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作为一个紫砂艺人,在继承工匠精神的同时,还应当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融入作品创新理念之中,为作品注入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想象、创新、团扇、逍遥套壶。
多年前,有个紫砂店主被一位有文化的壶友说:“你们不都在说创新吗?怎么家家都是石瓢、仿古、掇球,看不到创新作品呢?”这句话至今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这是我们紫砂人的大课题。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力,更是紫砂艺人终身努力而没有终极的目标。艺海无涯,学无止境。那么如何能在创新的道路上踏出自己的脚印,使自己的作品令人肯定,令后人传颂呢?作为从事紫砂工艺几十年的我来说有一种强烈的感悟:想象兼“工匠”,合二而一方有所成。
想象是作者的主观意识,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艺术反映和提升。没有想象力的作品就是没有生命力。画家对山石土田,花鸟鱼虫,经过艺术的笔触形成了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作品。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长卷,集近中远景之全,兼浓淡枯湿之笔,借富春江之形,以超出自然景色之姿,故成了镇国之宝。如果不介入丰富的艺术想象力,那只能是宏观自然世界的被动反映。不可能取得如此高的艺术地位。明末清初的紫砂前贤陈鸣远的《东陵式》“南瓜壶”,以形体上来说,就是一只连小孩都能认出的“南瓜”,但他的艺术想象不在写生一个南瓜,壶上铭文为:“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司马迁《史记》中记述,“东陵侯召平,秦亡后,不願为汉官,在其东陵地种南瓜为生,其味甚美,誉为东陵瓜”。陈鸣远,把东陵瓜刻成“东陵式”这一字之差便点了题,真是他的想象力的集中体现。“式”是样子,格式,规范之义。陈鸣远出生在明清改朝换代的年代,那时不少明臣变节成为清官,他的“东陵式”不是用紫砂工艺的手段对这些贰臣,一个猛力而响亮的巴掌吗?这就是艺术作品的“讽”的手法。“讽”更是诗词作品常用的手段之一,一首好的诗,不光是符合诗的规律,更高明之处是借客观事物表现作者高尚的主题思想,即言此事,指他事。南宋人林升,在宋代诗词名家中,似乎没有“身份证”。而他的七绝“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就是以“讽”的手法抨击南宋皇帝不顾国家安危,沉于醉生梦死中的腐败现象,而流传千年。这首诗就是中华儿女爱国情志的落脚点。再说邵大亨的《龙头一捆竹》壶,先师大亨是紫砂村人,生活在荆南山区的边缘地带,他看到山里樵夫砍下用的藤条捆住的小竹,而凭着艺术家的空间想象力,创新了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传世作品。众所周知,自然物体是不具备艺术属性的,如果没有艺术的空间想象力,邵大师怎么能把民间的捆竹头提升为形美神美的紫砂神品呢?状元进士之乡,洞天福地之郡人才济济。他们也和卷登甲弟的状元进士一样。为阳羡的紫砂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代代自有能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星转斗移,时不我待,当今的紫砂大业,落到了我们老中青年三代的肩膀上。经过多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研习,与紫砂先贤的神交,和当代精英的切磋,以及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的了解、理解和感悟。我也创作多件主题明确,工艺较好的紫砂作品。
十件套《逍遥壶》就是其中之一,(如图)今以文字简单介绍,意为抛砖引玉。
一次我在朋友加看到他的茶案上,平放着一把洁白清雅小巧的丝刺团扇,在令友品茗之际,脑子里闪现出了“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公子王孙把扇摇”,“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等古诗词美句。甚至闪现出诗词中人物的形象和神态。他们清雅、潇洒,富有,高贵。当然在古代大量的劳动者是“农夫心内如汤煮”。但是我们祖国的今天“盛世中可匹霸”人逢盛世,谁不见太湖西案阳羡地,城镇镶水,绿树掩层楼,大道纵横宝马伴奔驰,昔日老宅无处寻,曩 代僻野变新装……。全国人民“两不愁三保障”,才子佳人诗中景,正是为姓寻常事。今天谁又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的劳动场景呢?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时真是浮想联翩,思越千载,凝神静思产生了以宫扇为雏形创作意见紫砂新作的强烈念想,便随手将这柄扇子拍了照片。
以古代扇子为创新题材,是以紫砂为材料做一把宫廷团扇?这仅是复古而已,没有什么艺术价值,现在的降温,排热也根本用不着它。——借古讽今,借古扇之形创作一把,小巧玲珑的紫砂壶。“同堂人生三知友,隔杯茶兮—脉香”,歌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老百姓幸福安康的生活,才是我作品的鲜明主题。“道”已定,下一步就是“以器达道”。
我查寻了皇帝出宫开道的障扇,宫廷内女官的团扇,民间的蒲扇,和芭蕉扇,结合紫砂壶的实用功能,“择其美者而从之,其不美者而改之”。把“扇”形定为梅花形状,四个同半径圆的弧线外显张力,为壶身外线,弧与弧之间不以折角相接,而是以凹弧线正反相吻,流畅通顺,—辨为虚空。用支梗与扇柄搭连,这就组成了花瓣三实一虚的扇面。扇面不应有立体感,更要小巧玲珑。在形体的大小上也使我费心。紫砂壶更具有泡茶的实用性,思来索取,壶盖用嵌盖,壶嘴是最短最小的,这样的形的整体来看就是一把曲线流畅,虚实相间,小巧轻便的古扇。但这还只能算是“扇面”——即壶面。壶身就顺着壶面的曲线收缩制作成上大下小的倒梯形。居高临下的视觉上,只看到一把“扇子”。若诸友来访,微招扇柄泡出浓香的春茶,一定会是自由自在的逍遥感。为了表达作品的完整性和系列性,又以壶面的相似形做了一只公陶杯,四个小杯四个托盘,全套十件提名为“逍遥十件套壶”。这件作品在工艺表现上达到了精致、精准、精到、精细的较高水准,还用阳文“写”正楷“逍遥”二字于其上。它在“首届世界壶艺大赛”中获得了“组委会特别金奖”。
传统文化,心手相传。这《逍遥十件套壶》,是我仿古代扇文化元素,与紫砂文化嫁接产物。沏茶之际让友人开启历史文化的心灵,思接千载又着实感到当今时代人民生活的幸福和逍遥。雄关漫道真如铁,偶获小胜来足奇。品茶不能代表生活,闲聊不可替代事业。幸福是奋斗得来的。当今太平盛世是紫砂事业的最佳历史时期。几十年的紫砂实践使我深深的感到:面对自然、历史和社会现实,要制作一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紫砂作品,制壶人必须具有丰富的空间性想象力。进而借助某事某物,确立符合时代的主题思想,又以高妙的工艺技巧完美地表现主题。“心手相师势传奇,诡形怪状翻合宜”,才能达到目的。
参考文献:《史记·萧相国世家》;宋·林升《题临安邸》;唐·杜牧《秋夕》;唐·李绅《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