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徐州历史书画名人及书画装裱演变,徐州书画装裱的特点。
关键词:历史书画装裱传承
徐州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它是由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成的。在历朝历代中都有徐州籍的书画名人。就明清而言,知名的书画家有:阎尔梅(字用卿,古古先生,号白耷山人,蹈东和尚,)、万寿褀(字介若,年少,内景,又字若)、王之麟(字国辅,)、徐辉祖、李向阳、李弇、吴作樟、张昌、吴柳庵、冯煦、路荫南、张太平、王为翰、谢来占、刘本铭(字雲巢,道人)、袁汝霖、王先谦、李蟠等。正因为徐州是书画名流云集之地,所以在客观上带动了徐州书画装裱行业的发展。
装裱字画这门手艺在徐州没有过早的记载依据,自光绪癸卯年,徐州的“铜山书画研究会”成立,才得以慢慢开启徐州装裱字画的历史篇章。
殷淦(字嘉淦、屹昌,号酉生)1859--1941,祖籍山东微山县人。自幼自学画像,也擅长山水花鸟,善能装裱字画,其子殷辅臣(字茂臣)?--1968.3.18,也善装裱。相继之后又出现了几家装裱店铺(坊)。文亭街东头,中山路一八七号的“松竹轩裱画馆”朱汉臣师傅。淮海东路民政医院(原中正路老卍字会)东侧的“世奇裱画坊”孙松师傅,还有“庆云轩”“艺友轩”“青云轩”“攸酉轩”“松鹤轩”等,他们分别在统一街、太平街、兴徐巷、老虎井、大同街等处。亦有多家书画装裱店铺(坊),因时间久远,也有些名字回忆不起来他们的名号了。
起端言论始于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开始的。老照片是由殷淦先生的孙辈殷自强提供的。那是光绪三十一年癸卯年春(1905年),“铜山书画研究会”由二十多人组成并成立。他们分别是:袁大化(曾任徐州道尹,山东按察使等)、韩志正(辛亥革命第一任铜山县长,教育家)祁世倬(曾主持过云龙书院国文讲席,担任铜山公学校务长)、李蘭階(清末贡生书法擅长汉隶,画擅长折枝花卉)、王学渊(举人,书法家,收藏家)、李芳谷(字蘭,擅长山水人物,花卉各臻奇妙)、苗聚五(字联发,教过私塾,擅长书画)、殷嘉淦(人物,花鸟,山水皆擅长,优善装裱)、王琴舫(花鸟画家从事教育)钱松龄(字食芝,工书善画)、阎咏伯(创办徐州艺专,山水画家)、司香谷(艺校教席,擅长山水花鸟)孙云江(擅长山水画,徐州府萧县)张丛云(手工业者,长于书画)、高隐霞(字铁岭,工楷书,后外地教席)王嘉诜(江北第一学者)、李僧允(字辅中,薹庵擅长书画,能诗文,徐州府萧县人)、张勺圃(字伯英、由徐树铮徐州府萧县人,引荐任其北洋政府陆军部秘书,民国时期四大书法家之一)、吴承甫(字志桐,丐翁清末彭城名书画家,有布衣名士之称,宿州人)徐长恩(学者)郑书平(金石收藏,精于鉴别)、张从仁(举人)等人。皆为书画界及装裱行业翘楚。
新中国诞生前后,有王子云、王青芳、刘开渠、李可染、王肇民、朱丹、肖龙士等影响了当今徐州书坛画坛。使其人才辈出,书画活力再度兴起。改革开放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入了繁荣昌盛的“黄金时期”。也带动了装裱字画行业蒸蒸日上。
裱画是书画装裱的简称,也是传统书画装裱(糊裱)和现代机器装裱(机裱)的统称。“书画赖有装裱助,乃能挂壁增光辉”这时赵樸初老先生对装裱书画技艺的赞誉,它犹如一位裁缝师傅做衣服,必量体裁衣,衣服是否得体,做工质量是否上乘,能否突出个人的气质,风度非常重要。它都能在装裱字画作品里有力的体现出弥足珍贵的分量。对于装裱书画,人们咋看起来觉得简单,但是若观察制作的全过程,就感到这种活计既细致且繁冗。细数须备必要的工具,诸如案子、墙壁、棕刷、排笔、糊刷、箩斗、小扫帚、镊子、钳子、剪刀、尺板、刀子、裁板、针锥、隔糊板片、竹起子、蜡块、砑石等。至于所需要的材料主要是浆糊、明矾、锦、绫、绢、纸、天地杆、轴头、铜扣圈涤、画绳、丝画扎带、骨别子、八宝带等。主要可能是有立轴、横幅、册页、手卷等要完成一幅书画的装裱过程需要几十道工序。使用这些近乎原始的工具和普通材料,制作出极具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艺术品,不能不说是我国工艺的一绝,无怪乎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用轴画形式展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受到国外朋友的惊叹和赞许。
由于装裱行业技艺含量高,各家有个家的妙招、绝技,所以对技艺的传授都持保守态度。多为家传的形式(内传,即父传子,子传孙),也有师承的方式(收外人为徒)。若受外人为徒要经过严格的而挑选,并行使严格的拜师礼,还要约法三章,如:不得中途跳槽,出师后要帮工三年等等,这都是旧时说法。
徐州书画装裱行业在改革开放前曾遭到冷遇,一度断层、断档,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装裱收藏书画被视为玩物丧志,看作是有闲阶级的行为。所以那时从事装裱的内容多局限在教学挂图之类,极少有人去装裱书画之类的艺术品。随着岁月的流逝,身怀绝技的老装裱匠人故去了,装裱技艺也几乎失传。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徐州市工艺美术公司的领导根据市场对书画装裱的需求,才重新振兴徐州书画装裱行业。大约1974年从江阴聘请来了孙德昌师傅,以口述手教的方法传授装裱书画技艺,带出了一批年轻的裱画技工。这样才使徐州装裱行当又重新活跃起来,所以徐州书画装裱的风格基本属于扬州装裱流派。又兼习山东本帮和徐州本帮等派别。因旧时殷嘉淦师傅带来的技艺是山东本帮系,荣世华、王发明二位师傅也是所学山东本帮系,其二位之师是山东秦安人。朱汉臣、孙松二位师傅属徐州本帮系。中国书画装裱共分两大派系。一是南派,既是苏(扬)裱,其特点是色彩淡雅,柔软平整,二是北派,既是京派,其特点是色彩艳丽,质地厚实。其次就是各地的本帮也叫行帮、红帮。不论什么帮派,质地做工标准要求都是:1托芯:用刷稳健均匀,四角端正,不褶皱,无气泡,托纸剔刮干净,画芯完整平净。2托裱:绫、绢、纸染色不花,有光泽,配色协调,绫、绢丝缕直,花纹清晰托纸剔刮干净。3镶復:镶缝平整,挺直,拼花相应,转边整齐,復褙不皱不中空,不断裂,不翘口,镶口宽窄牢实,天地齐,横平一线。4砑装:上板墙绷足、干透,下板墙打蜡处磨足,轴杆圆正,轴头牢固,不缺口,贴杆包紧,整个裱件正反整洁干净,无污渍。
书画装裱这门精湛的技艺极具中华民族传统特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形成而又发展,所以自身蕴藏着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无限的生命力。毋庸置疑今天的装裱技艺到达前所未有的水平,有其时代的风格特点,即代代相承又代代相异,总有些可取之处。
下面就谈一谈徐州书画装裱的异处。关于裱画用糊,古人提出“制糊必去筋”,徐州裱画就是这样去做的,制糊一定不能用精制高强面粉,用普通面粉可把面筋提净。否则用精制面粉提不干净面筋,会直接影响裱件质量。刚做好的浆糊千万不可使用,要盛放在一个瓦罐中密封,深埋藏于地下,数月后启用。
用纸托芯:托画芯的纸一定用雁皮纸,或棉皮纸,托时应注意托纸的纹理关系。款式依照南北相结合,用色用料简洁大方为主。就惊燕而言徐州裱画把惊燕做成挖镶式,而区别于其它把惊燕直接贴在上面。
汉画像石搨片是徐州地区的特产。托裱搨片(汉画像石、碑帖、器皿拓等),一定要干托,托前潲细水点闷润,之后铺在案子上,用干排比扫平。托时轻提排笔刷糊于托纸上,再把托纸平刷到搨片芯上。用力不能过猛,避免刷坏。各种器皿搨片多有褶皱,不要一味求平,否则反而破坏物状,使字和图案变形,失掉元神,还需注意凡托搨片,一定干托,并轻轻平排,如果力大也会导致子口涨开变形。
徐州书画装裱的技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得以传承,由于地区的不同,个人爱好的而不同,造成的装潢配色材料选用,操作程序等方面的某些差异,多半是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加以总结,也是我个人裱画工作三十于年的书画装裱实践和一些点滴体会,但愿书画装裱这一古老技艺世代相传。
参考文献:
(1)故宫裱画组《书画的装裱与修复》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07
(2)谢友生《书画装裱技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2
个人简介
姓名:王德周出生年月:1969-06-09
1986年学习书画装裱技艺
1991年加入马鞍山装裱艺术研究会
2017年徐州市云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书画修复与装裱”代表性传人
2018年“书画装裱、古籍修复”研究班在杭州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