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苏绣根植于苏州地区逐步向江苏省内及全国各地扩散,五六十年来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织绣行业的霸主地位。随着时间的快速发展,许许多多绣二代逐步成长起来,并开始在苏绣行业中慢慢崭露头角。这是苏绣行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好事情。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我们应该秉持鼓励与批判并举的心态,正确关注绣二代在当今苏绣环境下的成长。这是事关苏绣艺术长远健康发展的大课题。
关键词:苏绣绣二代当下名利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二代”涌现在大众眼前,比如“星二代”、“官二代”、“富二代”等等,较之之前出现的“红二代”词汇,涉猎更为广泛,吸引社会话题也越来越多。但是“二代”本身确是一个中意词汇,泛指后代延续前辈的家庭资产或者社会职业。所以“二代”更多的是一个标注符号,本身并无褒贬之意。以此称谓,则更容易为大家所认知。最近几年社会大众也更为推崇这一称呼,各行各业也都有出现“二代”称谓,比如在刺绣行业中,便很早地出现了“绣二代”这一概念。
所谓“绣二代”者,便是其父母或其他亲近年长一辈者从事刺绣工作,同时自己本身也在行业内的刺绣工作者。目前,苏州绣二代还主要集中在高新区镇湖一带。他们年轻有活力,且秉承家族刺绣传统,对苏绣艺术有着耳濡目染的技艺,从刺绣生产营销到行业状态等均有着得天独厚的认知优势。绣二代出现之后,迎合了高新区政府刺绣传承发展之要求,有着广泛地社会认可度。但是从当今苏绣环境综合考虑,“绣二代”的成长,不可避免地也遇到了诸多的瓶颈障碍,以致会影响到他们本身的健康持久成长。
首当其冲的,便是对苏绣概念认知不够扎实充分。苏绣是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手工艺的杰出代表。苏绣是以针线为工具,由手来落实的手工艺创作活动。所以,苏绣艺术的根基便是手作。持久的手针线磨合接触,才可以正确感知苏绣艺术,三者也只有长期的耳鬓厮磨才能够练就出基本的刺绣技艺。所以从事苏绣创作,长期大量的手工创作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绣二代应当要能够坐在板凳上,一门心思地绣制创作,并从中感悟,这是由量变向质变转换的必要积累,不能缺少更不可替代。然而,绣二代们花在绷架上的时间整体上是十分有限的,没有熟练操作,手便会生疏,无法健全手工感触,自然难以成就高超技艺。说到底,苏绣单纯就技艺而言便是熟能生巧,必须要坐足冷板凳。苏绣有着丰富的针法和式样,散套针、擞和针、乱针绣、双面异色绣等等,类目繁多,要求极高。绣二代必须花足够的时间体会实践,才能够为以后的综合运用创造条件。所以,强化对苏绣概念认知,便是要劝诫绣二代,真正全面深入地掌握刺绣技艺,坐穿冷板凳,成为技艺扎实的苏绣创作者。
苏绣发展到今天,精细雅洁永远是其追求的艺术目标,然而如何构造这种艺术风格,取决于制作者的实践能力,当然审美认知却又是最根本和可贵的。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绣娘终其一生不断绣制,却不能创作出高雅作品之关键,苏绣是集技艺、色彩、造型乃至包装等等诸多方面的综合体现,某一方面的缺失都会造成作品美感缺失。“绣二代”在成长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在充分研究苏绣市场产品构成的同时,应该始终充电学习美学知识、国画知识、雕塑艺术等等相关艺术理论。既要充实大脑又关注行业动态。在持续观察和学习中,逐步构建自己的审美标准和意趣,进而反映到苏绣创作过程中,形成相对稳定的风格特色,这种风格特色需要卓尔不群,同时又能为大众接受,当然要符合传统及当下的审美标准。所以,审美意识的培养并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持之以恒,更需要善于总结归纳并不断提升。
名利是一对生死冤家,很多人终其一生难就其一。所以正确的名利观对于“绣二代”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的名利观应该首先要抛弃功利心。苏绣艺术的投入与产出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开花结果。而年纪轻轻的“绣二代”不能保证足够的时间端坐在绣绷一侧,而是整日穿梭在种种名利场所,变成了“交际官”而非“绣二代”,这是功利心的最主要体现。大部分绣二代拥有出色的苏绣优势条件,他们初期不会为生计等物质条件着难,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坐穿冷板凳,苦练好内功。真正地把苏绣专业吃透熟悉,为将来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一味地追逐名利,恰恰是在年轻时间做了错误的事情,最终本末倒置,终有一天也会将手头的固有优势坐吃山空。
绣二代在当今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综合条件更加优越,然而对于苏绣艺术的执着力,却未必能够稳定,这是因为苏绣艺术相对枯燥专一,而社会中的丰富多彩自是诱惑力十足,所以做一名合格的绣二代还是需要十足定力。同时来讲,外部环境应当在绣二代的成长过程中多一些善意的、客观的批判,同时绣二代也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价值观,接受批判与自我评判相结合,不断地武装壮大自身。
参考文献:[1]李明.苏绣[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姚美芳,女,苏州镇湖人,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民间工艺家。自幼成长在刺绣之乡镇湖,耳濡目染浓厚的苏绣文化,八十年代豆蔻年华便开始行针刺绣,及桃李年华技艺渐成,独当一面。三十余年来,一直坚持绣制,成绩斐然。2000年创立工作室后,姚美芳进一步结合市场,努力尝试苏绣作品创新创作,巧妙合理应用丰富的传统针法,绣制符合当今审美的色彩图案。创作之余,她还积极到江南大学等学府机构进修,不断升华创作理念。近些年来,其代表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作品深受社会各界好评。