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漆器文物保护与技术研究

[日期:2019-07-11]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中国历史悠久,出土的漆器文物数量庞大,随着人们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文化越来越重视,加强出土漆器文物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中国的漆器文物现状进行了简要阐述,分析了现今出土漆器文物保护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和防护措施.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物保护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根据文物特性,尽量保护好漆器文物的完整性,有必要进行一些技术研究。


  关键词:漆器文物 文物保护 传统复制技术 研究传承


  一.漆器文物的现状


  出土的漆器类文物,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特有的、珍贵的物质财富。出土的漆器类文物由于长期的埋藏在地下,与空气隔绝、伴随着其特有的环境下的化学和生物作用,其成分和结构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漆膜老化,由于长期埋藏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尤其是碱性的物质腐蚀,漆膜与碱性物质发生反应降解氧化,会导致漆膜失去光泽,颜色变化也会比较大;二是漆胎器型的保护,出土后,如果保护不当,在脱水的过程中,会发生严重的变形,糟朽、失水、干裂、起翘、残损、断裂等;这样不仅破坏了文物的原始形态,对文物的历史价值、考古价值、鉴赏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极大的破坏。所以对于漆器类文物的保护需要伴随文物的"一生"。


  在保护漆器文物面前,复制也是保护方法之一。在中国各大博物馆藏品中,保存着不少前人的文物复制品,如宋摹晋唐书画,宋仿商、周、秦、汉青铜器等。由于时代久远、工艺精湛,这些复制品也已成为历史文化遗物,被博物馆收藏。然而虽然很多复制工艺已经成熟,但漆器修复这一行依旧是冷门中的冷门,要有渊博的知识,有深厚的漆器文化学养,还需是制作多年的能工巧匠,才能够完成复制。同时因为漆器文物的特性,需要在恒温恒湿空间进行作业,要保证房间里不会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等严苛的硬件设施,这些都给漆器文物的复制带来很大的限制。


  二.漆器文物修复、复制和科学的物理环境研究


  1.此前考古出土的漆器大多被水浸泡,已经腐朽或饱吸水分,发掘起取时,极易损坏。出土后如任其自行干燥,将会收缩、变形和开裂,甚至全部毁坏。基于这种情况,对出土漆器文物的物理环境进行科学分析,制定最为适合漆器文物复制的物理环境标准;对漆器文物的材料质地、化学成分、物理性能、重量、硬度、音响、手感等方面的研究,收集整理记录这些漆器文物材质的特性,为以后的复制提供材料数据支持。


  2.对漆器文物复制品的制作方法、工艺研究等,有的需摹仿藏品制作当时的条件和方法进行(脱胎漆器、剔红、菠萝漆等),有的可按现代制作工艺和方法进行,可以权衡最佳方式。


  3.在基于激光、电子束等3D打印技术基础理论、成型工艺、成型新材料及应用方面的研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用计算机重构其3D数据模型,再现漆器文物的实时的、变化的、真实的形态特性,为我们获取空间数据提供有效手段,解决手工测量实施中的技术难题,尤其对于损坏严重的漆器文物,因其是非接触式测量,不仅可以修复原貌,且不会对文物原件构成伤害。


  4.在漆器文物复制的科学领域,研究其相关连锁因素的兼顾和传统修复工艺研究的薄弱环节,以便更多地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趋势。


  三.漆器文物复制工艺流程


  漆器是属于复合体文物,性脆弱,有较强的吸湿性,膝皮与胎骨性能各异,因而保护与复制技术比较复杂。


  1.主要工艺流程:


  脱水→制模→涂灰、上灰→髹漆、阴干→复制纹样→表面修饰→做旧


  2.其具体制作步骤:


  (1)脱水


  刚出土的漆器文物需要经过清洗消毒、脱水、修复、封护等保护处理,其中最为重要是就是脱水的程序,用于脱水的方法有自然干燥法、醇—醚连浸法、真空冷冻干燥法、乙二醛法、蔗糖法、真空加热干燥法、聚乙二醇加热渗透法、硅胶法等。


  (2)制模


  将文物安放于适用的复制环境条件下,运用翻模成型制模或临摹雕塑,期间3D打印技术可以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三维立体扫描、数据采集、建模、打印等,将原构件及残缺部分打印、复制成型。


  (3)涂灰、上灰


  涂灰是进行装饰工艺和增加坯胎强度的一道重要工序。灰料分生漆灰、猪血灰和合成灰三种。70年代以前均使用猪血灰,80年代以后大部分改用聚乙烯醇合成灰。


  涂灰、上灰工艺流程:涂灰上→粗灰→打抹、刮裂→布布、布麻→上细灰→上浆灰→清灰→刮浆→砂磨


  (4)髹漆、阴干


  是用生漆粘糊若干层麻布或绸布,外抹漆灰制成胎后,然后髹漆。用推光漆或腰果漆,均匀地刷涂(或喷涂、淋涂)于制好的坯上(刷涂时要先上后下,再由左向右依次涂刷),下窨房阴干。


  髹漆工艺流程:制漆(主要是推光漆、腰果漆)→上漆→推光→阴干


  (5)复制纹样


  待漆坯阴干后开始复制纹样,绘画的复制方法有:人工临摹法、照相复制法。人工临摹法为常用的纹样复制方法,要求临摹者忠于原作不得创作发挥。能表达原件的浓淡层次,使复制品保持原画面貌。


  (6)表面修饰


  最后做表面修饰处理。漆器制作完成后,需对其表面进行抛光处理,大件漆器用机动布盘蘸出光粉或上光腊抛光,小件漆器用布、棉花蘸浆灰、出光粉、菜籽油反复推擦抛光。


  (7)做旧


  “四断”是一种将漆器做旧的传统绝活,包含颤断、晒断、撅断和烤断。漆纹裂而不糠,仿古旧而不脏,给人以饱经沧桑后自然形成之感。


  四.漆器文物复制的技术研究


  1.以中国古代文化为背景,深入浅出地回溯漆器的产生和发展。大量检索收集重要文献,有主漆器发展著作(如《中国漆艺美术史》《漆的源流》《漆艺·中国漆艺简史/外国漆艺简史》),有主漆器工艺技法著作(如《髹饰录》《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墨朱流韵:中国古代漆器艺术》),有主漆器艺术设计著作(如《漆艺·漆艺髹饰学、漆艺材料学》《装饰与器物造型》),通过对大量文献史籍的记录,整理出古代漆器的美学价值,分析出古代漆器的文化内涵,揭示其中的漆器美学社会意识。


  2.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残缺的漆器文物有效的还原拼接被破坏前的面貌。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信息领域最新发展技术,结合传统的漆器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快速、高精度、非接触测图,实现精确、快速测量,对复杂对象的测量提供更全面准确的点云信息,数据结果可以方便与CAD软件结合,实现快速线划图生成,更好地秉承历史原物的独特风格,协调器物形态、材质色泽、结构细部等,为文物的精工复制增加原真性、可识别性、可逆性、可读性、功能再生性。


  3.从漆器文物的复制促进漆器工艺品研发创作,推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运用生产。在保证漆器文物复制的技术、环境条件下,大量收集国内外技术资料和实际案例,结合每一种漆器文物自身特质通过团队讨论,确定方案,进行试验。开发漆器文物复制精品,采用严密的理化测试、类比分析测试、品种的设计分析、纹样的细微描绘等综合测评,协调好工艺技术与科技手段的关系,然后进行精工复制。


  漆器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关键是技术研究,以文物修复技术为基础,以现代科技为辅,通过技术的研发与运用,以复制将传统漆器手工艺完美的继承发扬光大。本文以复制漆器文物保护为手段,继承发展漆器文化为目标,总结中国漆器文物的特点以及漆器文物在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的漆器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努力。


  参考文献:


  ①《中国美术集-漆器》王世襄朱家晋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


  ②《漆器通用技术要求》聂超中国生漆2012


  ③《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贾文忠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


  ④《装饰与器物造型》王琥重庆出版社2003年出版


  ⑤《漆艺》乔十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出版


  作者简介:


  文举,1981年出生,工艺美术师。0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漆画专业。现在扬州漆器厂工作,致力于漆器稿件的设计与工艺创新,运用理论联系生产,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极的、更好的为漆器事业服务。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