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说不完的金银细工,这就是它最好的时代。每一种老手艺都值得我们去保护和传承,不要让它在多年后的未来只停留于图片展示而再难见实物,这不仅是这项技艺的损失,也是国人及后世的遗憾!
关键字:金银细工 传递 理念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的一首《绝句》将明媚秀丽的春景用寥寥笔墨勾勒得栩栩如生,白鹭在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是一种蓬勃向上的奋发,让大自然的生气跃然纸上。
用金银细工传递生生不息的生态理念
如今,我用金银细工表达这句诗中的自然界和谐与共、生生不息的新含义。在上图作品《一行白鹭上青天》中,我采用了13只不同动态的白鹭与嬉戏在水中不同姿态的30条小鱼结伴而生。不但有南方擅长的造型和錾刻,也有北方花丝和景泰蓝,南北工艺和谐互补,在意境中展示自然生态。
但创作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考验技艺的时候也在锻炼着每个人的耐力,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光有构想并不足以支撑整件作品的完成,还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我在创作时原先为白鹭的眼睛设计是镶一颗红钻石,与冷色调的布景形成鲜明对比,但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为此,我宁愿选择重来,也不愿将就。为了表现白鹭翅膀的立体感,我采用了双面解剖,小羽毛一片覆盖着一片,整齐划一;大羽毛用花丝纯银的本色表现。浮萍、水草、长丝青苔、野草、雨花石散落水中,水中二十几条小野鱼是在秦淮河边捞的,生态湿地的自然环境就像一幅山水画。“海陆空”三界拥有各自的生态美景,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尤其是一群白鹭各异的形态,有的在站岗放哨、有的在鸣叫对语,有的在捕食追鱼、有的在天空伸展,也有的在嬉戏玩耍,是大多数都市人未曾亲眼见过的景象。
这部作品虽然只是我众多作品中的一部,但其却是最让我感触最深的作品,“让过程决定结果”、“为了过程不急于求成”是这部作品留给我最深的创作感触。
金银细工度过千年光阴,形成卓尔不凡的独特风格
从业至今,我始终对“金银细工”保持着一颗敬畏的心,相比于陶瓷、中国结、琉璃、景泰蓝等家喻户晓的传统工艺,金银细工并不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光辉耀眼的发展总能让熟悉他的人不由自主被吸引。它源于两汉,兴盛于唐宋,辉煌于明清,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了古代坩埚熔炼技法,雕錾刻花技艺和扬州铜镜的研光工艺。看到这些作品,总能让人不由自主的感受到它清秀典雅、精湛细腻、雅俗兼备、刚柔并济的独特风格。
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掌握了黄金的锤打和包金技术,经汉代到唐宋有了很大的发展,类别日渐繁多。后经元、明、清金银细工在工艺上又得到空前的发展,已达到“精细纤巧,繁密瑰丽,纹饰精细,图案精美”的高度。如今,金银细工在工艺上不断地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为金银细工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金银细工发展至今,面临强大机遇与挑战
解放后,国家对金银实行统购统配,行业发展进入低谷。1971年,国家轻工业部部署恢复发展出口首饰生产,上世纪70年代各工艺厂逐渐兴起,行业发展进入高超。后因改革开放现代技术的发展,行业发展再次进入低谷,众多手艺人转行出走,让这项技艺的传承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现在政府不断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技艺的保护,金银细工再次引来发展高潮。
在这期间,我深刻感受到“金银细工”的变迁与发展,在时代的潮流中不可避免的进行了跌宕起伏的发展,作为技艺人来说,既有感伤,也有释然,明白这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性。但是还好我们一直在坚持,虽然有过不理解的声音,但是看着一件件成品灿烂夺目的光彩,再苦再难的寂寞时光也能被弥补。
金银细工发展至今,面临着与许多传统工艺同样的局面:在机遇与挑战中寻找着生机。面对现代科技的冲击,我们始终秉持着手艺人最淳朴的初心,用精雕细致去证明我们的双手和坚持;面对技艺的传承与发扬,我们始终期待着年轻血液的加入,为了让这份手艺不被时光泯灭,不会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总会听到前辈抱怨年轻人“耐不住寂寞、熬不住艰辛,等不及收益”,其实这并不是年轻人的错,也不是金银细工的错,只是双方所求不同,暂时无法融合。
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金银细工最好的时代,其自带的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是任何人都无法抹去的,各项宣传报道、非遗展示活动都在为金银细工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努力,它并没有被国人忘记。
每一种老手艺都值得我们去保护和传承,不要让它在多年后的未来只停留于图片展示而再难见实物,这不仅是这项技艺的损失,也是国人及后世的遗憾!
作者简介:杨子江,1957年生于江苏南京,就读于鼓楼小学,1975年南京大学附中高中毕业,1976年分配在南京金属工艺厂,现在名称是江苏省宝庆珠宝有限公司,中华老字号:宝庆银楼。师从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代传承人王水连老艺人,学徒三年,学习制作金银摆件。从艺42余年,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南京工艺美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