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日期:2019-06-26]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紫砂壶自明太祖朱元璋“废团改散”,提倡喝散茶后诞生。起初它仅作为泡茶的工具,直到明代中后期才开始进入文人雅士的生活,至清代,文人逐渐直接参与到紫砂壶的制作过程中,与紫砂艺人一起研究造型与装饰等手法,进而将紫砂壶的创作推向了文化层面。



  500多年的发展已经使紫砂壶超越了茶具的性质,成为兼具书画、篆刻等艺术为一身的艺术品,其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对于文化的理解,而不仅仅局限于泥料、工艺、款识和年代。


  关键词:紫砂壶器型类别文化内涵阴阳五行


  紫砂壶的器型类别


  紫砂壶历经历代艺人不断创造,品类众多。其基本造型非圆即方,这种圆或方经过变化、变形和装饰,大致可以分为光货(含圆器造型和方器造型)、花货和筋纹货三种类别。


  圆器造型主要由各种不同方向和曲度的曲线组成,讲究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比例协调、敦庞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口、盖、的、嘴、把、肩、腰的配置比例要匀称流畅,达到柔中寓刚,圆中有变,厚而不重,稳而不笨,骨肉亭匀的境界。


  方器造型主要由长短不同的直线组成,如四方、六方、八方及各种比例的长方形等,讲究挺括平正的线面,轮廓分明的线条,达到干净利落,明快挺秀的境界。


  花货一般也称之为塑器造型,取材于树木、花形,如松、竹、梅、荷花等,通过在圆器或方器造型上雕、镂、捏、塑,将自然形体变化为造型的部份,讲究宁简勿繁,形象生动,主次分明。


  筋纹货是将日常生活中所见瓜果、花瓣的筋囊和纹理,在壶体上做若干等份直线加以展现,形成俯视面上的视觉冲击,讲究清晰流畅的纹理,严丝合缝的口盖,精确合理的比例。


  紫砂壶这三类造型的形制,几乎包罗了自然界与世间各类可创性的形体,这也使得紫砂器形非常众多。


  紫砂壶的文化内涵


  1.承载了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物质观,认为大自然由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构成。随着五个要素的盛衰,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较之于其他的手工技艺,紫砂最鲜明的是它采用一种稀有的泥料,俗称五色土,正好与五行相应。同时,在制作时,它也是与五行结合最完满的一种器皿。在将紫砂泥制作成壶的过程中,离不开水,在被不断拍打成型的过程中离不开金属、木质工具,且紫砂泥要经过上千度的高温煅烧,才能硬化;其本身还是一种土。由此可以说,每一把制作精良的紫砂壶,不但是造型别致的艺术品,更是五行元素的结合体。西周时期的伯阳父曾经认为,世间万物得以演进的关键奥义,即在于阴阳之间的完美调和。从紫砂壶来看,同时实现了“阴阳”两种元素的承载,因而堪称是中华传统思想中的最佳代言品。


  2.体现了自明以来简约古朴的风范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审美情趣,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变化。继唐代多民族文化融合呈现出的开放热烈、雍容华美的复合性后,到了宋代更多的是强调素简、自然、规范,进入明代,“少即是多”更是影响了士大夫阶层文化,欧阳修、梅尧臣提倡的文人审美“古淡”、“平淡”被奉为楷模。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这样称赞紫砂壶,赞其“古秀可爱”、“资比凝铜”、“黝若钟鼎”。


  在素简的要求下,紫砂壶器型成为简约线条的最佳体现。曲线的流动性,佐以简洁明快的直线,塑造了紫砂壶高低、肥瘦、方圆各种形态。壶流、壶身、壶把、壶盖、口沿、肩部、腹部、足部、装饰线等多个部位都有着很大的变化空间。即便是同一壶型,不同的紫砂艺人在细节处理上的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效果。璞玉浑金、包浆之美便是对紫砂壶含蓄温润,低调内敛的最佳诠释。


  3.反映了茶文化的品茗雅志审美属性


  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德者喜水,上善若水,水有汹涌澎湃之势,气吞山河之象,又有平静如镜之态,与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的儒释道精神相契合。


  “茶之德行,俭是本性”。《晋中兴书》所载“陆纳杖侄”的故事便是对以茶行俭的充分诠释。“以茶养生气,以茶利仁礼,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唐代刘贞亮提出的茶之十德充分融入了儒家伦理思想。


  禅茶一味体现的澄心静虑、怡情脱性的境界,成为寺院茶文化的核心。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到谢茶退堂,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以茶参禅问道,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


  而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的紫砂壶在此过程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艺术地位。三者在精神上的统一,奠定了他们共同发展的源泉。


  恰是由于紫砂壶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进入到新世纪,紫砂文化得到了大发展大繁荣,紫砂壶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崭新的款式和风格,进一步推动了紫砂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灵舢.紫砂壶的发展历史与文化内涵.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5).


  [2]张从军.紫砂壶起源考.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


  [3]刘婷,张福昌.宜兴传统紫砂茶壶研究.美于时代,2018(6).


  沈卫光,江苏人文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紫砂创新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特约研究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