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紫砂壶始于宋,盛于明,本出自“泥”身,既没有瓷器的光鲜亮丽,也有没有御窑的显贵光环,但是在5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从普通的喝茶壶逆袭为求之不得的抢手货,这其中离不开历朝历代制壶大师的创造创新。随着紫砂壶造型款式的不断推陈出新,它也渐成为一件兼具实用和赏玩功能的独特艺术品。
关键词:紫砂艺术时代风格创新
紫砂壶的时代风格与变化
紫砂壶始烧于宋代,北宋仁宗时进士梅尧臣对宜兴的紫砂茶器甚是喜爱,在其《宛陵集》中写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其中“紫泥”即指紫砂。此后,随着饮茶方式的转变,茶具也从用大壶煮茶,茶盏烹茶,渐渐变成用小壶冲泡。由繁至简程序的饮茶被有闲的知识阶层从物质生活层面提升到精神生活层面。就这样,最早用来沏茶的日用陶器紫砂壶逐渐介入到文人的书斋生活中,文人亲力亲为参与到紫砂壶的设计、装饰与制作中,将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入其中。
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制壶名家辈出,时大彬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他制作的紫砂壶在当时引起诸多的追随仿作者。他制作的壶以素面为主,很少见到诗文刻铭,造型流畅,线条生动,没有奇工巧饰之意,却有朴质惠雅之流,这也成为早期紫砂壶的代表性特征。
到了清代中期,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偏爱及吹捧下,紫砂壶艺术走向全盛。作为引领紫砂艺术转变的文人艺术家之一,陈曼生在紫砂书画艺术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陈曼生曾任江苏溧阳知县,对于当地的制陶业颇为关注。为亲自研究制壶绝技,陈曼生结识了当时的紫砂名家杨彭年及其家人,在与他们的倾力合作下,陈曼生成功地将绘画、书法、诗词、刻印等文人画内容移植于紫砂器面上,开创了紫砂壶与文人绘画艺术全面深入的结合,大大提高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
曼生壶的流行,使紫砂壶在器型、纹饰、刻字等多方面得到了完美表现。在文人幽深意境的绘画、绝美的诗词以及娟秀的书法装饰下,紫砂壶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品格得以充分地体现。
至清末民国.仿古紫砂壶依然是市场的钟爱,款式仍主要沿袭曼生壶式,不过在工艺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受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影响,紫砂工匠开始尝试点、线、面在紫砂壶造型中的运用,使紫砂壶在传统的造型上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涌现出一批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紫砂艺术作品。
紫砂艺术的创作创新
我是一名长期从事紫砂艺术创作的工作者。在从事紫砂艺术设计过程中,我深感紫砂艺术的最高境界来自于器物形、神、态的完美统一。紫砂艺术的发展,首先要有新的创作理念,要会综合运用陶土工艺和“火”的艺术,把现代的审美法则溶于创作之中。当今紫砂器的款式、造型已经非常丰富,只有设计出更新、更妙的紫砂器物,在工艺上更有突破,紫砂艺术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扬。
在长期的紫砂艺术创作实践中,我以紫砂为原料,创新性地在器物造型及相关工艺上取得突破,相继创作出紫砂画、紫砂雨花石、紫砂邮票和紫砂印章。
紫砂泥是大自然的馈赠。在经历1100多度的高温煅烧后,形成了难得的单矿烧结双重气孔物相结构,使得紫砂泥呈现出海棠红、朱砂紫、葵黄、墨绿、白砂、淡墨、沉香色、水碧、闪色、葡萄紫、榴皮、梨皮、豆青、新铜绿等妙不可思的颜色。我摒弃了传统的刀刻和毛笔雕塑工艺,直接在胚料上手绘泥料,从而创作出有如中国画般的紫砂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烧制方法,成功解决了气孔开孔方式,创作出紫砂印章、紫砂雨花石、紫砂邮票,其中“紫砂印章及其制备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在长3.1cm,宽2.6cm,厚度仅有一张A4纸大小的紫砂邮票创作过程中,我解决了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率导致的变形率大、以及烧制火度等问题,成功地将一张小型张直接搬到了紫砂泥料中。
紫砂艺术的发展需要创新,而创新的过程需要紫砂创作者的不断总结和发展。紫砂艺术,融诗词、绘画、雕塑、镌刻、造型、装饰等艺术于一身。可以说,紫砂艺术是融合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时至今日,紫砂艺术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在风格、形式、技艺、表现手法等方面种类丰富,形式各异。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和学习传统紫砂制作技法,不断提高传统文化修养,更新艺术理念,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创新,真正做到继承和发扬这门艺术。
参考文献:
[1]周小军.浅论紫砂陶刻艺术的继承和创新.陶瓷科学与艺术,2011(4).
[2]何光宏.论陈曼生对紫砂装饰中书画艺术的贡献.佛山陶瓷,2012(6).
[3]王帆,苏芊芊.紫砂艺术发展的当代困境.中国陶瓷,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