶,善于模仿其他名窑的釉色,其所制作的紫砂壶也为人所称道。
还有一部分紫砂壶艺术家,对时大彬设计的汉方壶进行了借鉴和模仿,创作技艺非常之高,一些紫砂壶爱好者都无法分清真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时大彬作为紫砂壶开创者的独特地位。
到了明朝后期,紫砂壶艺术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尤其是惠孟臣所设计的紫砂壶与前人所设计的紫砂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对于古代文化进行了借鉴。他喜欢在紫砂壶的壶身上镌刻书法。这种造型上的借鉴和创新也开创了紫砂壶设计的新潮流。
(四)清代紫砂壶设计对其他艺术类型的借鉴和创新
进入清代以后,由于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紫砂壶的造型设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在清朝雍正年间,紫砂壶造型艺术发展陷入了瓶颈,繁琐和堆砌之风盛行,这段时期的紫砂壶丧失了工艺品的艺术价值。但是,清朝与明朝相比,在研究和评鉴工艺品方面要优于明朝,涌现了许多研究理论。例如:《陶说》、《陶雅》等,紫砂壶造型设计同样深受陶瓷理论的影响,为了实现对其他艺术类型的借鉴和创新,通过理论研究的方法,对紫砂壶的造型进行合理的总结,致使紫砂壶与其他工艺品相比,表现出了十分特别的创新设计氛围,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风格不变,紫砂壶民间设计者,借鉴了多种艺术类型,设计并制作了诸多充满朴素大方和各具特点的紫砂壶工艺品。二是当时的浮雕和捏塑技巧被大量应用于紫砂壶造型设计之中,进一步提高了紫砂壶的美观性,与此同时,各种艺术字体也在壶身上体现,例如:福、禄、寿等,而且还有一部分设计者采用珐琅彩工艺,对壶体进行装饰,增加了紫砂壶的华丽感。可以说,紫砂壶造型设计技术在清朝实现了百花齐放式的发展,这种状况是其他艺术类型工艺品从来没有过的。究其原因,第一,民间紫砂壶设计者,在继承前人的技艺,保留了传统的创作和设计习惯,因而无法完全接受清朝的满文化,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想要保留紫砂壶传统的艺术风格。第二,与其他陶瓷工艺品相比,紫砂壶对于工具装备的依赖程度偏低,设计者对于紫砂壶的造型变化有着绝对的掌握,这就赋予了紫砂壶以造型多样性的特点[5]。
结论:综上所述,紫砂壶的发展时间长达五百余年,在五百余年的发展时间中,紫砂壶创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借鉴到创新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了民族文化的代表,反映了社会时代的变迁。它所带给人们的是借鉴丰硕和创新发展,在工艺品发展历史之中,紫砂壶的地位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陈祖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论紫砂壶“沙漠之恋”的创作感想[J].江苏陶瓷,2019,52(01):76-77.
[2]陈美蓉.慕君子之品塑心中梅桩——谈紫砂壶创作[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8,52(10):108+111.
[3]徐锴.紫砂壶设计中的工笔花鸟审美元素[J].大众文艺,2016(08):113.
[4]吴利群,蒋亚芳.从《游龙供春》谈紫砂壶的几个特性[J].山东陶瓷,2015,38(02):43.
[5]蒋雪峰.关于传统紫砂壶制作和创作中的几点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03):125.
作者简介:熊正根,男,1972年生于江苏宜兴,
荆羡文化研究中心总工艺师,江苏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