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艺术长河中,摄影的历史是年轻的。世界也正步入一个高速发展的
信息时代,彩色图片更能适合时代的要求,更能准确地传达信息,也是人的视觉系统需要的。但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彩色的世界里,黑白摄影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与演变过程,其地位从没动摇过,黑、
白、灰的调子就像乐谱中跳动的音符,演奏出低调而华丽的乐章。
关键词:291画廊、直接摄影、纯影派、开放式摄影
也许是世界所披的外衣因色彩而美丽,所以彩色摄影以其直观、准确地再现性比其他的艺术语言更感真实,在一定的条件下容纳了更多的信息量。
与彩色比较而言,黑白则是另外一种摄影,它摈弃了浮华的色彩诱惑,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即亲切又遥远。这种对事物一定程度的抽象与提炼,使摄影家借助黑白传达出剥离表面而呈现事物本质的一种新的视觉行为与观念。有时过于鲜艳的色彩会侵犯或强加于我们的视觉感受,产生一种躁动的、喧哗的声音而扰乱思绪,黑白在失去色彩之后则给人更多的是一种宁静的、平和的心里感受。
1826年,法国人涅普斯用“日光蚀刻法”透过自家的天窗,经过长达8个小时漫长地曝光与长久地等待,获得了世界上第一幅能够永久保存的黑白影像——格拉斯旧居的庭院。这幅模糊不清的普通场景的黑白干版照片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最精彩的一个瞬间。从此,黑白摄影作为摄影的起源,以一种原初的形式宣告了摄影术的诞生。虽然,早期的感光材料因其内在的照相性能过于低下而使成像质量难以恭维,但它却使摄影成为了世界上独特的平面造型艺术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改变了20世纪人们观看世界的传统方式。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与完善,早期的摄影家已经能够十分精确和熟练掌握黑白影调控制的能力,使其拍摄的范围与题材不断的扩大,黑白摄影的内容与空间也更加丰富与充实。尽管当时有相当多的摄影家对摄影的内在本质与发展方向孜孜不倦的、进行着艰苦地探索与大胆地尝试,然而,在整个以绘画艺术一统天下的19世纪,与历史悠久的传统的艺术相比,摄影自身的发育和成长还稍显稚嫩和缺乏自信。大多数的黑白摄影作品深受当时风行的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绘画格式的影响,采取对所拍摄的底片施行人工的刮、擦、压、磨等各种办法,然后再印制出表面类似于油画作品风格,具有笔触肌理效果的画意式的摄影作品。
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出版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O·G·雷兰德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随后,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储蓄、沉表、典雅。
步入20世纪,机械工业与社会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与转型,黑白摄影也逐渐地摆脱了传统画意摄影观念的束缚。摄影家们面对新的艺术思潮的冲击,通过镜头,以独特的视角、人文的关怀,重新审视我们这个文明的世界与生存环境,思考着这门年轻的艺术形式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感。
1902年,被誉为“现代摄影之父”的艾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在美国纽约与原兄弟连环会的成员爱德华·斯泰肯、克莱伦斯·怀特等人成立了以“献身于绘画风格的摄影”为宗旨的“摄影分离派”组织。1903年,作为他领导下的摄影分离运动的机关刊物《摄影作品》问世,十几年来《摄影作品》刊登了大量的著名画意派摄影家的作品。这本凹版印刷、制作精良的黑白照片和古代影像的杂志成为当时很多摄影家争先收藏的图片珍品。为了更进一步扩大在摄影界的地位及影响力,1905年他又在纽约的第五大街开设了291画廊,用来展出其分离派成员的摄影作品,有时也会积极的从欧洲引进当时的先锋艺术和参与纽约的达达运动,由于他的画廊、杂志以及他个人对摄影艺术创作的执着与热情,使当时美国颓废的摄影文化与艺术活动得到了空前的活跃与繁荣。
文本框:图-3《驿站》艾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
时过境迁,这种唯美的审美情趣和画意摄影风格开始显示出与时代的格格不入,受当时绘画先锋派(立体派的塞尚等人)的影响,施蒂格利茨一改以往朦胧的拍摄手法,以一种边缘清晰的“直接摄影”的创作手段,将更多的目光去关注都市的街头,直面现实生活,如《驿站》、《冬天的第五大街》、《弗拉特阿依思大楼》等,作品内容朴实无华,真切清晰,层次分明,影调丰富,不仅表现出精湛的摄影功底,同时也展露出了个性的风采。这一时期具有时代气息、产生巨大转变的系列黑白摄影作品,应该说是施蒂格利茨对其自己秉承的摄影创作的信条和理念所产生的叛逆与反思。在不断地实践与创作中,重新建立起摄影的新思路,并对摄影的本体语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使摄影逐渐的成为一种纯粹和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的目的是使我的照片看上去确实象照片……。”
在四十年代,有一次当施蒂格利茨看到亚当斯用手中35mm相机给他拍照时,不无感叹地说道:“如果我有一台那样的相机,我会关闭这个地方而到纽约街头去拍摄!”然后他又补充说。“我想那对我来说已经太晚了。我把这项工作让给你们年轻人了。”很显然他已经意识到35mm相机可能拍出的影像,以及对未来摄影发展的期许与憧憬。
文本框:图-4《艾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
安塞尔•亚当斯
在《摄影作品》最后两期的合订刊中,着重推出了保罗·斯特兰德最近的黑白摄影作品。这位年轻的摄影家的现代摄影创作风格给施蒂格利茨这位老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他的一篇论文中不吝赞美之词:“……美国唯一重要的摄影家……他真正地为摄影添加了某种原有的景色。”斯特兰德以他的充满现代感的画面构成,毅然正视现实的态度,在其后的纯影派中最具代表人物的爱德华·韦斯顿和安塞尔·亚当斯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1932年,在美国的西海岸,为数不多的的几个志同道合的现代摄影家组织了一个非正式的摄影团体——f64小组(纯影派的代名词)。他们对摄影持有共同的态度——以f64的小光圈来获得最大限度的景深或合焦范围,从而使黑白作品拥有极高的清晰度和层次丰富的影调。其中,尤以韦斯顿和亚当斯两人最为典型:韦斯顿作品的灵感来自于日常所见,他以一种精密的视线凝视如青椒、贝壳、岩石等渺小的东西,从他们上面发现一种井然有序的自然法则与生命的节奏感,以意乎寻常的想象力,重新塑造了一种新的事物形态与人性化的美丽,并赋予其灵魂;而摄影家亚当斯则对风光摄影情有独钟,有着一种对大自然难以释怀的特别的情感。他曾这样说道:“我接触摄影是基于我对环绕四周的壮丽,以及细微景观的信仰。”他在创作中自始自终贯穿着一种严谨的观察方法和测光技术,使他的黑白作品不但影像极为清晰、影调丰富,而且也使摄影有别于其他视觉样式的独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所追求的这种“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创作手段与文本框:图6《月升》安塞尔•亚当斯文本框:图5《青椒30号》爱德华•韦斯顿
表现方法已达到了黑白摄影的臻至完美境界和经典范例。
尽管纯影派对影像的形式与结构的热情追求妨碍了它对更多事物的关注,但这种纯粹的黑白摄影所展现的独特魅力,对黑白摄影的发展仍然影响深远,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涌现出大量的层次丰富,影调细腻的黑白摄影作品。与此同时,其他摄影家也在对黑白摄影不断的探索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如纪实风格、诗意风格、实验风格等。
在数字时代的今天,摄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和大范围的视觉交流活动。从达盖尔摄影法到全息摄影术,从数字技术到湿版摄影术都有人在使用,实践者可以自由的从一种方式跳换到另外一种方式,不用做任何解释,也没有任何局限性,这种“开放式摄影”是当代摄影实践的一个突出特征。在其巨大的转变过程中,传统的黑白摄影并没有失去自我,仍然以无可替代的手工性而独树一帜,并且还将以它独有的表现方式去渗透和影响其它艺术样式的发展。
在似与不似之间,黑白摄影的魅力是永恒的。
参考文献:
《国外后现代摄影》顾铮著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姓名:董钢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3年12月16日
工作单位:南京华文实业有限公司
技术职称:高级摄影师
荣誉:1、2004年南京林业大学南方摄影学院的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评选,“一等奖”
2、2005年被评为2005年度“南京市优秀学生社团指导老师”
业绩:任职期间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客户提供数字印刷一体化解决方案。曾接过如拉萨大昭寺经书复制与输出、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文献复制与输出、东部战区军事法院展馆制作事宜、江苏省检察院纪念画册设计与制作、联合利华多芬产品宣传技术解决方案、南京城墙管理局城墙文化艺术展、江苏省摄影协会作品展、郎静山摄影文化艺术展等项目以及各种有关《摄影后期》、《色彩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和讲座,得到客户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