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古韵 雕琢时尚

[日期:2019-06-2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中华民族有着八千余年的玉文化史。从古到今,中华玉文化一脉相传。从新石器时代到汉、唐、明、清,再到今天,岁月流逝所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像一条长链,割不掉,断不开。我们这一代玉雕艺人承载着继承传统玉雕技艺,振兴当代玉雕艺术的重任,不是简单的复古或尚“古”尚“雅”,而是要去体现多元化,个性化,人文化,适应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社会发展趋势,去反映现实生活及自然的感召和共鸣,指明艺术“明道”“正身”的方向。


  关键词:玉文化 雕琢 传承创新 时尚


  中华民族有着八千余年的玉文化史。因为它的久远、深邃、厚重,所以才显出它的无限神秘和深刻的内涵。亘古以来,玉始终充当着巫神礼器,成为道德规范和权利的象征物。玉文化的艺术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早的动机是在原始的美感驱使下,将美丽无比的玉石制成饰物,佩挂身上。新石器晚期,特别是红山和良渚文化玉器,体现了材质的美感,饰纹抽象简练,艺术构思夸张且与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到了汉代,玉器采用了现实与夸张的创作手法,创作出一幅幅神奇瑰丽,洒脱奔放的新玉器,玉如凝脂,构图繁复,形神兼备颇具浪漫主义色彩,显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时代风格。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人们思想意识的解放,玉器的神会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显示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出现了商品化趋势,冲破皇家贵族的垄断,向着世俗化、装饰化方向发展,走进了民众的生活,达到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顶峰。其实,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由玉记载而撰写的光辉历史,在这部长卷中,人们把玉的特性与人性紧密联系在一起。


  到了今天,我们这些玉雕艺人承载着振兴当代玉雕艺术的重任,不是简单的复古或尚“古”尚“雅”,而是要去体现多元化,个性化,人文化,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社会节奏趋势,去反映现实生活及自然的感召和共鸣,指明艺术“明道”“正身”的方向。


  中国当代玉雕工艺因地域条件,文化传承,经济活动等不同出现了鲜明的区域性,以大的流派来说,可分为南北两派,而苏工向来带着独有的雅致和吴派文化在玉界倍受关注,苏州独特的人文,山水,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人才,我们能幸运地在这样一个大环境里成长,更有责任去传承和发扬它。


  我喜欢一些时尚的东西。因为这是时代的发展趋势,浓郁的东方古典文化和时尚的结合,这何尝不是创新?正如同穿着牛仔裤坐在明式红木家具上,品着茶文化,耳边听着周杰伦和费玉清合唱的《千里之外》……反差本身就是种美,也是我一直在寻觅的。正是因为对时尚的热爱,2001年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润磊玉艺坊”。作为女性,我首先从美观实用出发,把美的东西带到玉雕佩饰中去,先后创作了一些寓意美好,取料精美,构图新颖大胆的作品。刚开始还不被认可,一些拿货的客人觉得很奇怪,新不新,旧不旧的,可我觉得这在玉雕界是个空缺,我执意要走下去。当时开厂的玉家都在做仿古件(苏州是以仿古见长的),我的工作室只能勉强度日。而正是那段艰难而安静的日子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在琢玉工艺上潜心研究,严格要求,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慢慢地开始一些喜爱者慕名找来,尤其是上海人,可能是受海派文化的影响,他们的想法比较激进,还非我的作品不买。当时,我真是受宠若惊。于是我认定了方向走下去。期间,不断学习,包括陆子冈的子冈牌,对空间和立体的平面表现,通过透视,线条,层次的手段,在平面上产生现实空间。吴德生的巧雕蜗牛,黑白分明,生动富有情趣,人物的比例夸张但结构准确,层次分明。于泾的《净瓶观音》整体悠然飘逸却又不失法相庄严,其姿态不同于传统的“毕端毕正”,而是略带S型,线条优美流畅,使传统题材的佛教观音作品有了现代的韵味,大胆演绎了现代人的审美理念。


  由于我对美的不断追求和独特嗅觉,一件件时代感十足的作品从我的指间跳跃而出,如饰品方手镯,图案取用吉祥传统,外形却大胆的做成直角,宽宽的手镯,正好符合现在国际首饰的潮流,又正好将白玉的质地完美的体现出来。一经出炉即定单不绝。又如菱形《必定有福》,外形上可能是没有人用在玉器上,带着尝试的心情创作了这一作品,题材还是那么传统,整面采用了古代的乳丁纹(这种纹饰大多用在玉壁上),中间却透雕了个图案形的蝙蝠纹饰,新旧结合,方中有圆,天方地圆,寓意滋润大地,福满人间,后又镶上了金扣,打破以往用绳子带的方法,配上项链,古典又时尚。不料,此作品完成后,佩带效果非常好。就这样,我的灵感源源不断,无论是外形的创新,还是题材的新旧结合,运用自如,先后还设计了《祝福》,《一团和气》……我乐此不疲。


  玉料的每块形态、颜色都是各不相同的。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种挑战,对着形态各异的美玉,如何去征服它,如何让它的美更有内涵地表现出来,我不断思索着、创作着。如作品《秋趣》,玉料本身有快红红的皮色,皮色上又有一层僵斑,按一般常理来做会将皮色上那层僵剥去,让红皮展露出来,可是我想尝新,于是毅然把僵斑保留了下来,红皮作了两片秋叶,僵斑就是两只爬在秋叶上的小甲虫,结果更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秋天的景色,更显得随意,写实。


  又如获得苏州市第一届子冈杯银奖的作品《古老的爱》,我把一块本不起眼的玉料,把一块本不起眼的玉料,原先不想用的大面积僵,塑造了两只生动可爱的乌龟,僵的颜色和裂纹与龟壳都非常相似。正是这块僵,给予了这两只古老生物的生命。它们相亲相爱、心心相惜的形象,让人爱不释手。


  后来我又巧作了《披红袍的钟馗》。这是块非常难得的玉料,整块牌子被红皮覆盖,玉质雪白细腻。牌子的外形出好后,让我心跳不已。但可惜的是,在红皮的一角有几点白僵,我拿起这块玉料,创作的细胞在我的血液里跳动,我断定白僵不深,便毅然把白僵斩去,果然白僵没了,整面的红皮斜斜地露了一个白角。为了把它变得完整,我接下来就去翻阅资料。看到一本红色封面书上的形象,我的眼睛停住了,那封面上白描的钟馗,不正是我要找的吗?我决定将这块玉做成红袍钟馗。于是,这个穿着红袍的钟馗便诞生了。大面积的红皮是红袍,钟馗在红袍后露着正义的眼神,两眼圆瞪,鬓须飞扬,一切妖魔鬼怪望而生畏,二指轻点蝙蝠,意在收福迎祥。


  我们将古典纹饰融入当代风格,将生活语汇和流行图腾,加入到作品的设计中,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象与视觉质感,除了在文化上带来认同感与归属感外,也是玉文化创新的表达。


  中华玉文化从古到今,一脉相传。岁月流逝所积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像一条长链,割不掉,断不开。从新石器时代到汉、唐、明、清,再到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华的玉文化将不断增添着它的艺术光彩和文化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


  程磊,女,1971年生于苏州,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副会长。从事玉雕技艺30年,作品融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美学为一体,简洁、淡雅,并具有江南水乡的风韵,多次获得中国玉石雕“天工奖”、“子冈杯”金、银奖。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