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随着多媒体艺术发展的丰富和深入,多媒体艺术在公共艺术领域被广泛运用。本文从多媒体艺术最鲜明的连接性与互动性的特质入手,深入分析了现代多媒体艺术的互动性机能原理。无论科技发展到何种程度,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它们不过是承载的工具而已。
关键词:当代多媒体艺术、互动性、公共艺术
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巨大变革,比如几何学和透视学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影响,物理对光学的研究成果促成了印象派对光的表现等等。20世纪以来对艺术领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图像技术的发展,艺术家们开始用包括摄影、电影、电视在内的各种图像技术来从事创作和思考。摄影等实用技术变成了艺术创作的重要方式。美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家丹尼尔·贝尔曾经说过,从20世纪的下半期开始,人类已经由以读和写作为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转变为以看和听作为主要方式。显然在图像学发展的基础上,信息传播的主流形态从文字阅读转向图像阅读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20世纪60年代起,信息革命使个人电脑成为计算机的主要形式,掌握了便携式摄影录像设备的艺术家开始将这一媒体用于艺术表现,新媒体艺术因此开端,它以新技术的强大威力以传统媒体无法抗衡的敏感性、综合性、互动性和强烈的现场感,在国际艺术大展中频频亮相,成为与架上绘画并驾齐驱的重要艺术媒介。以下本文将从现代多媒体艺术的特征,现代多媒体技术背景下互动性机能原理,互动的类型,等方面分析互动多媒体技术背景下公共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现代多媒体艺术的特征
就艺术本身而言,新媒体艺术在技术的支持下融入了上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及早期的未来主义、达达行为和70年代的表演艺术等等。今天的多媒体艺术也在随着艺术潮流不断的创新,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他们的共同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发声、发光、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引发作品的转化。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除了互动,其次还有连接性,连接性把世界各地的人联系在了一起,每一个信息终端的人,通过看不见的网络和其他人、作品产生联系。可以说互动性和连接性是新媒体艺术最显著的特征。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数字化、模组化、自动化、可变易性和可贯通式的编码,为机器与人之间的连接与互动提供了可能。新媒体艺术工作者通过编码、编排、组合、利用程序式的控制、数码技术的可易变性和对程序的预设,使人机对话变得无障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多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互动性机能的转变,互动性奠定了现代多媒体艺术的时代优势。
二.现代多媒体技术背景下的互动性机能原理
简单的说,互动性机能原理,无非就是你对于某一事物发来的信息给予了回应。它没有发来信息,或者你没有回应,互动性显然都无法谈起。互动性本身绝不是今天才有的新事物。从人类有独立意识的那天起,互动就已经存在。当然本文所说的互动性机能是针对多媒体技术这一背景下的专项之研究。首先我们来看构成互动的要素;
1.全面的信息中心
拥有一个全面的信息中心才能够满足不同的参与者的各种信息要求,每个参与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就如同一个丰富的自助餐厅,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搭配自己的晚餐。只有拥有一个全面的信息提供中心,才能满足社会中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观众们的不同要求,这是一对多互动模式的前提条件。
2.迅速反应
当参与者提出某项要求时,能够依据所求迅速提供信息给予回应。这种回应的速度,应该是和人类习惯性的等待时间相符的,过快或者过慢都会给参与者带来不适。
3.调适性
根据不同的参与者而能够及时作出适当的调整,能够以不同的信息或互动方式去适应参与者,产生合理的人性化的空间或者界面。
4.回馈性
对于参与者而言,对多媒体提供的信息或者互动界面及时给予回馈是多媒体艺术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重要条件,而互动本身就是一种回馈。你向对方回馈的越多,多方才能提供更好更完善的回馈。
5.选择权
多媒体为参与者提供了各种选择,参与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的做出思考和判断,使原本的被动转换为主动。当参与者在选择的同时,其实互动已经开始,他的每一项选择都会为多媒体更合理的反馈提供了辨析的数据。也使得整个互动过程更深入,更人性化。
6.双向沟通
在互动的过程中,必须具备沟通的管道,这样才能够相互提供信息、意见与需求,以此增进互动的效果。一方面多媒体要提供更可能多的沟通渠道,满足参与者的不用沟通需求,可以通过动作、声音等等。另一方面,参与者的参与程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此可知,互动的行为是建立在两者或者两者以上之沟通过程,在这之间有信息、反应、回馈的交换等等,并非只是单向的。简单的说,互动艺术强调的是作品与观赏之间的相互反应与相互回馈,让两者间的信息能够流通与传达。
三.多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的类型
1.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这里所指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指借助多媒体手段,艺术家和参与者共同完成的富有艺术性的互动活动,在这里多媒体主要充当的是沟通的渠道和展示的载体,它极大的扩展了参与的空间或者地域,使得互动的触角甚至可以延伸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之间。在2010年上海双年展中有一个数码井的多媒体装置,参与者透过井口可以看到美国的纽约街头,并且可以和偶尔走过来的路人产生对话,通过音频和视屏,你们可以谈论任何彼此感兴趣的话题。这个作品源于中国民间的传说,传说中在自家的院子里挖上一口井,并且一直挖下去,穿过地球,就可以到达美国。
图(1)《窥》(作者:陈建、蔡淑莹材质:玻璃纤维、投影机、摄影机、屏幕)
2.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
当原本冷冰冰的机器被合理的输入一些特定程序和一些硬件设备后,它便可以成为具备一定辨析能力的多媒体艺术装置,它可以把自身具备的信息捕获工具捕获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后,做出一定的判断,当对方是人时,预设的程序便会指示它通过不断获取的人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动作,发出声音等等,使得人与机器之间产生一定范围内的互动。这种互动的范围当然离不开预设的程序和机器自身的客观条件。在2011年的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展中,传媒学院的学生们和舞蹈学院的学生以及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共同通过多媒体技术,重新演绎了王羲之的《兰亭序》。当舞者舞起,带有动作捕捉功能的摄像头成功的识别了,舞者的每一个动作,反馈到背后的LED上时,显示的是沾着墨汁的毛笔在宣纸上游走的书法过程,随着舞者的时而舒缓、时而奔放,墨迹也在宣纸上,如同一条湍急的河流,冲上了平原,自由的流淌着,直至舞蹈结束。
图(2)《兰亭序》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美术学院、舞蹈学院共同完成
3.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动
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动,实质上就是人为预设的机器之间的互动,如在预设的模式下,机器甲发射出光束对机器乙进行了照射,机器乙接收到光束后,通过对光束颜色的识别,以对等的声音给予机器甲反馈。机器甲又根据机器乙传来的声波,在光束的颜色上不断变化。等等。
图(3)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动
四.结论
透过机具的辅助,多媒体艺术家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加上科技与程序的应用,互动式多媒体条件下的公共艺术呈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风貌。艺术创作过程中,更注重公众这一重要元素,设计者必须将观众的行为以及反映思考进去,而观众的反应与参与经验,得以累积,延续作品的经验,这是互动式多媒体公共艺术最大的特质。互动的本质应该不只是注意到多媒体技术的力量,而是注重作品的深度并和人的思想习性产生关系。让互动成为意识发生的源头。互动式多媒体公共艺术作品破除了参与者与作品之间的角色关系,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也不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以跨媒材、跨领域的概念进行创作整合,加上了客观的人文性思考。因此互动式多媒体公共艺术显得复杂且多元,更具包容性与主动性。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王荔《新媒体艺术发展综述》[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2]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3]石磊《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
[4]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12月第一版
[5]施慧《公共艺术设计》[M].中国美术出版社1996年第一版
[6]李政道科学和艺术美术[J]1993年10月
[7]腾晓铂苏滨从“媒体艺术”到“信息艺术”------访鲁晓波教授[J].大众文艺2010年10月
[8]刘丽娟从公共艺术设计的角度谈多媒体互动装置装饰[J].2004年12月
作者简介:
孙伟波1982年2月出生,安徽灵璧人。工艺美术师,先后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目前从事漆艺和公共艺术设计制作等工作,漆画作品多次入选省级及国家级展览并获奖,为省内外设计完成多项公共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