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金银细工”是值得我们手艺人用毕生精力去完成的梦想,它凝聚了先贤的智慧、工匠的精神,不仅为中华文明的演进创造了灿烂的篇章,也在传播和交流中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古至今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冀,跟随现代化建设的脚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唤起日常生活的文化价值和美学精神!
关键字:金银细工 工匠的精神
“知足常乐”是众所周知的成语,它出自《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也就是清朝金缨所作的《格言联壁》中所说: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生不耻。
在作品《知足》中,我采用了写实的表现手法,利用竹林实地写生体验,仔细观察竹节、枝叶以及生长发芽过程中未褪净的毛衣,发现它们细微的变化。
通过它们向阳向阴面的生长规律完全按照实物1:1制作。
在制作之前,我捕捉了一对一公一母的真知了当样板,直接翻模打样做壳皮,每对翅膀的比例、纹路都源自实物,翅膀用北方花丝工艺制作,特别是前面一对大爪里的刺钩、四条小腿结构各部位关节及公与母的差别都进行了细致表现,力求逼真。
竹子镀金,知了做旧,底座用有孔洞石头图案,石竹搭配,“知足”两字用小篆字体镂空焊接在竹子上。这件作品获得了2018年江苏省“艺博杯”工艺美术精品大奖赛金奖,也成为我创作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件作品。
知足并非不进取,而是一种“知止”
谈及我对《知足》的创作理念,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句成语“知足常乐”。作家杨绛在《一百岁感言》里说:生活欠我们一个“如意”,但我们却欠生活一个“知足”。因为生活不会事事如意,心却可以因知足而常乐。
知足的人命好,不是因为无所求,而是有所求而不贪念。正如一只知了,它历经七年春去冬来,只为了在夏天发出自己最嘹亮的声音,留下一声声最动人的啼叫,却不强求生命的长久。
竹子也是如此,自古拥有“七德”赞誉: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是曰正直;
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
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曰虚怀;
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
超然独立,顶天立地,是曰卓尔;
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是曰善群;
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曰担当。
人又何尝不是,山珍海味,日食不过三餐;
琼楼玉宇,夜眠仅需六尺。我特别喜欢曾经看过的一句话“心若被困,天下处处都是牢笼;
心之所安,矮瓦斗室也是天堂。天地间困不住一个知足者的心,因为知足者无愧于天、不求于人,心中自有乾坤。人生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
人心本不累,累的是索求太甚。
金银细工的匠心情感为作品赋予了长久的生命力
当“知足常乐”与“金银细工”相遇,就是我想用作品向大众传达的通彻情感,无须语言的赘述,通过作品就能感受到我的想法。这也是金银细工之所以能历经时代打磨,仍能在现代社会熠熠生辉的重要原因,它能通过作品承载创作人的心意,向世人传达不同的精神文化。
一位参观者在不同时间看一件作品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参观者欣赏同一件作品也会有不一样的理解,随着自身阅历的不断丰富,对作品会有新鲜感触,让作品的传承能够随着现实情境被赋予新的含义。
金银细工的手艺人都有一颗匠心,从古至今,所有不可多得的臻品,背后都隐藏着坚守、技艺和对完美的渴求。在大众的固有思维中,金银细工是一条寂寞的马拉松长跑,而手艺人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实际上,手艺人有着更深远的含义,“匠心精神”是对一门手艺的专注,更是一种态度,这是现代工艺所无法比拟的“用情至深”,让更多人意识到金银细工文化的深远,承载手艺人匠心的作品有多么珍贵。
面对世态起伏,金银细工始终独善其身坚持“初心”
历经行业多年,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作品带给我的触动与启发,这是金银细工技艺最迷人的一点:它从不会去主动追随时代潮流,而是让众人在时代潮流中去发现它永恒的魅力。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众多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转型与传承”两大难题,部分技艺面临存亡断代的困境,工艺载体失宠,传统的生活样态、制作技法及赖以依托的风俗习惯和情感认知都在发生变化。但金银细工从未“随波逐流”,它保持了技艺的无可替代性,用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去保护它从古至今的文化底蕴。
“金银细工”是值得我们手艺人用毕生精力去完成的梦想,它凝聚了先贤的智慧、工匠的精神,不仅为中华文明的演进创造了灿烂的篇章,也在传播和交流中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古至今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翼,跟随现代化建设的脚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唤起日常生活的文化价值和美学精神!
作者简介:
杨子江,1957年生于江苏南京,就读于鼓楼小学,1975年南京大学附中高中毕业,1976年分配在南京金属工艺厂,现在名称是江苏省宝庆珠宝有限公司,中华老字号:宝庆银楼。师从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代传承人王水连老艺人,学徒三年,学习制作金银摆件。从艺42余年,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南京工艺美术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