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扬州刺绣作品多以文人画作为刺绣母本,擅长表现笔墨情趣、心府灵境。扬州刺绣得益于扬州文化,又将自身融入到扬州文化之中,彰显出厚重和精致的地域文化精神。文章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维度解析了扬州刺绣写意风格的成因,以扬绣代表作《麻姑献寿》为例,诠释了扬绣不拘泥于技法,重画意、重简、重墨趣,着重于抒情达意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扬州刺绣、写意、风格成因、《麻姑献寿》
扬州刺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写意”题材为特色,着力追求笔墨情趣和文化内涵,具有雅逸传神的艺术风格。
自古以来,扬州城经济繁华、文化兴盛,刺绣技艺活跃在当地已有两千年多年的历史。就当代的扬州刺绣而言,艺术风格和特色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出现和发展都有其内部和外部的推动因素,“天时地利”作为外部环境是孕育扬州刺绣的阳光雨露,那么“人和”作为内在因素就是扬州刺绣孕育和发展的基础。
天时——上世纪50年代末期,解放后全国上下百废待兴,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经济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与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复苏。在当时的社会大形式下,政府有意识地对地方民间工艺进行保护与复兴,同时源于市场审美需求的转化,刺绣产品由实用性向观赏性发展。在“大鸣大放,百花齐放”的社会大形势下,扬州刺绣的老前辈、扬绣风格的创始人与开拓者陆树娴大师领衔开始探索扬州刺绣的新风格,大胆选取写意画、文人画作为刺绣题材,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提升技艺,在创作中汲取地方文化的营养,凝练艺术特色,提升了影响力。
地利——扬州这块土地上的刺绣艺术历史悠久,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这和扬州古城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不无关系。扬州盐商、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曲艺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数不胜数的文化遗产,形成独树一帜的“扬派文化”,也为孕育扬绣写意风格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创新最直观的表现在对绣稿的大胆选择,主要来源于清中期扬州当地著名画派“扬州八怪”的精品画作。这些画作笔风潇洒老辣、个性鲜明,具有清雅的风格和丰富的审美情趣。画面兼备深远的意境和美好的寓意,反映了扬州的地方文化精神与内涵,且适合将扬州刺绣技艺的运用发挥到极致。任何艺术的内在生命和美学价值在于“异”而不在于同,扬州刺绣这种独辟蹊径的写意题材与扬州画派富有创新精神的风格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和——当年领衔扬绣创新的陆树娴大师,其刺绣技艺是家传绝技。母亲张秋纹、外祖母张李氏、外曾祖母李王氏是扬州刺绣史上代表性的民间刺绣艺人,家族长期从事刺绣相关传统工艺,有深厚的家传渊源。延续近150年,具有鲜明的家族传承特征和清晰完整的传承谱系,是扬州刺绣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时的传承主轴线。所谓“幼学如漆”,陆树娴大师自幼耳濡目染,同时又师从名师习文学画,为刺绣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陆树娴大师是一个喜欢琢磨的人,在家学和传统刺绣技艺的基础上,独创了“碎瓷针”、“编针”、“连珠针”等针法,所绣制的飞禽、花鸟、人物无不惟妙惟肖,使得针线来诠释写意画成为可能。
写意风格的扬州刺绣,将扬州刺绣技艺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成熟的扬绣艺术风格,在绣坛独树一帜。其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精湛的刺绣技艺有目共睹,除此之外,从绣品折射出来的生命力,才是扬州刺绣的真正灵魂。驻足流连忘返于美妙绝伦的扬州刺绣作品的同时,我们可以品味技艺水平和艺术境界之间的关联。
《麻姑献寿》--扬州刺绣的巅峰之作(如图一),是陆树娴大师在职期间创作的唯一留存于扬州的绝世佳作。此幅绣品在扬州工艺美术馆展览期间,先后得到了来扬指导的国家领导人、省市级领导人的高度赞誉。中国当代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重要倡导者和领路人冯骥才先生对绣品《麻姑献寿》给予了高度认可与评价,认定陆树娴先生为“国宝级”刺绣大师,授予她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并题字“心线神针”以表赞誉。
自1959年到1979年,此幅绣品的创作历经二十年,种种坎坷与挫折未曾丝毫削弱陆大师完成这幅作品的信念与意志。绣制这幅作品时,陆大师已知身患绝症,饱含着对国家的热爱,对刺绣事业的眷恋,倾注了所有的心血。此幅作品一针一线承载了陆大师出神入化的刺绣技艺,诉说着陆大师矢志不渝、无怨无悔的敬业精神和高洁的艺术情怀。
扬州刺绣对绣稿的挑选总是极为严格,力求绣稿能够充分展示扬州刺绣的技艺。该绣品母本选自扬州画派中黄慎的纸本水墨《麻姑献寿》,民间传有麻姑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的故事,此题材寓意祈福祝寿,代表着对仁厚长者及尊贵客人最诚挚美好的祝福。选绣此画是为了给国家大庆献礼,祝愿国家欣欣向荣。
图一、扬州刺绣代表作《麻姑献寿》
为了能再现原画的神韵,绣稿选定后,在“读”字上下功夫,揣摩画家的艺术风格,作画时的心境,理解画家意图表达的寓意,求得与画家的心灵沟通,以求达到“画绣合一”。为了更好的完成刺绣创作,陆大师每天去扬州博物馆工作,对着画作真迹仔细端详、心领神会,完成了勾稿、上稿、绣制整套工艺流程。
上稿坚守家传的“双勾白描”之法,即除轮廓线条之外,不着任何颜色,避免了底色对丝线的干扰。黄慎以人物造诣最高,他笔下的麻姑恬淡面容,嘴角微微上扬,发丝轻柔如绸,怀抱一枚酒坛,轻盈婀娜,衣纹简洁流畅,顿折分明,富有节奏感。唯有白描的绣稿,给了刺绣创作最大的创作空间,方能再现如此的意境神韵。以针代笔、以线代墨,穿针引线,精心刺绣。一方面,通过针法的灵活运用,绣制出笔触的重而不合,分而不离,离而不断,传达深远的画面意境。另一方面,通过各色丝线的搭配,丝线之间的光泽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形成自然、丰富、饱满的色彩层次,再现了墨色中的万物光彩和用墨之法。《麻姑献寿》绣品的细节,如图二所示。
图二、《麻姑献寿》绣品细节
《麻姑献寿》不仅仅是一幅精品绣作,亦是抒怀人生。陆大师超越章法与技巧的挥洒,对刺绣语言地施展随心赋形,达到了随意(跟随画意)、随心(跟随绣稿原作的心意)、随愿(对原画的创意表达和自身创作感悟)三维合一的境界,成就了这幅不朽的绝品。
参考文献:
[1]陆树娴,陆俊俭,陆蔚华.选稿和读画——扬州写意绣独特魅力的源头[J].中国博物馆,2010,(4):42-47.
[2]陆树娴,陆俊俭,陆蔚华.扬州写意绣的工艺流程解析[J].科学时代,2010,(12):82-84.
作者简介:
陆俊俭,女,生于1954年,江苏省扬州市人,陆氏树娴刺绣艺术工作室的创始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扬绣大师陆树娴先生之女,家族刺绣的第五代传人。
陆蔚华,女,生于1981年,江苏省扬州市人,高级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