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佛教文化内涵广博高深,其传播历史源远流长。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代表的是纯洁、善良、恬静和美好。玉雕笑佛是玉文化和佛教文明精华的结合物,表现形式多样,寓意内涵丰富,对大众影响深远。
关键词:玉雕、笑佛、摆件造型、创作要点
玉雕是雕塑的延伸。佛教文化内涵广博高深,其传播历史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国人研究、吸纳的文化课题。佛像玉雕源于佛教寺庙中的造像雕塑,是玉雕创作传统题材当中的一个种类,延续历史悠久。以笑佛为题材,也是当今玉雕行业比较热门、玉雕师们乐此不疲的创作方向。玉雕笑佛摆件圆头大耳、身着袈裟、袒胸露腹、笑口常开、吉祥和谐的造型与寺庙中满面笑容、双耳垂肩、心宽体胖的弥勒佛塑像相契合,深受人们的喜爱,作品的市场认可接受度比较高。
玉雕笑佛作为一种艺术化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历史、宗教和文化底蕴。处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时期,我们玉雕文化传承人始终处在一个追求个性化、风格化的发展变化中,应该先弄清楚笑佛题材形象的历史演变过程,才能在创作中注意把握塑造形象重点,做出合乎常理的创作改变,而不脱离佛像造型设计所包涵的普世精神本质,这样的玉雕创作才会有新意,作品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一、笑佛摆件的造型来源
玉雕笑佛摆件的造型来源于弥勒菩萨、布袋和尚和布袋罗汉,三者虽然不是同一个人,但因为他们自身都饱含了佛门慈悲、宽容、乐观等普世情怀,所以三者形象在民间传播中又是有联系的。
弥勒佛,又称为弥勒菩萨。根据佛经记载,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佛之后出世的未来佛,代表了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弥勒佛源自于印度,后传到中国。最初盛行于中国的唐代武则天时期。由于女皇武则天非常喜欢弥勒佛,认为自己就是弥勒下生,因而推行了大规模开山造佛运动,当时的达官显贵们纷纷的跟风崇拜,由此弥勒佛塑像开始在全国受到广泛欢迎和推崇。随着传播时间的推移,弥勒佛的形象渐渐演化成唐末五代的“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又称契此和尚。民间传说他是弥勒菩萨的应化身,身材肥胖,袒胸露腹,整天笑嘻嘻的。他平常爱用荷杖挑着布囊,凡化缘得来的供奉物品都放进布囊里。他很喜欢小孩子,常常在逗弄小孩以后把布袋里化缘来的甜点干果分给孩子们吃。传闻布袋和尚能够示人吉凶,预知时雨,最奇特的是他在哪里化缘,哪里的生意便分外好,所以世人都认为契此和尚是弥勒的化身现世,百姓们都纷纷画他的样子供奉。如今我们在寺庙里看到的开口长笑胖弥勒,据说就是他流传下来的形象。
而布袋罗汉则是佛教中的十八罗汉之一,是印度古时的捉蛇人,为方便过路人不被蛇咬伤,他捉蛇后用布袋来装蛇,拔去蛇的毒牙再放生于山中,因发此善心而修成正果。由此可见,布袋罗汉、布袋和尚和弥勒菩萨这三者,虽然不是同一个人,但都有着佛家慈悲、忍辱、宽容与乐观的普世共性,因而是关联的。随着佛文化传播过程的演变,在一般民众眼中,布袋罗汉容易与布袋和尚混为一谈,同样已经成为弥勒菩萨化身,因而人们都统称他们为笑佛。
玉雕弥勒佛是“玉”与“佛”的完美结合,它既包含玉的内敛含蓄、温润大气,又突现了弥勒佛慈悲众生、乐观豁达的佛家普世情怀,同时也寄托人们期盼摆脱人生困扰、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而布袋和尚喜欢逗弄小孩、向人化缘促成生意兴隆等等传说,更是则让笑佛具有了广结善缘、招财纳福的新功能,成了玉雕师们创作《童子嬉佛》、《财源广进》等笑佛题材作品的造型基础。
由本人主持创作并获得省艺术品博览会银奖的白玉摆件作品《皆大欢喜》的造型,就是以笑口常开胖弥勒为形象基础加以变化演绎而来的。大肚盘坐、喜笑颜开的笑佛,左手提乾坤袋,右手握佛珠,慈悲众生,皆大欢喜。
二、笑佛摆件的创作要点
玉雕属于雕塑艺术的范畴,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它体现的不仅是雕塑对它的影响,而且展现出玉雕本身具备独特的人文气质以及它的文化气息。
通过作品《皆大欢喜》的艺术实践,个人认为在玉雕笑佛的创作当中,除了要挑选好的玉石原料做雕刻主体以外,在雕刻中还需把控好作品造型、身体结构的比例,在面部、眼睛、手足、衣褶线条等细节方面的做好刻画和处理。
首先是确立造型。作品《皆大欢喜》的造型既参考了寺庙中供奉的胖弥勒经典形象,又加入了自己对人体美学的理解,注重写意与写实的有机结合,使造型达到圆润可爱,亲切自然的效果。笑佛取用坐姿,佛头稍微后仰,下巴略微上抬,笑容满面,憨态可掬。佛身姿态放松,袒胸露腹,双腿屈盘,左手提乾坤袋,右手握着佛珠。雕刻时做到弱化肢体的肌肉感,显现出笑佛身躯的“丰腴”度,力求线条流畅,圆润平滑,这样的设计处理就可以把笑佛的静态与动态表现出来了,突现了笑佛亲近、宽容、祥和的慈悲之心。
其次是比例结构的把握。如何让观赏者在看到作品的第一眼就能认可作品是一件好作品,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对作品比例结构的把握上面。结构合理,比例匀称的玉雕作品,怎么看都会让人很舒服。对人物玉雕的塑造,业内人士都会遵循“站七坐五盘三”创作规律。作品《皆大欢喜》中笑佛盘坐的整体高度也是大约为三个头部的长度。在创作时有意的把头部比例适当的放大了一些,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对笑佛面部细节进行刻画,有利于突出创作人物的表现力。
三是脸部的塑造表现。要使作品做到形神兼备,脸是造型的关键部位,也是整个作品的精髓。对笑佛的面部创作,一般除了要掌握面部的结构和比例,还要注意兼顾佛像雕塑所具有的西域民族丰颊、高鼻、粗眉大眼的个性特征。在《皆大欢喜》作品中,笑佛面部被塑造成了天庭饱满圆润,下巴肥厚,眼睛呈弯月,鼻头圆润,耳垂肥厚,咧嘴露齿、笑意满满的神态。雕刻时把嘴角的肌肉处理成向上鼓起的幅度,是为了能达到咧嘴大笑产生的效果,给人自然生动、温和憨厚的感觉。
眼睛是玉雕佛像人物作品的“神”。民间传说弥勒佛的眼睛能够观察八方,把人间的喜怒哀乐都可看到。因此在创作笑佛眼睛的时候,没有过多的精雕细作,而用简洁的线条勾画被笑容挤压出的弯月形,做到线条勾画流畅,一气呵成,不留瑕疵。看着笑佛弯月形的眼睛,自己能体会到一种发自内心的笑意,感觉这样雕刻出的眼神更具有笑佛的慈悲之心。
四是肩部的变化处理。在《皆大欢喜》作品中对笑佛肩膀的雕琢看似简单普通,但做到了过渡自然,突出厚度。雕刻时注意线条的流畅细腻,对滑落两肩的衣袂处理,做到线面结合,自然贯通,烘托出笑佛体型的丰腴,让整个作品表现出十足的萌态。
五是衣纹的掌控表现。衣褶线条的刻画,是表现佛像玉雕作品着装的重要内容,在用圆雕技法创作的作品中最能体现玉雕师的雕刻功力。作品《皆大欢喜》是采用圆雕技法创作的,对衣褶线条的雕琢遵循了“虚实相生、动静相生、繁简得宜”的创作原则,做到了衣不伤骨,即衣纹雕刻不侵入到人物的肌肤里面。要表现笑佛个性豁达开朗、乐观风趣,在处理衣纹时就应该表现得柔软圆滑,如行云流水。不管是衣服滑落的折痕,还是袖子上隆起来的褶皱都做到线条平滑有度,清晰可见。雕刻时把前襟上被圆鼓鼓的肚子微微撑起了一角,侧面的衣角叠放在腰间,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显现衣服的宽大舒适,表现出一种轻松自在的精神状态,也符合玉雕笑佛作品的人物特征。
六是对手足部分的细节表现。“手足”的创作堪称是玉雕佛像人物造型中第二表情。佛像手足的刻画讲究厚实、宽大,表现的是佛家的仁慈。在作品中笑佛的手足刻画得短而粗、胖嘟嘟的,像新生婴儿的手和脚,十分惹人喜爱,这样处理既增加了造型的生动性,也符合笑佛自身风趣、乐观的形象特质。
玉雕笑佛属于玉雕传统的创作题材。如今的玉雕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从事玉雕工作的传承人来说,如何继承玉雕传统创作技艺,如何对传统技艺做出符合时代发展变化的改进和创新,是值得我们探索的课题。传统题材新创意,通过作品《皆大欢喜》创作的艺术实践,启发了我们只有在很好的理解和继承、发扬传统玉雕创作技法的基础上,抓住市场需求变化的机遇,敢于创新符合时代特征的设计,勇于实践,这样才能不断地创作出好作品。
参考文献:
【1】张淑荣、陈咸益《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工艺品雕刻工》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08.
【2】陈咸益著.美术技法大全——玉雕技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4
【3】释圆生《佛像雕刻入门》武陵(台湾)出版社1982.11
【4】刘墨《中国艺术美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9.
【5】李凇《论中国菩萨图像》、《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中华书局2002.12.
[作者简介]张军,女,汉族,1969年生,江苏扬州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玉雕)传承人,中国青年玉(石)雕艺术家,中华传统工艺大师,彩色宝石鉴定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石雕刻艺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扬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玉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扬州市艺术品行业协会副会长,2017扬州市艺术品行业十大领军人物。自幼受玉器艺术熏陶,1983年开始从事玉器雕刻,从艺至今已有三十余载。在产品设计和制作上,吸收了扬州玉雕传统技法精华,力求艺术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