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绣如何突破画面固化模式之我见

[日期:2019-07-0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牡丹花花团锦簇,色泽艳丽,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是刺绣作品最爱表达的题材之一。然而,受种种因素影响,牡丹绣逐渐出现了画面固化的趋势,不但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刺绣艺术的创新。为此,笔者特结合自己的创作之路,对牡丹绣如何突破画面固化模式进行简要阐释,请同道们批评指正。


关键字:牡丹 突破 固定模式


  牡丹原产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诸省山间或丘岭中,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在甘肃省武威县发掘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发现医学简数十枚,其中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南北朝时期,“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从那时算起,牡丹栽培历史已有1500年。此后牡丹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喜爱。唐代诗人刘禹锡赞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北宋昭文馆大学士韩瑜的牡丹诗中,又以“国艳”嘉誉牡丹。由此,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洛阳说过:“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近年来,在我国主办的APEC峰会、G20峰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国际级盛会上,牡丹的倩影更是处处可见,成为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一种象征。


  今天,牡丹的这一文化象征意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她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和愿望。


  也正因为如此,我国刺绣早就出现了牡丹绣。比如明嘉靖年间(1522—1566),苏绣名家韩希孟(女)所绣花鸟册的画面中就有牡丹。在民国四年(1915)的美国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余德的粤绣作品《孔雀牡丹会景》获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牡丹绣作品越来越多,主攻牡丹绣的绣娘也日益增多。


  笔者绣制最多的花卉题材也是牡丹。业界评价,笔者绣制的牡丹色调温暖,色彩搭配和谐,具有艺术美感,将笔者称为“卢牡丹”。《春日里来百花开》是笔者三十多年刺绣生涯中的代表作,获得了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杯”金奖。评委会认为,这幅作品中所绣牡丹层层相间、色彩丰富,叶子细细勾勒、针法细腻,色彩层次分明,过渡自然,立体感很强。这是笔者与四名绣娘在三位画家合作绘制底稿的基础上,历时半年、用了近一百种色线、浓缩了苏绣所有的针法、于2009年创作而成的。


  到目前为止,笔者已先后绣制大小牡丹作品数百幅,受到各界的好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渐渐发现,不论笔者还是同行,绣制牡丹都遭遇了“画面固化”的瓶颈。所谓“画面固化”,是指画面雷同、创新不多。究其原因,是因为牡丹花本身不像自然山水那样富于变化,如果绣制时图形过于夸张、变形,人们又会觉得不是牡丹花了。


  清代文学评论家袁枚说:“文喜看山不喜平”。其实,不仅文章,其他文艺门类也是如此。美术作品、刺绣作品只有画面富有变化,音乐作品只有旋律跌宕起伏,才能给人丰富的审美体验。如果牡丹花形状、色彩长期比较单一,就会给人们带来雷同感,引发审美疲劳,让人们难以产生欣赏、购买的欲望。


  为突破“画面固化“瓶颈,笔者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是图形和色彩突破。刺绣和绘画、雕塑一样,都主要运用形、色、质以及点、线、面、体等造型手段构成一定的艺术形象。造型性是它的最重要的审美特征。经过千百年的培育,牡丹花形成了众多的品种,造型各各不同:就花瓣而言,既有大的、小的,还有单瓣的、重瓣的;颜色则有八大色系,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火炼金丹”、墨紫色的“种生黑”、紫色的“首案红”、绿色的“豆绿”、粉色的“赵粉”、黄色的“姚黄”等,还有花色奇特的“二乔”“娇容三变”等,在同一色系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近年来,笔者搜集了大量不同图形、不同颜色的牡丹图案,并绣制了一批白色、黄色、蓝色的牡丹,为牡丹绣画面的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牡丹与动物组合。年年岁岁花相似,但可以与牡丹组合的动物却品种繁多,大到猫狗、鸡鹅,小到蜜蜂蝴蝶,都是不错的选择。加之这些动物还有老少之分,与花朵的距离也可以变化,因此,这样的组合形成的多样化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此外,这些动物本身也较为可爱,犬卧花荫、蝶逐花蕊,都是很入镜的画面。笔者的《和平富贵》《蝶戏牡丹》等作品,就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将猫、蝴蝶、和平鸽等引入牡丹绣。


  三是赋牡丹以故事。牡丹是自然植物,但又被人类广泛引种,在种植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一系列故事。比如常熟市杨园镇双浜村姚家桥姚维友家的牡丹,冠幅达3.3米,已有460多年历史,被记入家谱,乾隆皇帝曾两次前来观赏。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沺满溇陈祥生家的牡丹,是陈氏祖先陈景韩在四川担任知县时带回的,至今也已有200多年历史。盐城市亭湖区便仓镇还有枯枝牡丹。古画中也有牡丹,如清代著名画家恽寿田的牡丹等。这些牡丹都是极有故事的,笔者已通过现场踏看、采访主人、查找历史记录等方法,尽可能熟悉故事,并计划在今后的创作中,在牡丹绣上增加相关文字或人物图像,讲好牡丹故事,在展现牡丹花共性的同时传递个性,使作品更引人入胜。


  四是写实与表现结合。总所周知,由于表现手段不同,绘画种类非常丰富,而写实与表现是两种最主要的方式。写实性绘画直接模仿自然和现实事物形象,多用逼真的手段达到特定的具象效果;表现性绘画侧重强调主观精神,多采取夸张、变形、象征、抽象等手法直接表达主体情感体验与审美需要,实现艺术形象的创造。刺绣作品同样如此,除使用工笔画画稿,创作形似的牡丹作品外,还可使用写意画画稿,创作虚实结合、立体感强、体现志趣高洁和雍容富贵、欣欣向荣等内在精神的作品,达到“以形写神”“神形兼备”的效果,赋予牡丹更多的精神品质并含蓄、深沉地表现出来,展现牡丹绣作品独特的审美意蕴。


  五是设计与装帧上的突破。比如可以设计牡丹插在瓶中、瓶子又放在案上的图像,寓意“平(瓶)安(案)富贵”。笔者还通过与苏州画家、设计师宫音、姜竹松、廖军、叶蓁等的合作,将牡丹绣成圆形,或者底料装帧设计上突破传统的长方形,而代之以圆形、椭圆形等,使得画面变化多样,魅力四射。


  上述五个方面的实践,笔者虽然还刚刚迈出了第一步,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际上,这些实践不仅适用于牡丹绣,也适用于其他花卉的刺绣,诸如梅花、荷花、菊花等。英国戏剧大师卓别林说:“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人的。”确实,一成不变是机械的工艺品而非灵动的艺术品,墨守成规,一味沿袭,最终一定会失败。在今后的创作之路上,笔者将进一步探究“牡丹绣画面固化模式”突破的路径,和同仁们一起,绣出更多画面丰富、活灵活现的牡丹绣作品,为刺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卢梅红,女,生于1970年,江苏苏州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民间工艺家,苏州刺绣协会理事,苏州高新区梅红绣庄创始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