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桃花坞年画工艺流程及印刷材料的研究

[日期:2019-07-10]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苏州桃花坞年画从明清时期就开始成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代表,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桃花坞年画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画、刻和印三个步骤,由于传承需要,每个年画传承工作者都要求画刻印自己独立完成。本文分别从年画用纸、印刷墨汁和用胶、颜料、年画用胶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年画的印刷材料,有助于大众深入了解桃花坞年画。


  关键词:桃花坞年画;工艺流程;制作材料;颜料


  一、前言


  明清时期,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发展,阊门桃花坞一带集中了许多工艺作坊,以年画铺为最多。在此出品的民间木版年画,更使桃花坞名闻天下。桃花坞木版年画(下文简称年画)以其精致的刻制、丰富的题材、儒雅的画面和清秀的色彩所显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欢迎,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山东潍坊的木版年画一起,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代表。且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其鼎盛期,称为“姑苏版”,与当时的天津杨柳青,成为全国木版年画的南北中心。


  2006年,苏州桃花坞年画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桃花坞木版年画传承的现状,有专家提出“全方位保护”建议。即不仅传承工艺,还包括艺人的工作和生活的实景记录,以及年画制作过程中所运用到的一系列材料的选择和运用等。本文就年画在印刷过程中材料的选用等方面,做相关记录,从而为“全方位保护”提供借鉴。


  桃花坞木刻年画由画师起稿,交给刻印艺人刻印,画、刻、印分工明确,便于大量制作,形成了一套制作程式,它是集体创作的结晶,因此,创作桃花坞木刻年画的画、刻、印无论哪道工序不到位,都会影响到作品的质量,需要长期刻苦的磨练和经验的积累,只有掌握熟练的技法才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


  二、工艺流程


  每幅桃花坞年画的诞生都要通过画、刻、印,三个步骤。笔者的前辈们都是至少三个师傅通力合作,往往每个师傅只会一个步骤,现在,由于传承需要,每个年画传承工作者都要求画刻印自己独立完成。


  画,也就是绘稿。这是一幅画诞生的基础,是年画制作的第一道工序。过去的桃花坞年画大多由民间画师绘稿。绘稿,是决定作品风格及接下来诸多制作工序的基础,所以,要求画师对年画的刻印应该有所了解,比如线条是否可能不利于刻版?色彩的分布是否不适合印刷?


  刻,即刻版。待到画好画稿之后,接下来就是刻版了,桃花坞年画的刻版分为线版和套版,线版就是黑色的外轮廓墨线版,也是最主要的一块版,等到线版刻好之后再根据刻好的线版刻套版,也就是颜色版。刻版在整个年画的制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桃花坞木刻年画刻制刀具主要为拳刀,其他则为辅助刀具。拳刀是刻制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主要刀具,刀刃形如月牙,拳握木柄刻制,所以称为“拳刀”。桃花坞年画的所有点、线、面基本都是用这把“拳刀”刻出来的。


  拳刀分刀柄和刀片两部分,刀柄一般由年画工作者根据自己的手型大小尺寸合适自己做,以使用者不铬手、能发力、运用适宜为好。用料一般以黄杨木为佳,因为黄杨木润滑细腻,手感舒适,当然用梨木、红木等不易开裂的木料也可以。刀片则一般由铁匠铺订制,长约20cm,宽0.8cm,厚0.2cm。拳刀刀片的制作材料以前为碳钢,有手工打制成型,现在也用合金钢,如锰钢、白钢等。拳刀为两面磨刃的斜刀。因刀刃弯如月牙,又名月牙刀。


  印,即印刷。所有的版全部刻好之后,接下来就是上印台印刷了,一般情况下,桃花坞年画是一版一色,先印墨线版,印完墨线之后,换色版进行套印,因为在印台上纸是固定不动的,而木版在印刷过程中也是固定位置不动的,所以,套版的印刷我们是用版去凑这已经印好的纸,一般一手料的前5-10张都是用来对版和调试颜色。方法是,将版放到合适的位置后,用湿的宣纸折叠垫四角固定。左手握棕刷蘸取适量的墨汁或配好的颜料,刷在相应的木版上,棕刷放回,右手扦一张纸交给左手,同时右手拿起棕檫,顺着左手的势将纸平顺的落在版上,均匀的擦在纸的背面,左手掀起交给右手,放平。由于印制一遍颜色达不到理想的最佳饱和度,需要重复2-3遍后,将纸自然下落到印台的空档中。以此类推,直至印完所有的套色。有些年画印完之后还要进行局部手工毛笔或棉花掸上色,使其更具神韵。比如门神或一团和气的脸。如此,一张完整的年画作品就完成了。


  本文围绕修复和保存的目的,接下来重点记录年画的用纸、颜料和墨汁以及胶水的使用做一定的记录和研究。


  三、印刷材料的制作和选用


  (一)年画用纸


  年画要做到色彩鲜艳,与纸张的白净韧练有密切的关系,桃花坞年画的印刷用纸有很多种,不管品种如何,都以精韧、光滑、轻薄、白净为要求。这是由于桃花坞年画一般都要几套色甚至几十套色,纸张很脆弱的话就禁不起印,选择轻薄的纸张是因为更服帖,颜色更容易转印。


  鸦片战争之前桃花坞年画印刷用纸基本上还是选用手工制作的土纸,如“毛太”、“白管”,“粉笺纸”等,这些纸相对而言较光滑、薄韧、白净,由于是手工制作,成本也比较高。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工业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内地,工业化大生产使得工业商品的价格要远远低于手工商品,纸张就是其中之一。年画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逐渐用进口纸代替手工纸,主要选用的就是“白油光纸”,油光纸表面更光滑,更薄,由于表面光洁,颜料或者染料印上去之后,不会被全部吃进纸张里,有相当一部分会附在纸张的表面,染料通透的特性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油光纸纸质也很精韧、白净,最重要的是价格低廉,是年画印刷的理想材料。


  清中期的年画使用的纸张多没有帘纹,所以很难断定为宣纸,清代后期到民国使用的大多是生宣,也有少量使用熟宣或者半生熟的宣纸。生宣是年画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纸张,一般选择单宣,厚薄适中,太厚印刷时会很费力,太薄经不住反复套色印刷,所以,夹宣和特别薄的类似扎花宣纸也都不在年画中使用。


  (二)印刷墨汁和用胶


  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墨汁,一般是用来印刷墨线版和灰色版的。颜料,是用来印制套色版的,而胶也是印刷桃花坞年画必不可少的材料。桃花坞年画印刷为何要用胶水呢?是因为单纯的墨或者颜料是不能“站”在版面上的,也就是说单纯的墨汁或颜料会在版面上流淌下来,分布不均匀,印刷效果很差,达不到鲜、亮、匀、净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墨汁或颜料中加入适量的胶。使颜色具有一定的固态性以及一定的附着力,容易转印到纸上。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桃花坞年画使用的大多是生宣纸,纯粹的墨汁或者用水调和的颜料转印到生宣纸上之后容易化开来,达不到预期印刷效果。


  桃花坞年画印刷用的墨、颜料和胶根据时代的不同,选择也会有所区别。鸦片战争是桃花坞年画发展的分水岭,桃花坞年画在鸦片战争之前是全盛时期,西方的印刷材料还没有深入我国的内地,桃花坞年画印刷用的墨、颜料和胶还是最传统方法配制的,当时桃花坞年画的受众是城市居民,年画往往装裱成框或者卷轴,做工讲究,销量也大,因此,选用的墨、颜料和胶质量都很好。


  传统印制桃花坞年画的墨应当漆黑,光泽也要好,由于每年印制年画需要大量的墨汁,自制墨汁成本低,成为了首选,而鸦片战争之前桃花坞年画自制用墨,一般选用上等的松烟,加上上等的黄明胶发酵沉淀而成。后期自制墨汁需要的材料是炭黑粉,面粉和净水。单纯用炭黑粉加水调制出来的墨,墨色会缺乏质感,涂在版子上不容易均匀,印出来的线条也不挺刮。因此要在炭黑粉中加入面粉,使之质感加重,墨色均匀。一般而言,一斤炭黑粉兑二斤面粉,加适量开水调和。具体的制作方法是:首先,取二斤面粉于大砂锅中,加入适量温开水(一开始不能直接用滚开的水冲调面粉,否则外面的面粉被烫熟,里面的还是生的,而形成块状糊,不容易与炭黑粉充分融合,所以,先用少量温水调匀)。加水的同时用小木棍搅拌,不间断的搅拌至稠糊状。然后,取优质炭黑粉一斤,慢慢倒入调制浆糊的砂锅中,同时不断搅拌,使炭黑粉与稀面糊充分融合。由于炭黑粉质地轻,稀面糊又接近液态,两者不能完全融合,因此,还需要用手捏揉搅匀。充分融合搅拌均匀之后,需要与空气隔离密闭发酵至少一个月以上才能使用。经过发酵以后,炭黑粉和面糊才能相互充分的渗透,溶解。墨色均匀细腻黑亮。以前的年画作坊一般都是在春夏时调配上一大缸(甚至更多)的墨,闷着储藏起来,到冬天的时候用。


  等到印刷时,从缸里舀出适量加一点水,就可以用了。在印刷过程中,要在其中加适量浆糊,使墨汁具有一定的稠度,在印刷过程中更容易“站”在版子上,并使纸面服帖版面,便于印刷,保证磨线条的印刷质量。具体方法是:一个容器放调制好的墨,一个容器放浆糊,先取适量墨汁到盘子中,再取墨汁一半的量的浆糊在盘子中,用棕刷顺时针方向打匀,就可以到版子上印刷操作了。


  (三)年画用颜料


  鸦片战争之前桃花坞年画的颜料也是土产颜料,一般是植物或者矿物质颜料,加一定的黄明胶配制而成,这种颜料尽管粉质稍重,但印在纸张上保存的时间比较长。据唐代张彦《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当时颜色品种有72种。胭脂,是古代画家喜爱选用的颜料。色相呈深红色,偏冷而沉着。它是用植物红兰花、茜草、紫草合制而成。古代妇女还喜欢用它来点染腮红和口唇。花青,相传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由蓝靛或称淀青、靛青制成。蓝靛,是用马蓝、木蓝、崧蓝和蓝等植物合制而成。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淀、石殿也,其滓澄殿石下也,亦作淀,俗作靛。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墨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其搅起浮末,掠出阴干,渭之靛花。”年画所用的花青是取蓝靛中之最精良部分加胶收膏使用。藤黄,为落叶乔木,属热带金丝桃科植物。在其树皮上凿孔,在所流出的黄色液体下面用竹简接取,待干后即为圆柱形藤黄色。植物颜料中还有紫柳、檀木、生栀子……举不胜举。


  随着时代的变迁,水性植物颜料的许多品种已失传,原因有很多,植物匮乏、工艺陈旧、成本过高、生产不成规模、化学合成颜料的出现,可能是水性植物颜料走向衰落的最主要的原因。


  在传统颜料举步维艰的时候,化学合成颜料出现了大规模的生产,化学合成颜料成本低、品种多、使用方便。这些特点符合大众市场的想口味和需求,并被大众接受。化学合成颜料主要是从煤焦油中提炼出来的,方法是把颜色固定在一种惰性物质上,惰性物质是颜色的依托物质,呈白色细粉末状,常用的是氧化铝,虽然化学合成颜料在颜色的品种上呈现多样化,但也存在着颜色容易产生氧化反应和属性不稳定等不利因素,能否长久保存千年以上,还没有经过历史的考验。


  (四)年画的用胶


  桃花坞年画的用胶,在鸦片战争之前,比较讲究,一般选用上等的黄明胶。黄明胶是从桃胶中提炼出来的,属于植物胶,价格比较贵,特点是质地透明,与颜料调配后,色泽通透好看,几乎不影响颜色的色相。跟动物胶相比较而言,黏性略有欠缺。到清末及民国初期,桃花坞年画铺基本已经全部使用骨胶之类的动物胶,一直延续到现在。骨胶价格低廉,黏性强,唯一不足是透明度不如植物胶。


  鸦片战争之后,尤其是太平天国战乱之后,苏州整体经济没落和山塘街的大火都给苏州版画带来致命的打击。年画的销售对象也由原来的城市居民转向农村普通百姓,艺术样式也转为直接张贴的形式。因此,原材料的选择也趋于价格低廉。加上,此时西方的工业商品开始大量涌入中国,桃花坞年画的印制材料发生变化也是自然而然又必然的了。鸦片战争之后,也就是清末,年画受众的变化及经济的萧条,使年画商首先考虑的是年画制作的成本问题,油烟墨逐渐取代了松烟,不仅用锅灰、烟囱灰等研磨加工自制成油烟墨,有时候也直接购买价格低廉的进口油烟墨。而颜料和染料是鸦片战争之后进口增加速度最快的商品之一。进口颜料是工业化学制品,相比较中国本土的植物性和矿物质颜料色泽更鲜艳,价格也便宜,仅仅是土产颜料价格的五分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桃花坞年画所用的颜料也由原先的矿物质颜料和植物性颜料逐渐转变为进口的化学染料。这些染料多为酸性,年画师傅们称之为“品料”,其中“品红”、“品绿”大量使用。这样的染料相比较于中国本土颜料更透明,颜色更鲜亮,价格也低廉很多,年画铺印制年画的成本也大大降低。


  四、小结


  综上所述,桃花坞年画作品最终呈现在大众面前的那张纸,除了它原本的载体纸张之外,上面还附有墨汁,发酵后的面粉,浆糊,颜料和胶水。这些物质最终形成了桃花坞年画。


  (本文系2015年度文化部文化科技创新项目《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1]2015年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保护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乔兰蓉1郑冬青2


  (1.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江苏苏州,215000;2.近现代纸质文献脱酸保护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南京博物院),江苏南京,210016)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